读者来信4封等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来信4封
  
  敬爱的杂志社全体成员:
  你们好!
  我每期都在看你们的《烹调知识》。你们所编写的《烹调知识》,有许多精彩之处,促进了我的学习和进步,今在此说一声感谢了!希望以后多刊登一些用家常东西所做出来很新颖的菜品,供读者参考。请在回信中注明你们杂志社还有什么值得学习和参考的书籍和杂志。
  谢谢!
  《烹调知识》的编辑们:
  你们好!
  我是一名来自淮安的厨师,一直在南京工作,其中也去过外地学习一段时间,《烹调知识》也看了近2~3年了。你们的进步是看得见的,看到你们致广大作者、读者的一封公开信后,我只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我现在所在的饭店,是一个事业性比较强的单位,以招待领导、来宾为主。我身为一个厨师长,平常在工作中有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比如说厨房管理、菜肴更新、前后场协调、员工工工作积极性等等。我就希望贵刊能在以下几方面作多些报道。就拿厨房管理来说吧,尽量多介绍几个档次不同的饭店的厨房管理方法,因为你们介绍的某一种不是所有饭店都能适用,其他也是一样。
  还有就是希望增加彩图,尽量能做到图文并茂。你们可知道,虽然我们是厨师,可并不是什么菜一看菜单就能做出来的,即使做出菜来了,也不知道做的到不到位,因为我不知道这道菜应该做成什么样就是做好了;还有要讲出菜肴的制作重点是什么,要注意什么,这些都要写清楚,既然你出了菜单,就不存在保守。
  对于栏目这块,我希望多增加点“膳食养生”。现在的人,不光是为吃饱而到饭店了,我想以后的饮食潮流都会往这方面多发展;“生活百味”看了后,感觉可看可不看,没有什么新意,我希望多增加一些名店、旺店、旺菜的介绍,把一些餐饮比较旺的城市,旺的酒店及时地搜补到你们的《烹调知识》上,让厨师足不出户,就能及时地了解到中国餐饮的发展方向。
  最后祝贵刊明年更上一层楼,越办越好!我也很想诚为贵刊厨师记者的一员,发挥我作为一名厨师微小的力量。
  南京读者:王军吉
  《烹调知识》的各位叔叔阿姨:
  你们好!
  首先祝你们工作顺利,每天开心!这是第一次给你们写信,我的内心很激动。我非常喜欢你们的这本《烹调知识》,我每期都买,书的内容非常好,各个方面都很令我满意,我是一名高中生,学的就是烹饪专业,我热爱美食,热爱烹饪,当然也很爱《烹调知识》。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很多的关于烹饪的知识,也使我的视野、知识、生活更加丰富了。
  对于《烹调知识》我想和你们谈谈我自己的想法:我感觉从介绍菜品这方面,你们可以从家庭方面发展吗?就是说,多介绍关于日常生活的家用菜品。原料也不要太贵,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还有在介绍制作方法上,可以写的再细致点吗?
  我提的这些建议望你们考虑一下,我以后会更加努力支持你们的。
  再次祝《烹调知识》所有工作人员工作顺利,一切都好!
  内蒙古读者:苏步高
  贵刊全体老师:
  你们辛苦了!
  我是一名职业厨师,现在已做了14年了。我老家是新乡的,现在安阳市文峰中路云南过桥米线做厨师长,营业面积500m2。我还在学徒时就见同行买过此书,后来就重自己买,一直坚持到现在。像我们做职业厨师的没法订,因为流动性大,所以在哪干,就在哪附近买,有时早,有时迟。贵刊内容好,可读性强,实用价值也高,就是封面不够醒目,可能跟印刷有关。另外我想向贵刊投稿,介绍我的几个拿手菜和创新菜,不知怎样寄,我曾向《四川烹饪》投过稿。我们这家店是云南“状元楼”米线店在河南的第一分店,现在山西也开了一家,在千峰北路望景花园对面“云南滇味园”,欢迎各位老师前去品尝,因为2007年春节我就将在那儿工作。
  河南读者:闫世顺
  
  读者的鼓励与支持 将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本期刊载的几封读者来信,都是最近陆续收到的。一方面由于大多是表扬鼓励,若连续刊发似有“王婆卖瓜”之嫌;另一方面个别建议或意见,组稿约稿尚须一个过程。更主要的则是我编辑部人少事多,故而未能一一及时作复,在此谨向这些读者致以真诚的歉意!
  看了这些来信,的确使人颇多感慨。
  一是言语简明朴实真情感人。他们中有事厨者,也有学厨者,还有的是家庭中的主厨者,但都充满着对《烹调知识》这份普通烹调杂志的热爱、信任与期待,视其为良师和益友,企盼着她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是充分表达了他们迫切的求知欲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普遍感觉到自己知识的缺乏和能力的不足,急切地希望能通过书籍杂志的学习来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三是凸显出《烹调知识》带给他们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丰富生活的欢愉心情。
  我们十分感谢这些读者对本刊的热爱与支持,也十分珍惜这些来自读者的鼓励和感情。同时,又深深感到我们自身的压力和责任。但我们相信,在广大读者的坚持不懈地关怀和支持下,我们一定会在今后的征途中,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不断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提高质量,更新内容,面对广大的普通厨师、厨工以及家庭烹调者,努力为他们服好务,让今后的生活更美好。
  总之,读者的关爱和支持,将永远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本刊编辑部
  2007年1月
其他文献
吃的第一大境界当然是“果腹”。说白了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这个境界的吃,不需要费心找地儿,各种商场的小吃城、小吃摊都可。这个境界的吃千万别麻烦,一麻烦就脱离了本质,吃起来也就十分不爽。  吃的第二大境界应该是“饕餮”。吃的是一个“爽”字。呼三五好友去一家稍大众的馆子,稀里哗啦点上满满的一大桌菜,价钱却不贵,胡吃海塞一通,兴致所致,还能吆喝两声,划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前人讲得太多,已经题无剩义了。但既然讲李清照,我也不想绕过它,就留到最后来讲一讲我的心得。  一般来说,高手作文,不兴用形容词。你可以写伤心事
孔德馨  瑞安市第十中学学生,正行走在梦想之路上的女孩。爱好文学,喜欢阅读与写作,在与智慧和有趣灵魂的对话中,自己也有了倾述的冲动,于是经常有一些文字涂鸦,虽幼稚粗璞,但率真可爱。相信语言会自己发出声音,在语言的氤氲中,感恩并享受着。  孤岛是与陆地分离的“陆地”,独自而不孤独。  我是一座孤岛。我高中以前的生活是寂寂的灰黑色,它流动成一团,浑浊而不分明。双职工的父母向来辛勤劳累,委实难以顾及身外
豆豉、辣椒二者混合,用于烹调菜肴,菜肴的味道则格外美妙。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款用豆豉、辣椒调味的佳肴。    一、豉椒蒸鱼头    用料:鳙鱼头1 000 g,油炸豆豉50 g,剁椒※75 g,生姜20 g,蒜仁25 g,香葱10 g,生抽王、胡椒粉、味精、香油、花生油各适量。  制法:1.鱼头去鳞、鳃,洗干净,斩成大块;生姜、蒜仁拍松剁碎;香葱切成粒。  2.将鱼头摊放于大鱼盘内。  3.将豆豉、
“笺”本指小幅华贵的纸张,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一想到这雅致的“笺”,便让人心生怜惜,不忍释手。遇到三月的桃花,一朵朵、一簇簇地醒在枝头,粉嘟嘟地跃入眼帘,便有了这桃花笺。  桃花笺,是大地写给春天的信笺。  赏桃花,不论晴日,还是雨落朦胧,都好。  开在巷口的桃花,不在多,三两株最佳。花株不外显,顺着断壁残垣,蹑手蹑脚地将三五枝花枝伸出墙外,一枝倚着墙头,其余的枝杈凌乱开来,隐隐逸逸,只有进村的
世上万般情感,恣肆汪洋,但倘若循波逐流地去溯源,源头一掬必是爱。  你的快乐、思恋是爱的拥抱;你的忧伤、痛楚是爱的失约;而你的悲愤、痛恨则是爱的背叛。对深爱者,青草青青,蓝天蓝蓝;对乏爱者,青草只是青草,蓝天不过蓝天。  1912年,英国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驶往美国的大洋上触冰将沉,乘客史密斯夫人的两个孩子被抱上了快超载的救生艇,她却不能再上去了。眼睁睁望着即将生离死别的骨肉,她绝望地痛哭起来:“
爱上动画,缘于当年火遍亚洲的《海贼王》。那是我接触的第一部漫画作品,男主角海盗路飞与他的小伙伴们一起踏上寻求宝藏的航海之旅,惊险刺激的冒险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有了梦想。  在同学们埋头啃书本的时候,我却执着地埋头画画,像路飞那样一往无前。画画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在一些人眼里,从山东省实验中学美术实验班到北京电影学院,再到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这一路走得一定很艰辛。但实际上,我几乎没有感
以下是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并非健康的饮食方式,希望能带给您一些启示。    误区一:米越白,质量越高    专家提醒:经常食用精白米的人容易发生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缺乏。因此,米不是越白越好。祖国养生学说,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西方营养学说,微量元素、优质蛋白都靠粮食。  每周至少吃3次粗粮,粗细搭配有益健康。习惯上,我们把城市居民日常吃的米、面粉称做细粮,把玉米(面)、小米、高粱、豆类和
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飞动之美…………………  《考工记》中讲到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
一  “河南石榴,名满天下。”汪曾祺说的。汪先生没口福,他在北京吃到的河南石榴,粒小、色淡、味薄,后来在文章里感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估计汪先生吃到的是“赝品”——冒牌货。我买的河南石榴就不错,外皮颜色红紫,打开后,榴籽艳若宝石。  名满天下的河南石榴,实则是白马石榴。三国魏时洛阳白马寺前有大石榴,京师传说“白马石榴,一石如牛”。我在偃师吃过白马石榴,好吃。我在成都吃过会理石榴,在西安吃过临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