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东城区朝阳门附近有一条米仓胡同,在它的东口儿有一座寺庙——智化寺。这座建筑物在年幼的我眼中,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每日上、下学都要路经此地;说陌生是因为它永远都关着那两扇朱红色的庙门。
庙门口除了那对尽忠职守的石狮外,几乎从没见人出入过。如果不是山门前那块1961年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的石匾,恐怕我永远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大约在我三四年级的时候,老师有一天突然宣布要带大家去参观智化寺,这个令我们心驰神往的地方,终于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
依稀记得是我们上了一座阁楼,阁楼里很黑,四处都布满了灰尘。楼梯又窄又陡,只能一人通行,大家鱼贯而入,容不得一个转身。到了二楼看到墙上有许多小木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有一尊小佛,周围好像还雕着鸟和仙女等图案。室内光线很暗,阳光透过窗棂打到高大佛像的脸上、身上,形成了点点斑驳的光圈,显得更加古朴沧桑。不想多年以后,由于工作的需要,我翻看了一些有关智化寺的文献,才知道它的历史、建筑风格和音乐,在北京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
与宦官那点事儿
智化寺建于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是大太监王振的家庙。宦官作为封建社会中畸形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而明朝的宦官之祸更甚于历代,它几乎毁掉了大明基业,而王振便是其始作俑者。明史上说宦官专权 “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
王振是在宣德年间(1426~1435)入宫做事,此人不仅识文断字,而且处事圆滑机警,不久便选入东宫侍奉太子朱祁镇(明英宗)。英宗九岁即位,王振凭借自己聪明能干与服侍太子多年的深厚感情,一跃成为十二监之首——司礼监掌印大太监。
英宗对王振的依赖越来越强,已经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只要不依附他的朝臣,不是被贬就是被处以极刑,余下的王公大臣也都不敢违背他的意愿,满朝皆以“翁父”呼之,就连英宗也称他为“王先生”。大权在握的王振胆子越来越大,不仅对大臣们随便处置,甚至连明太祖挂在宫门上“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也敢私自摘下来。
正统八年,王振在皇城附近大兴土木建造住宅,第二年又在其右建智化寺。建成后的智化寺规模宏大壮丽甲京城,其主要的建筑物有智化门、钟鼓楼、智化殿、转轮藏、如来殿、大悲堂等。其中转轮藏与如来殿的雕刻最为精美,转轮藏中的藏柜上雕有金翅大鹏鸟、龙女、神人、狮兽等各饰花纹,而如来殿的上下楼层的墙壁内又嵌满了佛龛,佛龛里面又雕刻了九千余尊的小佛,因此如来殿又称万佛阁。这些佛像、人物、动物、纹饰等形象都雕得栩栩如生,真可称得上是雕刻艺术中的瑰宝。五百多年后,与我相遇并留下深刻记忆的雕像就是这两个殿中雕像,虽数经劫难却光彩依旧。
王振对自家家庙盖得如此精美气派感到高兴,还亲自撰写了智化寺的碑记以示祝贺。此时权势熏天的“王先生”,已是一副“顺者昌,逆者亡”的样子,对内一手遮天,对外勾结外族,他与蒙古的瓦剌进行走私交易从中获取暴利。正因如此,他为大明动荡的未来,埋下了祸患的种子。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举进攻明朝。王振不顾众臣的反对,煽动英宗御驾亲征。好大喜功的英宗与王振一拍即合,在七月十六日率领着临时凑成的50万大军和100多名文武官员,浩浩荡荡出了京城。行至山西大同,突闻前线惨败,王振才慌忙带着英宗向北京撤军。途中,王振想到要在老家蔚州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硬是拉着英宗改道由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入京,好不容易快走到老家蔚州(今河北蔚县)时,他又怕部队踩坏了家乡的良田,忙下命让军队转道宣府(今河北宣化),由居庸关回京。如此绕来绕去的“前进”,不仅使众多战士因缺粮少食而饿死途中,更为严重的是拖延了军队撤退的速度,被瓦剌追兵赶上。负责断后的明军在鹞儿领(今河北宣化县附近)也被全部歼灭。
八月十四日,明军退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县),王振只因有一千余辆的辎重车辆未到,竟下令在这个即无水源又四面环敌的高岗安营扎寨。第二日瓦剌部队将土木堡包围,也先(瓦剌部落太师)派使诈和,英宗中计,被敌军一通追杀,一时间人仰马翻,哀鸿遍野,数十万明军的鲜血染红了苍茫大地,几十位文武官员也英勇就义,英宗一看大势已去,干脆席地而坐等待被俘。
王振的一意孤行早就触怒了众人,混乱之中护卫将军樊忠恨不可遏,一锤打死了险些断送大明江山的奸佞小人。英宗被俘,举朝震动。 英宗的胞弟朱祁钰即位,史称景帝,年号景泰。
王振虽死,但其朋党仍把持朝政,那些倍受凌辱的大臣们要求严惩祸国殃民擅权误国的大太监王振,朱祁钰下令诛杀其家属和亲信,籍没他的家产。智化寺也因此充公。朝廷还将其住宅改为京卫武学,今智化寺附近的武学胡同就由此而来。
眼见着手中的旧皇帝成了累赘,瓦剌乘着与大明议和之际赶忙把英宗归还给了大明。 景帝下令将其奉为太上皇并软禁于南宫赡养。景泰八年,景帝朱祁钰病重,提督石亨与宦官曹吉祥等人带兵冲进南宫,迎英宗还位于朝,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
昏愦无道的英宗虽险些命丧“王先生”之手,但仍对其念念不忘,时刻都想着要为他讨回“公道”。还朝不久,便下令将王振流放在辽宁铁岭的家属全部招回京城,其次又向弹劾过王振的大臣进行追责,最后还用香木刻成其形在智化寺进行招魂安葬,并在寺北面为其建立祠堂,并敕赐祠额“旌忠”。
英宗对于王振的喜爱简直超出常人的理解,广西右参政罗绮只因听说英宗仍宠信宦官,要为王振招魂,不屑地说了一句“朝廷失政,致吾辈降黜”,就被判以全家连坐,籍其家产。天顺三年,智化寺住持然胜奏报朝庭,希望赐王振 “实万世旌忠”的谥号。天顺六年,智化寺主持又上奏,原所赐的经文与敕谕已于正统十四年失散,“乞仍盼赐以慰振于冥漠”,而现智化寺如来殿所藏的《大藏经》正是天顺六年(1462年)所赐。
在英宗大张旗鼓的旌表下,王公公的“高大”形象又再一次鲜活起来,其后朝的汪直、刘瑾也将王振奉若神明,不断地修缮扩充智化寺,作为王振家庙的智化寺也又一次兴旺起来。直到清乾隆七年,御史沈廷芳路过智化寺,见其内香火鼎盛人山人海,便上奏朝廷:“王振逆阉篡权误国,罪不容诛,英宗为其所立祠庙和李贤所撰颂德碑应毁”。 乾隆八年,奉旨毁像及碑。
智化寺因此又一次没落下去。
奇绝建筑
再说智化寺的建筑风格,它是目前京城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之一。木结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整个寺庙建筑,全部由木头构件搭建而成,而不用一颗钉子。这组建筑距今已五百多年,但仍基本保持完好。寺内的歇山式建筑风格、梁架、斗、彩画、经橱、佛像、雕刻等都完好地保留了明代建筑的特征。殿内所奉佛像极多,据1936年寺庙调查,庙内有泥质佛像79尊、木质佛像67尊、铜佛像38尊,件件都是造像艺术中的珍品。
最值得让人骄傲与叹息的就是寺内的藻井,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一种技艺,为正堂顶棚上一种特殊装饰,仅出现在宫殿、寺庙等庄严的地方。智化寺内共有3处藻井,分别在藏殿、智化殿和万佛阁,尤以万佛阁中的藻井最为精美。
藻井分为上、中、下3层,上层井口为圆形,顶部中央有一条向下俯视的团龙,中层井口为八角形,四周分别雕刻八条云龙,团团将顶中央的巨龙围拢,下层井口为正方形,每斗之间刻有法轮、宝瓶、海螺、宝伞、双鱼、宝花、吉祥结、万胜幢等佛八宝,每层井口内均有卷云莲瓣浮雕。藻井造型独特,雕法遒劲有力,形象逼真,是难得的艺术精品。可惜民国时期,智化寺已穷到无法维持生计的地步,连寺内古柏都被偷着卖掉做了人家的棺材。住持普远听信古文物贩子的谎话,将两座造型精美的藻井盗卖给美国人。现今,智化殿的藻井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万佛阁的藻井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而智化寺却用它们的照片补在回来的位置之上,看着实在让人心痛 。
最后说说它的音乐。智化寺除了建筑、佛像、雕刻独具特色外,它的音乐也是“国宝”级的活化石。王振将宫廷音乐移入家庙内,由该寺师徒相承,一直延续了五百多年,到现在已传到第二十八代传人。智化寺的京音乐是以笙管、云锣为主的音乐,它将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融合一起,既保留了唐宋遗韵,又有自身的特色。它曲调古朴、典雅、庄重、空灵,是我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的乐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智化寺的衰败,京音乐也曾一度走向灭亡,学此技艺者不过寥寥数人。20世纪50年代初,在政府的努力下,从智化寺、水月庵、成寿寺等寺院和查阜西、杨荫浏两位先生手中收集了大量宝贵资料,整理出版了一套北京智化寺音乐的腔谱,为京音乐的传承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并称中国“五大古乐”。
智化寺随着王振的成败,起起浮浮历经沧桑,它见过香火鼎盛,如日中天的景象,也经历过民不聊生,文物被盗,寺庙颓废的惨景。当下幸得政府的大力扶持与保护,对它进行重新修缮,从而使它漂亮的建筑风格、特有的音乐曲调、精美的佛像及雕刻艺术得以起死复生。幸哉!智化古寺!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
庙门口除了那对尽忠职守的石狮外,几乎从没见人出入过。如果不是山门前那块1961年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的石匾,恐怕我永远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大约在我三四年级的时候,老师有一天突然宣布要带大家去参观智化寺,这个令我们心驰神往的地方,终于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
依稀记得是我们上了一座阁楼,阁楼里很黑,四处都布满了灰尘。楼梯又窄又陡,只能一人通行,大家鱼贯而入,容不得一个转身。到了二楼看到墙上有许多小木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有一尊小佛,周围好像还雕着鸟和仙女等图案。室内光线很暗,阳光透过窗棂打到高大佛像的脸上、身上,形成了点点斑驳的光圈,显得更加古朴沧桑。不想多年以后,由于工作的需要,我翻看了一些有关智化寺的文献,才知道它的历史、建筑风格和音乐,在北京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
与宦官那点事儿
智化寺建于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是大太监王振的家庙。宦官作为封建社会中畸形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而明朝的宦官之祸更甚于历代,它几乎毁掉了大明基业,而王振便是其始作俑者。明史上说宦官专权 “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
王振是在宣德年间(1426~1435)入宫做事,此人不仅识文断字,而且处事圆滑机警,不久便选入东宫侍奉太子朱祁镇(明英宗)。英宗九岁即位,王振凭借自己聪明能干与服侍太子多年的深厚感情,一跃成为十二监之首——司礼监掌印大太监。
英宗对王振的依赖越来越强,已经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只要不依附他的朝臣,不是被贬就是被处以极刑,余下的王公大臣也都不敢违背他的意愿,满朝皆以“翁父”呼之,就连英宗也称他为“王先生”。大权在握的王振胆子越来越大,不仅对大臣们随便处置,甚至连明太祖挂在宫门上“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也敢私自摘下来。
正统八年,王振在皇城附近大兴土木建造住宅,第二年又在其右建智化寺。建成后的智化寺规模宏大壮丽甲京城,其主要的建筑物有智化门、钟鼓楼、智化殿、转轮藏、如来殿、大悲堂等。其中转轮藏与如来殿的雕刻最为精美,转轮藏中的藏柜上雕有金翅大鹏鸟、龙女、神人、狮兽等各饰花纹,而如来殿的上下楼层的墙壁内又嵌满了佛龛,佛龛里面又雕刻了九千余尊的小佛,因此如来殿又称万佛阁。这些佛像、人物、动物、纹饰等形象都雕得栩栩如生,真可称得上是雕刻艺术中的瑰宝。五百多年后,与我相遇并留下深刻记忆的雕像就是这两个殿中雕像,虽数经劫难却光彩依旧。
王振对自家家庙盖得如此精美气派感到高兴,还亲自撰写了智化寺的碑记以示祝贺。此时权势熏天的“王先生”,已是一副“顺者昌,逆者亡”的样子,对内一手遮天,对外勾结外族,他与蒙古的瓦剌进行走私交易从中获取暴利。正因如此,他为大明动荡的未来,埋下了祸患的种子。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举进攻明朝。王振不顾众臣的反对,煽动英宗御驾亲征。好大喜功的英宗与王振一拍即合,在七月十六日率领着临时凑成的50万大军和100多名文武官员,浩浩荡荡出了京城。行至山西大同,突闻前线惨败,王振才慌忙带着英宗向北京撤军。途中,王振想到要在老家蔚州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硬是拉着英宗改道由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入京,好不容易快走到老家蔚州(今河北蔚县)时,他又怕部队踩坏了家乡的良田,忙下命让军队转道宣府(今河北宣化),由居庸关回京。如此绕来绕去的“前进”,不仅使众多战士因缺粮少食而饿死途中,更为严重的是拖延了军队撤退的速度,被瓦剌追兵赶上。负责断后的明军在鹞儿领(今河北宣化县附近)也被全部歼灭。
八月十四日,明军退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县),王振只因有一千余辆的辎重车辆未到,竟下令在这个即无水源又四面环敌的高岗安营扎寨。第二日瓦剌部队将土木堡包围,也先(瓦剌部落太师)派使诈和,英宗中计,被敌军一通追杀,一时间人仰马翻,哀鸿遍野,数十万明军的鲜血染红了苍茫大地,几十位文武官员也英勇就义,英宗一看大势已去,干脆席地而坐等待被俘。
王振的一意孤行早就触怒了众人,混乱之中护卫将军樊忠恨不可遏,一锤打死了险些断送大明江山的奸佞小人。英宗被俘,举朝震动。 英宗的胞弟朱祁钰即位,史称景帝,年号景泰。
王振虽死,但其朋党仍把持朝政,那些倍受凌辱的大臣们要求严惩祸国殃民擅权误国的大太监王振,朱祁钰下令诛杀其家属和亲信,籍没他的家产。智化寺也因此充公。朝廷还将其住宅改为京卫武学,今智化寺附近的武学胡同就由此而来。
眼见着手中的旧皇帝成了累赘,瓦剌乘着与大明议和之际赶忙把英宗归还给了大明。 景帝下令将其奉为太上皇并软禁于南宫赡养。景泰八年,景帝朱祁钰病重,提督石亨与宦官曹吉祥等人带兵冲进南宫,迎英宗还位于朝,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
昏愦无道的英宗虽险些命丧“王先生”之手,但仍对其念念不忘,时刻都想着要为他讨回“公道”。还朝不久,便下令将王振流放在辽宁铁岭的家属全部招回京城,其次又向弹劾过王振的大臣进行追责,最后还用香木刻成其形在智化寺进行招魂安葬,并在寺北面为其建立祠堂,并敕赐祠额“旌忠”。
英宗对于王振的喜爱简直超出常人的理解,广西右参政罗绮只因听说英宗仍宠信宦官,要为王振招魂,不屑地说了一句“朝廷失政,致吾辈降黜”,就被判以全家连坐,籍其家产。天顺三年,智化寺住持然胜奏报朝庭,希望赐王振 “实万世旌忠”的谥号。天顺六年,智化寺主持又上奏,原所赐的经文与敕谕已于正统十四年失散,“乞仍盼赐以慰振于冥漠”,而现智化寺如来殿所藏的《大藏经》正是天顺六年(1462年)所赐。
在英宗大张旗鼓的旌表下,王公公的“高大”形象又再一次鲜活起来,其后朝的汪直、刘瑾也将王振奉若神明,不断地修缮扩充智化寺,作为王振家庙的智化寺也又一次兴旺起来。直到清乾隆七年,御史沈廷芳路过智化寺,见其内香火鼎盛人山人海,便上奏朝廷:“王振逆阉篡权误国,罪不容诛,英宗为其所立祠庙和李贤所撰颂德碑应毁”。 乾隆八年,奉旨毁像及碑。
智化寺因此又一次没落下去。
奇绝建筑
再说智化寺的建筑风格,它是目前京城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之一。木结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整个寺庙建筑,全部由木头构件搭建而成,而不用一颗钉子。这组建筑距今已五百多年,但仍基本保持完好。寺内的歇山式建筑风格、梁架、斗、彩画、经橱、佛像、雕刻等都完好地保留了明代建筑的特征。殿内所奉佛像极多,据1936年寺庙调查,庙内有泥质佛像79尊、木质佛像67尊、铜佛像38尊,件件都是造像艺术中的珍品。
最值得让人骄傲与叹息的就是寺内的藻井,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一种技艺,为正堂顶棚上一种特殊装饰,仅出现在宫殿、寺庙等庄严的地方。智化寺内共有3处藻井,分别在藏殿、智化殿和万佛阁,尤以万佛阁中的藻井最为精美。
藻井分为上、中、下3层,上层井口为圆形,顶部中央有一条向下俯视的团龙,中层井口为八角形,四周分别雕刻八条云龙,团团将顶中央的巨龙围拢,下层井口为正方形,每斗之间刻有法轮、宝瓶、海螺、宝伞、双鱼、宝花、吉祥结、万胜幢等佛八宝,每层井口内均有卷云莲瓣浮雕。藻井造型独特,雕法遒劲有力,形象逼真,是难得的艺术精品。可惜民国时期,智化寺已穷到无法维持生计的地步,连寺内古柏都被偷着卖掉做了人家的棺材。住持普远听信古文物贩子的谎话,将两座造型精美的藻井盗卖给美国人。现今,智化殿的藻井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万佛阁的藻井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而智化寺却用它们的照片补在回来的位置之上,看着实在让人心痛 。
最后说说它的音乐。智化寺除了建筑、佛像、雕刻独具特色外,它的音乐也是“国宝”级的活化石。王振将宫廷音乐移入家庙内,由该寺师徒相承,一直延续了五百多年,到现在已传到第二十八代传人。智化寺的京音乐是以笙管、云锣为主的音乐,它将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融合一起,既保留了唐宋遗韵,又有自身的特色。它曲调古朴、典雅、庄重、空灵,是我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的乐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智化寺的衰败,京音乐也曾一度走向灭亡,学此技艺者不过寥寥数人。20世纪50年代初,在政府的努力下,从智化寺、水月庵、成寿寺等寺院和查阜西、杨荫浏两位先生手中收集了大量宝贵资料,整理出版了一套北京智化寺音乐的腔谱,为京音乐的传承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并称中国“五大古乐”。
智化寺随着王振的成败,起起浮浮历经沧桑,它见过香火鼎盛,如日中天的景象,也经历过民不聊生,文物被盗,寺庙颓废的惨景。当下幸得政府的大力扶持与保护,对它进行重新修缮,从而使它漂亮的建筑风格、特有的音乐曲调、精美的佛像及雕刻艺术得以起死复生。幸哉!智化古寺!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