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中“鹤”的意象探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n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后赤壁赋》中道士化鹤入梦来是苏轼寻找人生之路的朦胧出口,那么《放鹤亭记》中的“鹤”则体现了他人生理想由模糊而逐渐清晰,由不定而逐渐明朗。在《放鹤亭记》中,通过对异境仙鹤的描写,触物感兴,把久远的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美丽图画,流露出一丝“清远闲放”的归隐思想。可以说“鹤”是苏轼的化身,是苏轼人生姿态的见证。
  一、摹鹤之形,形显而神隐
  文章的第一部分极力铺写“鹤”之形,用特写镜头的方式聚焦这两只身处“异境”的仙鹤,借鹤之形巧妙地提示出“鹤”的精神所在。
  开篇巧布一方高蹈出世的风景:彭城山岭,连绵起伏,首尾相衔,隐隐约约,合成一环,唯有西向一面断开空缺,而山人小亭适得其所,恬然自足地立于其上。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春夏之交,草木连天,长势茂盛,翠绿迷人;秋冬之际,白雪皑皑,浩月朗朗,满目生辉。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天阴还是天晴,山亭景色随时变幻而多姿多彩。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变”之奇。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景色的描绘都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一方天地。“鹤”便生活在这集天地之灵秀的世外桃源,积山川之精华的人间仙境。同时隐喻了“我”理想中的栖居之地远离尘世之外,“不知今夕是何年”,犹如进入了深邃恒远的茫茫天宇。这样的环境应该是“我”修心养性,娱情怡志,避世离俗,颐养天年的绝妙之所。居住在此,物我契合,宠辱皆忘。
  接着写高蹈出世的风景养育了两只遗世独立的仙鹤。仙鹤虽为人驯养,但可以朝出暮归,随心所欲,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活脱脱一派闲云野鹤的清远闲放风致。“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寥寥十字,勾勒出了仙鹤清新俊美、飘逸脱俗的形象。白鹤晾翅,绿色千里,好一派田野风光;白鹤展翅,翻飞云霄,好一派天空雄姿。或停或飞,各有千秋,停则亭亭玉立,俊逸迷人,飞则高蹈尘外,别有天地。毫无疑问,作者借鹤写人,描绘了一种如鹤独立、如鹤高飞的自由人格。
  二、状鹤之神,鹤被着上隐逸之色彩
  文章的第二部分极力捕捉鹤的神韵。苏轼和从僚往见山人,在放鹤亭饮酒作乐,极言隐居之乐,即使是君王也不能享受到。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所以《易经》和《诗经》中都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像是有利无害的。苏轼触物感兴,议鹤说酒,由此情此景想到历史典故,借题发挥,就鹤说史,对此言志。
  鹤在中国传统文学乃至文化中,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本段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鹤”:“《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以其生活的习性——喜阴、喜高而成了冰清玉洁、超凡脱俗、云游世外的代名词。而其居无定所、云游无踪的特性,更被赋予了清闲洒脱的品性,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隐逸人格的最好写照。
  为什么“南面之君”不能享受到隐居的乐趣呢?作者用卫懿公爱鹤而亡其国的典故,说明即使国君也不能纵其所欲。接着作者又引用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酒也是荒惑败乱的祸根。作者由此感叹:“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逃避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读本文,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君王连爱鹤这样的雅事也会招来祸患,但作为“竹林七贤”之中的刘伶、阮籍,他们为了逃避政治迫害,却纵情于酒,不但保全了性命,而且在后世留下了好名声;且隐士们没有那么多的忌讳,是真名士自风流么?我的结论是:君王他的享受,动用的是公权力,他的癖好,必然会影响公权力的公正使用,必然会影响政务,爱鹤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纵酒了。纣王和殷贵族忘记沉甸甸的社会责任,爱鹤纵酒以致亡国。一个上下君臣沉耽于饮酒享乐的国度,除了对民脂民膏的大肆挥霍外,能有什么好事?而隐居山林的隐士们的生活,他们的消费,是自食其力的,并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更因为他们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境界,“邦无道,则隐”,使他们全身避祸,赢得了一世清名。所以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古人很少把鹤比作国君,喜欢把鹤比作贤人隐士,贤人隐士亦都喜欢“狎而玩之”,宋人林和靖就爱好饲鹤,留下“梅妻鹤子”的美誉。这些贤人隐士借养鹤以娱遣兴,陶冶性情,修身养性。
  因此作者把酒临风,举杯痛饮,有刘伶、阮籍为师,有山人张君作伴,逍遥自在,痛快淋漓,山人闲云野鹤的生活方式,令作者心醉神往。
  至此,鹤之神尽显,苏轼之志尽露:政治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与鹤为伍,未尝不是一件逍遥自在的事。
  三、鹤形虚化,鹤与人在自由清适中结为一体
  文章的最后部分,山人之鹤不再仅是第一段中放飞山外的“鹤”,在第二段的铺垫下,鹤已逐渐虚化,与心在红尘之外的隐逸之人或与具有隐逸之志的人合为一体。经过了文化过滤的鹤“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而把自己的情趣托付给了鹤的贤士则“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饱汝”。
  结尾是作者的一曲放歌,给这种超然世外的遁世生活增加了浓厚的抒情意味。行文至第二段,主旨显豁,情理完足,本可以收束全文,可是作者還不满足,又别具匠心地安排了结尾,增加了“歌以咏志”一节。此节由两首即兴歌咏之辞构成,一为放鹤之歌,一为招鹤之歌。第二段写作者与山人饮酒赏景,谈酒议鹤,体悟人生,从而心仪隐逸。第三段乃是心境澄明,兴致淋漓地纵情高歌。由亭而鹤,由酒而歌。“歌”决不是画蛇添足,而是作者心情的尽情宣泄,通过歌咏,尽言其志。放鹤之歌歌人鹤,招鹤之歌歌鹤人。前一首言主人临风放鹤,望鹤而歌,重在歌咏仙鹤清远闲放、自由自在的风致,实际上也是在歌咏一种像仙鹤那样独来独往、逍遥自在的隐士风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鹤,呼唤鹤的回归,重在歌咏山人躬耕自食、返璞归真、远离世间名利的生活方式,歌曲借山人呼唤仙鹤归来,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浓郁情怀。两首歌不管是放鹤还是招鹤,不管是歌鹤还是歌人,实际上鹤与人早已在与天地精神独往来时结为一体——仙鹤清远闲散,自由自在;贤士独来独往,逍遥飘逸。可以说,鹤是人的精神载体,人是鹤的物质躯壳。借助于回环往复的歌咏形式,作者的出世隐逸之情挥洒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看到苏轼真性情的一面。
  因此,《放鹤亭记》中的“鹤”是苏轼清高人格的真实写照——把李白式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洒脱玩弄于股掌之间,被庄子式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逍遥浸透了心灵空间,因而他永远向往着自己心中的圣地,缥缈而去,身后留下了寂寞的千年。
其他文献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分散的、自主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趋于选择种植比较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控的一个主要目标
政工干部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其实这个工作并不是难不可攀的,我的理由有二:一是现在有积极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央最近发出的《关于加强和改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山脉险峻而可溶性岩石广泛出露,因此,区内因气候的雨热同期、地形的巨大高差、广泛出露的溶蚀载体及人们不科学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并逐渐形成了严重的石漠化现象,这种特殊的地质、地理问题使得生境脆弱、植被盖度低、土地破碎导致生产力大幅受限而景观近似荒漠化,因水土流失严重,土表无法支撑大量、连续的维管束植物的拓殖,常规的治理手段常常极易被干扰而效益疲弱,且
学位
物流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国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物流业迅速崛起。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传统的物流业已向现代物流业转变。我国物流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发展也已有近二十年
他,个头不高,相貌平平,身着绿色工作服,一位普普通通的电信管理员。自1987年由部队转业到辽阳市电信局后,先后在农话局、装机分局和查修分局任机线员、电话装机员、查修员。
The implication of the revelation of the inverse leaf aging sequence(ILAS) of wheat needs to be probed in theory and practice.Since 2005,the comparison experime
中更新世是第四纪一个重要时期。研究第四纪环境演变,是认识现在环境变化和预测今后环境演变趋势的基础。以往临汾盆地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多集中在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对于中
一次近现代陶瓷拍卖会总成交额竟达2453万元。这个成绩引发了广泛关注。陶瓷一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较大板块。虽然这两年艺术市场整体处于回调状态,但是市场整体正在趋暖,
当前在全国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重大
新课程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在大中小学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教书育人的专家,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材和知识基础。”从以上足以看出党和政府已将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