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中的自我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ne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近年来的习作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课标》要求,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突显出学生“自我”特性之“自我”即“儿童”。同时,拓展研究学生“自我”特性之“自我”即“自然”的研究。
  与成人的含蓄不同,小学生哪怕穿了一对新鞋,也急于在同伴面前炫耀(这时有了表达)。即使是不爱炫耀的孩子,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如成人强,想要什么,他凭自己的能力无法做到,总得跟能帮他实现的大人说。所以说,对于小学生而言,表达、交流实在是与呼吸一样自然。所以说,“自我”即“自然”,在小学生习作指导下,老师要善于守护小学生需要表达的自然本性,顺应小学生心理,创设自然的交流氛围,让同学自然地表达和交流。
  例如指导学生写《最难忘的一次活动》时,在课前,我让学生挑选出一张自己最想跟大家分享的活动照片。在课上,我让学生首先借助照片,再现活动,即组织同学们先找一起参与活动的同伴或好朋友聊聊自己当时的活动情景。接着组织同学交流评价,以听者的身份分享,讲讲最欣赏谁讲述的哪次活动?那次活动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与此同时,填写好课前老师发给同学的记录纸(觉得这一次 的活动,简单地用一个词记录:有趣、开心、热闹、成功、很棒、出乎意料、扣人心弦、惊心动魄、让人羡慕、主角最闪亮……)然后,指导同学再以讲述者的身份与听者交流,活动当时给自己留下的感受和听者所感受到是否一样?为什么会给听者留下这样的印象?自己希望给听者留下什么印象,应该怎样讲述才能给听者留下最深印象呢?听者同时提建议。(如,你听了真的有扣人心弦的感觉吗?太好了,我跟你说,我当时就是感受到太惊险刺激了。我再问问,你觉得我讲什么地方让你感到最扣人心弦?还有哪儿不够扣人心弦?你还想了解什么?又比如,讲述者:你听了难道不觉得很有趣吗?听者:很有趣吗?我不觉得呀。XX同学的划船才好玩有趣呢。他们很想好好合作,可是一边划得快,一边太慢,船就在那儿直打转,我们的菁菁同学急得手舞足蹈,一想到菁菁会这样抓狂,就觉得太好玩太有趣了。讲述者:这样划船就很有趣吗?你再听我说,我们抓鱼的时候,小亮明明地抓住了,可是等他一直起腰,鱼又从他手里滑走了……这才叫有趣啊。)再接下来是每位同学对照自己最欣赏的写活动的精彩片断,与这个文字进行PK,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最后同桌互读互评,向全班分享同桌写得精彩的地方。
  这次习作,每位学生情感得以激发,他们都写出了自己内心自然丰富的感受。
  在指导中,老师努力将“如何从生活中选取难忘的一次活动”“如何将活动过程写得生动,让人难忘”等习作技巧因素这一学习目标隐性化,设立一个生活化的、自然的交流分享平台,让学生轻松自然地、随心所欲地进行分享。还特别设计讲述者与听者的交流,在一次次交流中讲述者越说越顺,越说越精彩。在一次次互问交流中,学生为了让听者印象更深,会自觉努力把自己在这次活动的感觉讲得感染听者、打动听者。而这种独特的感觉从文中流露,这次活动当然就令人难忘了。
  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代表老师在习作指导上可以放手、旁观,在课前,老师要为学生们做充分的准备,记录纸的设计,课外阅读的指导、积累,指导创设这个引起学生话题的流程设计。在课上,老师要不停歇地参与到各个小组,激发学生进行有价值地交流、追问……教师是以自己充分的对学生的了解,丰厚的习作专业修养,去促成学生们将隐性化的目标达成。
  触摸到内心真实感受了,分享交流了,习作就变成一种自然本真的状态了。这也启发教师在生活中要及时创设分享交流平台,潜移默化地指引小学生以形成关注自身“感受”的习惯。比如:跟同学借笔的时候,我马上把自己内心感受跟分享:“老师感到同学们对我很好,你们心里很在乎我,所以老师一说要借笔,你们不仅马上借给我,还把笔帽拧开了,小心地把笔尖朝着自己身体方向递给我。老师现在真的好幸福啊!”我也会问学生,听到老师这么说,你们心里怎么想的,让同学自由地说内心感受。这样的生活细节,老师要关注留意,学会随手捡来,点燃起同学们分享的热情,让交流变得越来越顺畅。
  赖李真,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其他文献
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和优化学习的情境,依据教材内容,在课堂上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创新思维,以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加深刻地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今天我将试着从情境体验、表演体验、写作体验、社会实践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在情境中体验,怡情怡性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
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其自身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快捷、交流灵活多元等优势顺利进驻初中作文教学课堂,成为学生获知写作知识与技巧、教师及时掌控学生写作水平等的重要渠道,为作文教学法有效性的创新和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践可能。那么,教师如何巧借多媒体技术平台和网络资源之“东风”,顺利突破传统作文教学课的瓶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一.一转二升,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作文教学法的创新意识  这里的“转”指的是
一个鉴宝节目的主持人,他的锤子具有去伪存真的功能,无情地砸碎那些看上去很美的赝品,只让真品长留人间。在“我”心目中,这样的男人不仅有决断力,也是性感的。“我”被那个叫骆驼的鉴宝节目主持人所吸引,认定他就是“我”想找的纯洁男人并和他谈起了恋爱,困扰“我”的是骆驼优雅端庄的上半身和卑琐夸张的下半身有着某种不协调。对男性已有着相当丰富的身体经验的“我”经过一番反省发誓要和骆驼谈一场撇开身体的恋爱,“把下
一.问题提出  语文学习“成功在积累,得失在课外”,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每个问题讨论的不可能全面而深刻,重要的为学生推荐适量的、与课堂所学的知识相关的读物及活动,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深化感悟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题社区是以某一学科为主题,由一定规模的学习群体组成的网上交流空间。交流方式可以包括BBS、论坛、聊天室、博客等多种形式。各成员在社区中通过讨论、沟通、互动等
阅读活动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修养的有效途径。其意义主要集中在:理想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修身养性,“腹有诗书气自华”;怡情娱乐,“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开智益能,书籍是“造就灵魂”“培植智慧”的工具;开蒙脱俗,“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阅读教学应当坚持生本化理念,善于创新、勇于实践,努力为学生打开学会阅读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了广大教师高度关注的话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教师应当立足工作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注重教学模式改革,并将先进的教学设备有效运用起来,同时强化教学信息的搜集反馈,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提高语文课堂准备充分性  教学方案设计得科学有效能够为教
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可见,口语表达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备能力和重要素养,因此,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一.高中生当前口语表达能力现状及原因  (一)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表达愿望不强烈  产生这种情况,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学生认为含而不露、不夸夸其谈
在步入文学殿堂之前,给初中生“打开文学大门”,初步感受文学之美,文学之妙,实是必经之事。这篇文章,不仅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就是从教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师读来也受益匪浅。  一.现状分析  1、学生自身的误识:人人都知道语文是基础,而有些学生则认为语文一看就懂,学语文没有学数理化、外语见效快,多学少学看不出来。因此,语文课堂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2、语文教学本身的误区:①知识结构单一,严重营养不良。这
技校学生普遍认为来技校主要是想学一技之长,就业时谋求好岗位。所以很多学生上专业课听讲认真,上语文课便有厌学倾向。要改变这种现状,语文老师只有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乐意学习语文,让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口才表达好、写作水平高的社会有用之材,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   一位当代教育家曾经说过,人只要做好两件事情,便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一是做自己乐意做的事;二是做自己擅长做的事。笔者认为,要想做
或许不少读者会觉得这篇《蜂蜜》很难懂。我的第一感觉也是如此。为什么呢?小说完全没有按照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处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尾,显得非常松散。比如小说的标题《蜂蜜》,其实就和小说的主体情节——安莉丢孩子的事情——没有什么直接关联。这样的小说还不少。虽然我学了不少现代小说理论,也看了不少当代小说,但是我的小说趣味还是少年时代形成的传统的那一派,实在没办法。  最近我们单位体检,有位同事被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