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群体性教师、学生活动中,为了能够取得更广泛、更深入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在教师群体中建设“团队”,以团队意识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海淀区信息技术教研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生资源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保障。海淀区拥有200余所中小学,众多的学生数量为开展“海淀区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庞大的学校教师队伍中,还有一批热爱信息技术教育、热衷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辅导教师队伍。学生和教师的资源是我们开展电脑作品评选活动的基础,也是我们能够取得好成绩的根本要素。
借助海淀教研所主导的团队意识,依靠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有效地利用海淀资源,科学地组织管理海淀区全面开展电脑作品评选活动,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建设核心教师团队
发挥集体智慧,建设核心团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核心理念。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教研这一平台,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电脑作品辅导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骨干教师,成立了电脑作品评选活动核心团队。核心团队负责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和机器人竞赛活动的筹划、组织实施、教师培训、辅导研讨、作品评审等一系列工作,并要求核心团队的成员定期进行学习和交流。
通过这种模式,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在组织方面能够及时了解核心团队教师所在学校的活动开展情况,发现优秀的作品,挖掘有潜力的学生、有特色的辅导教师。同时,这些具有引领性的内容还能够在海淀区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地带动其他学校进步,并以核心团队的组织扩大示范点的范围,从而整体提高全区的活动水平。
构建群体性基层团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培训工作是搞好电脑作品评选活动的首要任务,也是扩大基层团队规模和提高基层团队质量的主要方式。我们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研队伍的力量,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活动的平台,对全区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我们主要围绕政策解读和活动组织、作品辅导、电脑技术三个专题进行培训。
在政策解读和活动组织方面,我们结合《全国电脑制作活动指南》、《北京市评选活动指南》,发挥核心团队力量拟定《海淀区电脑评选活动作品征集通知》,通过海淀区行政办公网进行全区发布。作品征集专题培训主要包括指南解读、评选项目说明、作品征集上报要求等具体内容,通过核心团队制定的方案,能够快速让基层团队群体了解活动内容,保障活动方向。
在作品辅导方面,通过作品辅导专题培训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聘请参与全国、北京市电脑作品评选活动的专家评委为辅导教师做专题讲座,从理论的高度指导教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作品的创作质量;充分挖掘核心团队成员的力量,聘请优秀辅导教师与大家分享辅导学生创作的宝贵经验,从实践的角度指导基层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意。
在电脑技术方面,我们主要进行电脑技术专题培训。培训主要针对具体作品项目(比如电脑绘画、动画制作等),采用技术学习方式的培训,聘请大学相关专业的讲师、硕士研究生等为教师们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培训,提高基层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
各种培训活动可以让更多的教师了解电脑作品评选活动,有效地辅导学生创作作品,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进而扩大基层教师团队的力量。
依托有效协作的领导团队
每一届电脑作品评选活动,都得到海淀区教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活动管理涉及中学、小学、校外等各个教委部门,各部门领导有效协作,构建了海淀区整体领导团队力量,在资金、人员、场地等多方面予以支持。
在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领导的直接管理下,我们积极探索海淀区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电脑作品评选活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创新意识能力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我们在2009年启动了“信息技术创新活动实验校”项目。依据学校开展电脑作品活动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进行评选,对当选学校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以鼓励实验校更好地开展电脑作品创作活动。“信息技术创新活动实验校”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而带动了更多的学校普及和推广电脑作品创作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真正走进自己的生活,用信息技术创作属于自己的舞台。
严格管理作品评审团队
作品评审工作是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作品征集完毕后,我们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专家、核心团队、基层团队、领导团队成员,组成作品评审团队,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作品评审。作品评审团队的工作分为作品初审、技术测试、作品复审三个阶段。
作品初审:结合征集作品的数量情况,按照项目将作品评审团分为数个小组。经过各组评委的认真评审,初步确定入围作品;各组评委给出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并通知到每个作品的辅导教师。
技术测试:借助评审团队,在技术、构思、审美方面对学生当面测试,目的是测试学生的现场创作能力,检验学生的真实技术和创作水平,为北京市及全国决赛的技术测试和作品面试提前练兵。
作品复审:以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复审评委,对再次提交的修改后的作品进行评审。结合技术测试的结果和评审结果确定最终报送北京市参加评选的作品名单及获奖等级。
在作品评审团队的管理上,我们严格规范评审工作流程,评委按照标准化流程完成评审工作,保证评审工作的严密性,保护参赛师生的利益,也真正能够把最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更高、更大的舞台上展示。
坚持团队意识取得的成绩
海淀区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为本区广大的电脑作品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创新,学会了如何用计算机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创意。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也进一步促使海淀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经过团队建设多年来的积累,教师团队的素质正在逐步提升,由教师群体带动的学生培养也逐渐显现出了一定的成绩。近几年来,海淀区在北京市的获奖数量和在全国的获奖比例成绩比较突出。
多年来的优异成绩促使我们更加认真地做好电脑作品评选活动这项工作,也更加让我们深入反思团队建设在工作中的作用。依托团队,构建核心力量,发挥核心力量的辐射作用,最终影响到整体基层团队,是取得成绩的源泉,也是从区域整体上促进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
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活动自2000年开展,在专家的支持与辅导下,通过十余年在参赛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的同时,我也收获了些许体会。
参赛作品不同于随堂作业,作品本身要富有内涵,可观赏性要强。这就需要制作者有思想,并具有一定的技术与艺术审美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制作,减少各种干扰,辅导教师应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并通过家长信的方式取得家长的支持。有了这些支撑,就可以灵活利用零散的时间为学生开放机房进行辅导。同时,帮助学生明确参赛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项展现综合能力的活动,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以及对自我毅力的挑战。树立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心态使我和学生共同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总结出“聊、画、做、改”的四个步骤,可以避免制作中所走的弯路,更加有效地完成作品。
聊:和学生如朋友一样聊聊天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聊”的时间需要很长,这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便于学生表达真实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阔思路。聊的时候学生们经常会天马行空,发散的思维虽然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但也容易导致思路散乱,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从中寻找并发现闪光点,帮助学生逐步梳理,最终明确主题。这个步骤也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我发现自己也会像学生般迸发出很多灵感的火花,体会着新奇创意带来的快乐感受,当然在此时也会发现自己还需要不断完善。
画:将头脑中的创意在纸张上绘制成简图,及时调整造型、构图,做好制作前的准备工作。这个步骤非常重要,简图的绘制既便于沟通、修改,又节省时间。它能帮助学生把凭空的想象落实到纸张上,理清思路,合理增减作品内容,有效避免制作中的返工现象。
做:将画好的简图通过软件实施并制作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辅导教师需要经常浏览学生的作品,及时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沟通,促使作品制作更加完整顺畅。学生制作作品时在技术和画面方面遇到的问题最多,教师要适度指导,一定要避免代替学生操作,尽可能地避免作品返工,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和逆反情绪。
改:细节决定成败,修改并完善作品时针对的都是细节问题。请家长、同学、教师等不同的人观看作品,并筛选他们提出的建议、意见,与学生探讨,对最终作品做适当调整即可。
就这样,随着学生们的作品一个个完成,一届届活动结束,现在的我已不再把辅导学生参赛当作任务、瞄准奖项来完成,而是看到优秀的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希望他们更上一层楼,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活动的宗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生资源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保障。海淀区拥有200余所中小学,众多的学生数量为开展“海淀区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庞大的学校教师队伍中,还有一批热爱信息技术教育、热衷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辅导教师队伍。学生和教师的资源是我们开展电脑作品评选活动的基础,也是我们能够取得好成绩的根本要素。
借助海淀教研所主导的团队意识,依靠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有效地利用海淀资源,科学地组织管理海淀区全面开展电脑作品评选活动,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建设核心教师团队
发挥集体智慧,建设核心团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核心理念。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教研这一平台,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电脑作品辅导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骨干教师,成立了电脑作品评选活动核心团队。核心团队负责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和机器人竞赛活动的筹划、组织实施、教师培训、辅导研讨、作品评审等一系列工作,并要求核心团队的成员定期进行学习和交流。
通过这种模式,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在组织方面能够及时了解核心团队教师所在学校的活动开展情况,发现优秀的作品,挖掘有潜力的学生、有特色的辅导教师。同时,这些具有引领性的内容还能够在海淀区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地带动其他学校进步,并以核心团队的组织扩大示范点的范围,从而整体提高全区的活动水平。
构建群体性基层团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培训工作是搞好电脑作品评选活动的首要任务,也是扩大基层团队规模和提高基层团队质量的主要方式。我们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研队伍的力量,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活动的平台,对全区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我们主要围绕政策解读和活动组织、作品辅导、电脑技术三个专题进行培训。
在政策解读和活动组织方面,我们结合《全国电脑制作活动指南》、《北京市评选活动指南》,发挥核心团队力量拟定《海淀区电脑评选活动作品征集通知》,通过海淀区行政办公网进行全区发布。作品征集专题培训主要包括指南解读、评选项目说明、作品征集上报要求等具体内容,通过核心团队制定的方案,能够快速让基层团队群体了解活动内容,保障活动方向。
在作品辅导方面,通过作品辅导专题培训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聘请参与全国、北京市电脑作品评选活动的专家评委为辅导教师做专题讲座,从理论的高度指导教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作品的创作质量;充分挖掘核心团队成员的力量,聘请优秀辅导教师与大家分享辅导学生创作的宝贵经验,从实践的角度指导基层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意。
在电脑技术方面,我们主要进行电脑技术专题培训。培训主要针对具体作品项目(比如电脑绘画、动画制作等),采用技术学习方式的培训,聘请大学相关专业的讲师、硕士研究生等为教师们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培训,提高基层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
各种培训活动可以让更多的教师了解电脑作品评选活动,有效地辅导学生创作作品,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进而扩大基层教师团队的力量。
依托有效协作的领导团队
每一届电脑作品评选活动,都得到海淀区教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活动管理涉及中学、小学、校外等各个教委部门,各部门领导有效协作,构建了海淀区整体领导团队力量,在资金、人员、场地等多方面予以支持。
在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领导的直接管理下,我们积极探索海淀区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电脑作品评选活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创新意识能力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我们在2009年启动了“信息技术创新活动实验校”项目。依据学校开展电脑作品活动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进行评选,对当选学校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以鼓励实验校更好地开展电脑作品创作活动。“信息技术创新活动实验校”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而带动了更多的学校普及和推广电脑作品创作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真正走进自己的生活,用信息技术创作属于自己的舞台。
严格管理作品评审团队
作品评审工作是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作品征集完毕后,我们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专家、核心团队、基层团队、领导团队成员,组成作品评审团队,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作品评审。作品评审团队的工作分为作品初审、技术测试、作品复审三个阶段。
作品初审:结合征集作品的数量情况,按照项目将作品评审团分为数个小组。经过各组评委的认真评审,初步确定入围作品;各组评委给出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并通知到每个作品的辅导教师。
技术测试:借助评审团队,在技术、构思、审美方面对学生当面测试,目的是测试学生的现场创作能力,检验学生的真实技术和创作水平,为北京市及全国决赛的技术测试和作品面试提前练兵。
作品复审:以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复审评委,对再次提交的修改后的作品进行评审。结合技术测试的结果和评审结果确定最终报送北京市参加评选的作品名单及获奖等级。
在作品评审团队的管理上,我们严格规范评审工作流程,评委按照标准化流程完成评审工作,保证评审工作的严密性,保护参赛师生的利益,也真正能够把最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更高、更大的舞台上展示。
坚持团队意识取得的成绩
海淀区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为本区广大的电脑作品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创新,学会了如何用计算机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创意。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也进一步促使海淀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经过团队建设多年来的积累,教师团队的素质正在逐步提升,由教师群体带动的学生培养也逐渐显现出了一定的成绩。近几年来,海淀区在北京市的获奖数量和在全国的获奖比例成绩比较突出。
多年来的优异成绩促使我们更加认真地做好电脑作品评选活动这项工作,也更加让我们深入反思团队建设在工作中的作用。依托团队,构建核心力量,发挥核心力量的辐射作用,最终影响到整体基层团队,是取得成绩的源泉,也是从区域整体上促进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
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活动自2000年开展,在专家的支持与辅导下,通过十余年在参赛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的同时,我也收获了些许体会。
参赛作品不同于随堂作业,作品本身要富有内涵,可观赏性要强。这就需要制作者有思想,并具有一定的技术与艺术审美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制作,减少各种干扰,辅导教师应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并通过家长信的方式取得家长的支持。有了这些支撑,就可以灵活利用零散的时间为学生开放机房进行辅导。同时,帮助学生明确参赛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项展现综合能力的活动,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以及对自我毅力的挑战。树立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心态使我和学生共同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总结出“聊、画、做、改”的四个步骤,可以避免制作中所走的弯路,更加有效地完成作品。
聊:和学生如朋友一样聊聊天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聊”的时间需要很长,这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便于学生表达真实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阔思路。聊的时候学生们经常会天马行空,发散的思维虽然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但也容易导致思路散乱,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从中寻找并发现闪光点,帮助学生逐步梳理,最终明确主题。这个步骤也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我发现自己也会像学生般迸发出很多灵感的火花,体会着新奇创意带来的快乐感受,当然在此时也会发现自己还需要不断完善。
画:将头脑中的创意在纸张上绘制成简图,及时调整造型、构图,做好制作前的准备工作。这个步骤非常重要,简图的绘制既便于沟通、修改,又节省时间。它能帮助学生把凭空的想象落实到纸张上,理清思路,合理增减作品内容,有效避免制作中的返工现象。
做:将画好的简图通过软件实施并制作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辅导教师需要经常浏览学生的作品,及时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沟通,促使作品制作更加完整顺畅。学生制作作品时在技术和画面方面遇到的问题最多,教师要适度指导,一定要避免代替学生操作,尽可能地避免作品返工,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和逆反情绪。
改:细节决定成败,修改并完善作品时针对的都是细节问题。请家长、同学、教师等不同的人观看作品,并筛选他们提出的建议、意见,与学生探讨,对最终作品做适当调整即可。
就这样,随着学生们的作品一个个完成,一届届活动结束,现在的我已不再把辅导学生参赛当作任务、瞄准奖项来完成,而是看到优秀的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希望他们更上一层楼,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活动的宗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