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师简介]
赵同宇,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校园文学理事,江苏省宿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淮北中学《雨凝》报主编。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月刊》《语文报》《教育艺术》等国家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上发文200余篇,参编书籍5本。指导学生在《语文世界》《中学生》《意林》《美文》等80多家刊物上发文820篇。擅长鉴赏及作文指导类文章的写作,多次在全国校园文学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创作感言]
写作是摒弃功利的心灵对话,是亲近自然的直接体验。要有激情、韧性和信念。激情,需要保持一颗童心,用纯真的心去感知世界。韧性,需要百折不回的毅力,与寂寞相伴。信念,就是要坚信:成功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我话我师]
我愿意把赵老师当作一位朋友:在写作上给予我方向感和归属感的朋友,在做人上劝导我要积极和谨慎的朋友。
——石明振
幽默风趣,知识丰富,提携后进的一位忠厚长者。
——朱超亚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名篇《长相思》中所描述的内容。词中的“汴水”指的就是著名的隋代大运河中的通济渠的东段。随着岁月的流逝,河道的变迁,这道承载着很多历史恩怨情仇的古运河,只在我的家乡泗洪,留下了一段38公里保存完好的河道。汴河历史上最繁华的时候恐怕要数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汴水清悠迷人、火热繁忙的景象。
或许是深受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历史上众多的文人在“汴水”上留下了不少咏史缅怀之作,或褒或贬。唐代的胡曾写道:“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诗中提及的“千里长河”即隋代大运河,公元605年开凿,是隋炀帝非凡的政绩丰碑,也是其暴政的耻辱柱。大运河开凿,有人归咎于“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炀帝曾于公元605年、610年、616年三次“游幸”江都(扬州)。“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沿途几百里的州县都要献食。唐代的另一位诗人皮日休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汴河怀古二》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予以批驳,否定了修大运河属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功过是非进行了中肯的评价。
历史上的汴河舟船如织,日夜不停。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运河沟通南北,沿岸城镇林立,商贾云集。春夏风平浪静之时,绿杨阴里,白沙堤畔,三三两两渔舟,冲开万顷碧波皱。当秋风渐起,汴水猛涨,碧波千里,宛如银链。波飞浪卷,芦花似雪,水声清越。汴堤十景之一“汴水秋声”由此得名。清人无名氏题咏:“霜落秋声起汴河,西风袅袅白频波。几番漾绿螺纹皱,千顷浮花镜面磨。水叶流霞随客棹,芦花飞雪点渔蓑。晚来照落天边宇,摇曳汀州听雁多。”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唐代李益《汴河曲》)评古是为了说今,历史是流淌而过的今天。为了展现汴水的历史风貌,家乡人民在仅存的这段38公里的古汴河畔复原了很多历史遗迹。如:汴堤烟柳、鹭鸟欢歌、长淮卧波、千古漕运、名人碑廊、瑞塔钟声、护国霜钟等。如今你到我的家乡来,定能感受到泗洪人民在打造“水润泗洪”这张名片所作的不懈努力。置身汴堤两岸,你能感受柳丝拂面,花香怡人的温馨;感慨诚信故里,人类源头的深厚;未来随着引洪泽湖水入汴河,你更会慨叹“瑞塔巍巍,一股豪气冲天去;古汴荡荡,满川雪浪动地来”的壮美。
更值得大写一笔的是古汴河下游的万顷洪泽湖湿地。上次陪从北京远道而来的现当代文学专家组成员参观洪泽湖湿地,他们问我:“为什么说泗洪是一个用水诠释美的地方?”我这样答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洪泽湖湿地的三万亩荷花,簇拥着清风,饱蘸着明月,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更有那万顷芦花烟如海,百种候鸟鸣清音,时时游鱼跃碧波,遍地螃蟹垄上行。”
古汴和淮水成就了泗洪,孕育了湿地。大湖湿地,水润泗洪。游大湿地,做深呼吸,是泗洪旅游的真实写照。湿地湖水浩渺,原野广袤,荷苑飘香,曲桥蜿蜒,芦荡深深,百鸟齐鸣,置身其中,宛如走进一幅原始、自然的旖旎画卷。就像一曲《淮上江南》唱的那样:“水悠悠,情悠悠,淮上江南风光秀。湿地百鸟飞,渔歌唱晚舟。万亩蟹塘稻花香,水景苑中楼外楼。唱一曲泗洪美,迷人的景色,就像那醇香的酒……”
赵同宇,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校园文学理事,江苏省宿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淮北中学《雨凝》报主编。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月刊》《语文报》《教育艺术》等国家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上发文200余篇,参编书籍5本。指导学生在《语文世界》《中学生》《意林》《美文》等80多家刊物上发文820篇。擅长鉴赏及作文指导类文章的写作,多次在全国校园文学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创作感言]
写作是摒弃功利的心灵对话,是亲近自然的直接体验。要有激情、韧性和信念。激情,需要保持一颗童心,用纯真的心去感知世界。韧性,需要百折不回的毅力,与寂寞相伴。信念,就是要坚信:成功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我话我师]
我愿意把赵老师当作一位朋友:在写作上给予我方向感和归属感的朋友,在做人上劝导我要积极和谨慎的朋友。
——石明振
幽默风趣,知识丰富,提携后进的一位忠厚长者。
——朱超亚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名篇《长相思》中所描述的内容。词中的“汴水”指的就是著名的隋代大运河中的通济渠的东段。随着岁月的流逝,河道的变迁,这道承载着很多历史恩怨情仇的古运河,只在我的家乡泗洪,留下了一段38公里保存完好的河道。汴河历史上最繁华的时候恐怕要数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汴水清悠迷人、火热繁忙的景象。
或许是深受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历史上众多的文人在“汴水”上留下了不少咏史缅怀之作,或褒或贬。唐代的胡曾写道:“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诗中提及的“千里长河”即隋代大运河,公元605年开凿,是隋炀帝非凡的政绩丰碑,也是其暴政的耻辱柱。大运河开凿,有人归咎于“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炀帝曾于公元605年、610年、616年三次“游幸”江都(扬州)。“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沿途几百里的州县都要献食。唐代的另一位诗人皮日休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汴河怀古二》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予以批驳,否定了修大运河属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功过是非进行了中肯的评价。
历史上的汴河舟船如织,日夜不停。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运河沟通南北,沿岸城镇林立,商贾云集。春夏风平浪静之时,绿杨阴里,白沙堤畔,三三两两渔舟,冲开万顷碧波皱。当秋风渐起,汴水猛涨,碧波千里,宛如银链。波飞浪卷,芦花似雪,水声清越。汴堤十景之一“汴水秋声”由此得名。清人无名氏题咏:“霜落秋声起汴河,西风袅袅白频波。几番漾绿螺纹皱,千顷浮花镜面磨。水叶流霞随客棹,芦花飞雪点渔蓑。晚来照落天边宇,摇曳汀州听雁多。”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唐代李益《汴河曲》)评古是为了说今,历史是流淌而过的今天。为了展现汴水的历史风貌,家乡人民在仅存的这段38公里的古汴河畔复原了很多历史遗迹。如:汴堤烟柳、鹭鸟欢歌、长淮卧波、千古漕运、名人碑廊、瑞塔钟声、护国霜钟等。如今你到我的家乡来,定能感受到泗洪人民在打造“水润泗洪”这张名片所作的不懈努力。置身汴堤两岸,你能感受柳丝拂面,花香怡人的温馨;感慨诚信故里,人类源头的深厚;未来随着引洪泽湖水入汴河,你更会慨叹“瑞塔巍巍,一股豪气冲天去;古汴荡荡,满川雪浪动地来”的壮美。
更值得大写一笔的是古汴河下游的万顷洪泽湖湿地。上次陪从北京远道而来的现当代文学专家组成员参观洪泽湖湿地,他们问我:“为什么说泗洪是一个用水诠释美的地方?”我这样答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洪泽湖湿地的三万亩荷花,簇拥着清风,饱蘸着明月,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更有那万顷芦花烟如海,百种候鸟鸣清音,时时游鱼跃碧波,遍地螃蟹垄上行。”
古汴和淮水成就了泗洪,孕育了湿地。大湖湿地,水润泗洪。游大湿地,做深呼吸,是泗洪旅游的真实写照。湿地湖水浩渺,原野广袤,荷苑飘香,曲桥蜿蜒,芦荡深深,百鸟齐鸣,置身其中,宛如走进一幅原始、自然的旖旎画卷。就像一曲《淮上江南》唱的那样:“水悠悠,情悠悠,淮上江南风光秀。湿地百鸟飞,渔歌唱晚舟。万亩蟹塘稻花香,水景苑中楼外楼。唱一曲泗洪美,迷人的景色,就像那醇香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