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劳动,从打理自己的生活开始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shi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还处在需要成人的帮助和照顾的阶段,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了对孩子应有的劳动教育。孩子的劳动能力会不断发展,但爱劳动的意识,却需要从小培养。五一劳动节到了,让我们了解一些让孩子爱上劳动的小秘密吧!
  为什么有的孩子勤快、爱劳动,有的孩子却不爱劳动?
  对劳动本身存有偏见
  父母有责任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非常关键。“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劳动?”对于这个问题,如果父母存有偏见,比如对家务劳动充满厌恶,总是抱怨,对体力劳动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进行贬低,那么孩子就会很快习得不恰当的认识一一劳动都是辛苦的事情!劳动会让人变脏!没有本事、不聪明的人才需要每天劳动!
  扭曲了劳动的初衷和意义
  在孩子参与劳动过程中,有些父母习惯采用表扬、在朋友圈分享,或者用玩具、金钱等方式作为奖励,鼓励孩子的劳动行为。奖励孩子,对塑造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确实有成效。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奖励使用不当,却可能弊大于利。尤其是这种把劳动过早功利化的行为,将会极大地损伤孩子对劳动的认知和内在动力。
  能力越弱的孩子越不爱劳动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吃好玩好,智力开发好,将来学习好,成绩好,就足够了家里不需要孩子参与任何劳动,而且孩子做不好,家长还得在后面收拾,不如自己做。长此以往,这些家庭会养育出生活低能儿。其实,孩子早期的大脑发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知觉的整合与刺激,需要在“做中学”,大量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够为孩子提供数不尽的学习机会,精细动作的发展、统筹能力、空间认知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都蕴含在劳动之中,让孩子积极融入生活,就能找到让孩子更多参与劳动、从劳动中提升能力的机会。过度窄化劳动活动,会致使有些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弱,逐渐形成恶性循环,越弱越不参与,越不参与就越弱。
  如何让孩子爱上劳动?
  预见劳动的价值,享受劳动的乐趣
  孩子是逐渐由一个被动的、被呵护照顾的人,成长为一个有能力去作用于世界的个体的。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孩子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会获得胜任感和价值感,增强自信,乐于独立,这是劳动能够带给孩子们的独特成长价值。
  只有孩子能够不断地从劳动本身获得乐趣,收获幸福感,才会真正热爱劳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比如以前总玩面团也没什么意思了,现在能擀出一个饺子皮、吃上自己包的饺子了;收拾袜子很烦琐,但是突然发现把袜子叠整齐,房间都变得清爽了,孩子在参与中不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才能逐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培养自我服务意识,引导孩子注重过程
  偶尔参与有挑战性的活动,能够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但如果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还需要让孩子体验到参与过程中的乐趣,培养自我服务的意识,就像乔布斯曾经说过的“过程本身就是奖励”。
  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和兴趣,安排他参与更多的劳动,比如让孩子自己先处理好自己的垃圾如何分类,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衣服、鞋、出门用的小包等,让孩子学着洗澡后把洗澡玩具冲洗干净、整理好卫生间……这些事情虽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而且还需要孩子持续不断地进行,但是这是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养成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劳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提升孩子的能力,让孩子逐步胜任劳动
  很多孩子缺乏参与劳动的热情,这是因为家长没有赋予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却想要凭空或者是通過偶尔一两次的参与,就让孩子爱劳动、会劳动了1这可是天方夜谭。大多数能力都不可能只经过一两次实践就习得和提升,只有对劳动的多次重复、深入参与,才能让孩子掌握一些技能,从而对劳动有胜任感。比如想让孩子给花草浇水,但如果不教给他如何用喷壶接水、接多少合适,找到使用喷壶的最佳角度等,孩子就会抗拒做这件事,但是如果他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胜任了这项劳动,这件事就变成了乐趣,而不再是负担。
  坏习惯纠正女儿佳佳上幼儿园大班,回家后对妈
  妈说:“我们班乐乐每次帮妈妈拖地。妈妈就奖励他一块钱。我也帮您拖地,您也奖励我一块钱好吗?”看着女儿一脸的期待。妈妈不知应该答应她还是拒绝她?到底应不应该用金钱奖励孩子做家务呢?
  A:妈妈不要急于决定和回答,可以先和女儿一起探讨诉求背后的逻辑。为了不让孩子感到被拒绝,可以找合适的机会进行讨论,比如一起散步时,睡前搂在一起时,可以问问孩子:“妈妈只给你一块钱,会不会太少?”“你为什么要帮妈妈拖地?”最终的结论可能是:多少钱也不合适,因为帮妈妈拖地,说明自己很能干,说明自己也是家里的一分子,有责任保持地面整洁。拖地是因为爱这个家!绝不是为了那—块钱!
  幼儿园阶段,正是小朋友建立初步的对劳动的认知和家庭主人翁责任感的关键时期。这种因为承担家务而获得相应的报酬的家庭教育和管理模式并不适合,容易让孩子曲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其他文献
崭新的红毯,诱人的书香,这里是书的海洋。8月31日至9月4日,第1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北京顺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行。初秋的北京,时晴时雨;新国展中心,如火如荼。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海内外出版单位前来参展,约20万图书亮相书展。  此届图博会上,数字出版、手机阅读成为大众阅读新风景;“中国作家馆”的文化活动成为文化惠民的榜样;《民生周刊》杂志首次亮相图博会,引人关注。5天的
在河北省迁西县最繁华的商业街——凤凰街上,远远的就能看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悬挂在一个商铺的门口,这使得它和其他商户显得格外不同。五星红旗下面,“龙人艺社”四个大字鲜艳夺目,“龙人艺社”的主人就是全国自强模范王小民。     无声世界中苦苦求学  王小民今年41岁,三岁时得了一场重症脑炎,因药物中毒造成终生聋哑。年迈的老母亲回忆起当年的那场噩梦仍记忆犹新,“我们这个娃可聪明了,可突然间一下子什
近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发生一起幼儿园校车与货车相撞事故,车上幼儿伤亡惨重,以生命和血的代价再次敲响校车安全警钟,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随即,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校车整顿之风,教育部门联合公安部门纷纷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校车交通安全检查,认真排查安全隐患,整改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校车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却迟迟得不到根治。一些学校和家长尽管早就意识到安全隐患的存在,但迫于现实的种种无奈,仍不得
新年来临之际,你是否打算为自己未来的宝宝送上一份厚礼呢?NUK宽口玻璃奶瓶妈咪包就是一款非常实用的选择,它将NUK的热卖明星产品一网打尽。内含2支德国原装240ml和1支120ml的NUK宽口玻璃奶瓶,1套奶瓶刷和奶嘴刷,以及2片婴儿围兜。优选妈妈袋时尚新潮,具有保持冷热4小时的功能,内有置物袋,可分开存放宝宝用品,如尿布等,是妈妈随身携带的育儿好帮手。有了这款礼盒套装,宝宝出生后的喂养问题就都放
现在的企事业单位一旦爆出问题,总喜欢拿临时工当替罪羊,临时工可怜可叹。三国时期,却有一位老谋深算的人最爱做临时工,还总结出一套临时工哲学,说起来大概有四条。这个人的名字叫贾诩。  投奔老乡可以,如果老乡干违法的事,请别参与。  贾诩和董卓同样出身凉州(两个都是甘肃人),他最早投靠大军阀董卓,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图个照应而已。董卓入京,胡作妄为,贾诩不吭气,也不能吭气,自己是个
美妙的乐曲在咖啡店环绕,当你置身于此寻求片刻的休闲时,有没有想到,如果这里只有一套木质桌椅,而无音乐,是否还会得到如此舒适的体验?  今天,对于音乐的应用不仅仅是单纯的情感表达和某种职业的存在,它已经悄悄地化作一味药相伴于我们左右,而且这味良药一点儿也不苦。    医和乐的千年之恋  对于音乐疗法,或许我们还很陌生,因为现代音乐治疗学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而在我国,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关于
都说人生如戏,要想演好一出隔代养育幸福剧,总导演就要提前分配好不同的角色,安排好每个人物进场和退场的时间点,同时设置一些规则,保证每个人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且享受其中。  我家有2个男孩,年龄分别是2岁和8岁。在哥哥还没有出生前,奶奶就来帮忙了,一直到现在,奶奶已经成了我们家最重要的育儿帮手和支持力量,如果没有她,我和先生都觉得生活就没有办法正常运转。所以,我特别感激奶奶的到来。  生活中,我
“在加强党建固本强基的同时,坚持民生至上,是我们的治县之策。”广东省揭东县县委书记陈延华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一语道出了该县成为全国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和创新社会管理试点县的原因。  陈延华毫不讳言,揭东县地处粤东,是个农业县,“在广东省境内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但就是这样一个实力并不雄厚的县份,自2008年以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文化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实现了民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打动孩子的感恩教育一定是有故事性和深刻的精神内涵的,这些不仅是父母在做感恩教育时要下的功夫,也是父母的职责所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以外,更要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给孩子提供精神滋养。  在这个专栏的前两期,我们分别请到了《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和空后蓝天幼儿园园长薛小丽,分享了影视作品和幼儿园的感恩故事。同时,我们也希望在这个栏目中,听到不同专家的关于感恩的见解,所以在接下来的几期专栏文章中,我们将邀
近代百年,政治风云变幻,理论思潮汹涌,英雄人物辈出,社会发生巨变。辛亥革命的爆发,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2011年9月,北京地坛秋季书市组委会联合孔夫子旧书网共同推出了“百年文化与收藏”系列活动。在为期十天的书市期间,组委会围绕辛亥革命这一主题,集中开展评选、展销、图书拍卖、主题讲座等各种活动。    “100年,100部书”  梁启超《新民说》、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