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高校财务风险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tgb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很多贫困学生接到入学通知书,却因付不起学费而无法去报到时,我们有什么理由超大规模地扩建校园,建造豪华的‘标志性’大楼?”
  这番话来自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加。杨的“困惑”在部分大学校长中流传,并引起高层重视。2004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公告,将对部属高校的发展规模和建设投入情况予以调查。
  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志仁说,“教育部此次调查的背后,也是因为审计署在去年12月份提出了这方面的需求。”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刚刚结束的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表示,高等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将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来。
  
  “隐瞒也隐瞒不了多少”
  
  事实上,教育部的调查内容和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内容有诸多重合。审计署在2004年5月,进驻全国19所重点高校,对2003年度的财务收支、收费等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其中,基建工程款、校内院系所办学收费、校办企业资金运作,是审计的重点项目。
  2004年9月,李金华透露,目前少数高校的财务管理有失控现象。他警告说,如果高校对财务的管理跟不上,就很容易把高校教育在这两年来的增长度抵消。
  公众期待着审计署会拿出一份什么样的高校审计报告。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一位官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现在正在汇总报告,估计今年‘两会’前报给国务院。”
  李志仁博士评论说,“审计署的高校审计报告出来以后,必定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这是转发国家发改委的文件,具体工作由发改委社会司负责,教育部只负责部属高校的情况调查。”教育部负责这项调查联络任务的规划司工作人员韩劲红这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国家发改委社会司王玲处长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高等教育连续发展了5年,要了解一下发展状况,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确定‘十一五’的发展思路一是快速发展、稳步发展还是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王玲介绍说,“部属高校由教育部负责调查,地方高校由地方政府负责,由于设计的调查项目比较细,需要一定时间,数据还没有上来。”
  关于调查是否存在难度,王玲表示,“我们每年有年度事业统计,隐瞒也隐瞒不了多少。”
  
  “一些高校的信息公开程度比企业还差”
  
  财务经济问题是调查重点之一。审计署西安审计特派办负责西安交通大学的审计。特派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在谈到高校审计的感受时说,“一些高校是诸侯经济,自主权一放开,各搞一套。”
  “高校的财务乱一般是乱在院系,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可以兼职,可以开公司,同时科研自主权扩大了,这里谁是谁非,都在边缘上。联合搞开发的比较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国有、集体、私营还是个人分得不是很清楚,有变相侵占国有资产的现象。”
  另一位审计工作人员评论说,“高校众多的二级单位、校办企业也使财务管理更加混乱。就现在来看,出问题是迟早的事情。”
  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袁连生指出,“中国的学校包括大学和中小学,财务权力比国外的学校要大许多,自由度也大许多。高校有财务决策权,却不承担后果。”
  袁连生曾经给数家上市公司做过审计。他告诉记者,“一些高校的信息公开程度甚至比企业还差,暗箱操作现象普遍,害了不少校长。”
  在《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几位教育学者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高校财务状况不公开,研究教育的学者都无法获得研究数据。”
  教育部下属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程方平表示,“校务公开,常常等于没有,而且很多学校虽然是一级法人,好多二级学院都有收人,而这些收入怎么公开,是否需要公开?”
  
  警惕高校财务失控
  
  还在1999年,高校审计就曾使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进一步强化管理、坚决制止“小金库”有关意见的通知》,文件指出,审计署的工作“暴露出部分高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严、内部审计不利、票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2003年,江苏省审计厅会同12个省辖市审计机关对46所省属高校2001年度收费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查出违规资金达2.63亿元。
  审计出的问题主要反映在:高校的收支不实问题比较普遍;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违规收费现象严重。
  通过对19所高校进行的财务收支审计表明,应计未计收入1.41亿元,虚列支出3503.86万元。在调查的46所高校中,有37所高校将收费列入挂账,列收列支9955万元、转作“账外账”或“小金库”5096.02万元。
  南京某学院将2880万元存人华诚财务公司、华阳金融租赁公司等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绝大部分已于1999年到期,但至今未能收回本息。目前这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均已停业清算,2880万元的巨额存款能否收回很难预料。
  2004年6月,审计署对清华大学进行了市计,审计中发现该校在经济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
  教育学博士陈上仁认为,高等院校经费支出的结构从财力上反映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消耗,并同时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
  “另一方而,某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管理制度的漏洞,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校办产业及后勤,乃至学生入学等方面大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他说。
  
  大规模举债与金融风险
  
  “大学经费的不足,导致公立高校贷款的情况十分普遍。目前巾国还没有公布这方面的数据。”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邬大光博士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我收集了部分省、市和高校贷款的数据,发现有的高校竟然能够贷到10多个亿甚至20个亿出来。”他估计全国的数字“相当惊人”。
  袁连生透露,“北京师范大学政府拨款4个亿,但实际运营需要8个亿。现在仍挂着北师大牌子的珠海分校(现在已经成了独立学院),借了7个亿用于基建投入。”
  从1999年开始,银行与高校的合作开始成为一种风潮。“开发和建设大学城所需的资金额绝非一个小数目,都是上亿、几十亿,甚至百亿。”程方平研究员介绍说,“如廊坊东方大学城投资达50亿,宁波市高教园区投资32亿,南京市江宁大学城远期投资40多亿,仙林大学城投入50亿,广州大学城投资高达120亿元。这些资金主要是靠银行贷款。”
  袁连生举了个例子,清华大学借贷10个亿盖了学生公寓,公寓的收费还不够还借款利息的,更别提本金了,因为中国学生公寓收费有标准,一年不能超过1500元。
  邬大光对高校大规模举债表示担心,公办高校贷款不断增加是否蕴含着潜在的财务危机?是否存在金融风险?
  据邬大光介绍,东南沿海有一所高校,伴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由于贷款额度太高,已没有还贷能力,在地方政府的调解下,以“置换”的方式,转到另外一所大学门下,改换了门庭。
  据记者了解,银行贷款往往主要用在扩大高校基建规模上。据统计,截至2003年12月,全国已建和在建大学城有54个,其资金来源绝大多数都是银行贷款,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
  招商银行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内地的大学城项目已经被排在“钢材、水泥、电解铝”之后,成为又一个高风险贷款项目。
  为进一步规范直属高校银行贷款行为,控制贷款规模,防范财务风险,教育部决定从2005年起,建立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并在直属高校建立资金监控系统。
  
  大学收费不能再涨了
  
  “教育成本越高,举债越高,相当一部分就会转换到收费上,导致高收费和乱收费。”教育专家杨东平评论说。
  《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的大学学费比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只增长2.3倍。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有这样的描述,“连续数年,多项关于城乡居民储蓄的调查中,子女教育费用均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与住房,这并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统计表明,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在北京,有64%的家庭认为高校学费太高;33%认为一家供养一个大学生很困难,37%认为勉强供得起,只有30%的家庭认为毫无困难。北京的人均收入在全国名列前茅。
  在国家发改委2004年上半年价格举报的六大热点中,教育乱收费居首位。据教育部的调查,2004年,已查处教育违规收费4.75亿元。
  近几年来,教育部门不断发文制止学费上涨,并下达了“必杀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首先是要有效治理教育乱收费。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蔡克勇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大学收费不能再增加了,否则影响社会的稳定。”
  
  探求破解难题之途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看来,“政府和社会应该创造条件,逐步把学校的负担减轻。进程可以是渐进的,但原则是不该学校负起的责任要逐步地不再由学校承担。”
  纪宝成在去年举办的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时下一些学校乱收费还屡禁不止,和教育经费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达到4%。但其后的10多年里,这个4%的目标从来没有达到过,1996年一度还跌到了2.44%。
  所幸的是,情况正在改观。据教育部部长周济透露,目前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从5年前的2.45%增加到3.41%,中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目标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上述比例达到4%。
  中国的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而且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这种现状的解决需要一定时间,而公众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教育部的思路是,目前,中国教育工作将把有限的资金向农村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倾斜;同时推进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力求解决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为此,中国已启动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按照计划要求,中国将在近期内建立起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保证教育经费的“3个增长”,即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其他文献
3月29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降临到了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的3个乡镇。  18时50分,一辆载有剧毒化学品液氯的山东槽罐车在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上行线103公里处与一辆货车相撞,槽罐车中的液氯大面积泄漏,顺着风向,宁静的乡镇、村庄被笼罩在了毒气之中。    现场抢险人员3次外撤    29日19时左右,淮安市公安局110接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电话,称淮安市淮阴区王兴镇境内发生了交通事故。  19时20
期刊
3月23日晚9时46分,新浪网新闻中心某职员第一个在新浪赶制出来的“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网络签名界面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没有想到,在此后的短短几天内,上千万的名字将列于他后。  作为国内三大门户网站之一,新浪网在国内各门户网站中最早推出该签名。各大网站随即跟进。  截至3月29日15时,仅新浪,搜孤和网易三大门产网站的签名总数已超过 1150万,达到中国互联网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在网上
期刊
3月25日,为期半年的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拉开帷幕。与此同时,日本正处在冲刺“常任理事国”的读秒阶段。在长久手主会场,《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亲身体验了经济上精明,政治上又具有明确目标的日本人举办的这次特殊的博览会。    博览也是外交    大型会展是一种“软中有硬”的活动,是提高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最好手段。  去年底印度洋海啸过后,日本在1月下旬通过主办世界减灾会议赢得了世界声誉。这一次的世博会,
期刊
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政府和重组双方企业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政府干预企业间市场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四川省江油市通运汽车客运公司(以下简称通运公司)、亨通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亨通公司)和江油市长途汽车客运公司(以下简称长途公司)3家交通运输企业与四川省富临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富临运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引发的职工上访和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可以引为借鉴。  按照江油市的城市建设整体规划
期刊
印度洋海啸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国际援助,在这场援助中,我们看到了富豪们的身影。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冠军舒马赫捐款1000万美元,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捐款150万美元,在海难影片《泰坦尼克》中担任男主角的迪卡普里奥捐款100多万美元。而在中国,超过亿元人民币的民间捐献,显示出了极大的爱心。在公益领域表现总体上一直难称良好的中国富豪群体中的一些人,也终于拿出了巨额捐献的大手笔,作为公众人物的娱乐明星们在发
期刊
托克维尔如今已为法律学者所频繁引用。有趣的是,他经常被冠以“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却很少被称为“法学家”,而在通常的法律思想史著作中,他的名字也难得一见。  不过,我们不要忘记了,托克维尔可是学法律出身,并且当过几年法官,他的主要著作的核心命题虽非法律,却与法律有着直接关联。他的性格与气质、学术与政治恰恰体现了他自己所阐释的法律家的贵族精神。  新近翻译出版的《托克维尔回忆录》使
期刊
1月13日,曾将自己的产业扩张到北京的晋商赵恩龙流在自己公司大楼下的血犹未冷,一场名为“北京的房子”的房产展销会在太原如期而至。  “在我们的主要目标消费群体中,山西的民营企业家是很大的一块。”一位来晋的销售商说。显然,从山西富豪开着豪华车进京购房到北京地产主动下嫁招商,北京的房地产开发商,越来越将晋商视为市场份额中不可忽视的蛋糕。    山西“倒煤团”    由于煤矿资源丰富,煤炭富豪成为晋商中
期刊
3月25日,正当台湾一些“独”派色彩浓厚的人们紧锣密鼓筹备所谓“3·26大游行”时,一记重拳打得他们眼冒金星——台湾一位重量级人物接受《联合报》专访,并发表公开信称:我认为台湾、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人民都是同胞姐妹。台湾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陆,搞“台独”只会把台湾引向战争,把人民拖向灾难。  要换了别人说这些话,李登辉等人定会先给他抹红,再一通乱拳打得他缓不过劲来。可对此次向“台独”出击的这位人物
期刊
这是个叫人哀伤的节日,全世界的中国人为了这个日子,蜂拥而至先人灵前,只为给自己的列祖列宗、挚爱亲朋烧把纸,上炷香。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这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迫思亡人,这是怎样的用心良苦。  清明节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从起源上看,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人们不仅在这一天扫墓祭奠、怀念亲人,而且利用这个机会踏青春游、亲近自然。  近
期刊
动物也有福利?这在一些西方国家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比如,作为世界第一大养殖食用动物——猪,西方很多国家也为它规定了详细的福利待遇:小猪从出生开始至少吃13天母乳的权利;拥有铺了稻草的猪窝的权利;拥有供其拱食的泥土的权利。  猪在运输途中,运输车必须保持清洁,要按时喂食和供水,运输时间超过8小时就要休息24小时。在猪被宰杀之前,还规定了必须对其进行完全清洗;必须隔离屠宰,不被其他猪看到;杀猪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