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bet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首先应关注下面的一些内容。
  一、以人为本,张扬个性
  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因此,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编入“你喜欢读哪几句?”的类似思考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体现。如《春》(浙教版第十二册)的教学,老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反复吟读中,读出韵味,读出为什么喜欢。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通过学习,总是能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
  二、乐于沟通,敢于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如学了《冬天是个魔术师》(北师大版第一册)一课后,我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或带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孩子们一下子热闹开了,有的找来了好朋友一起读,有的带上了夸张的动作,还有的干脆走到讲台前,请同学们听他读。我微笑地问道:孩子们,你们能不能再给冬天这个魔术师变一变?孩子们那想象的翅膀一下子打开了,五彩缤纷的想象都出来了: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给我们吹来了小冰鞋。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吹红了我的小鼻子。他“呼”地一吹,围巾呀、手套呀、棉衣呀,都跑到我的身上来了……神奇的想象,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赏识宽容,注重实践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主要致力于使我们的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如何使我们的课堂要变活、变大、变新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在课堂上,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对话与交流,针对其作业内容、完成质量等说一些鼓励的话。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有许多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辩论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新课程标准倡导活动途径,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和画画等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关注过程,鼓励创新
  为了追求分数和成绩,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侧重于评价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于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品质、情感与态度等具有启发性意义的反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如,有位老师教学《在家里》(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生字“发”组词,因为课文里有“沙发”一词,学生组的词都是“发”,只有一个同学组成“发财”,执教老师没有引起注意。评课时,评课老师就特别指出,教材里是“发”,那个学生却说“发”,体现的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老师应抓住这一可贵的资源,通过赞赏性评价,培养创新意识,比如,老师可以说:刚才很多同学说“发”,这是课文里有的,某某同学说“发财”,“发”,是课文里没有的,真好,大家学一学,想课文里没有的,这些生字还可以怎么组词。学生豁然开朗。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关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含创新思维的、不满足常规的解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五、珍视多元,教学相长
  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在一次《我向往的地方》的作文教学中,我首先演示CAI课件(江南水乡宁静而美丽的景色,同时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这样学生自然就被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课堂上巧妙地用音乐和画面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课件意境美。有了表达的欲望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捕捉习作素材,帮学生成功地跨越写景作文这道难关。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受到音乐、美术、文字语言等多种媒体的熏陶,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习作题材较广,感情真挚,能写出一定的意境,文章颇富新意。
  六、创设氛围,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小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对于学生将是受用终生。所以,新课标把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作为评价的要点。
  在实践教学中,我经常把某个知识分解成若干个问题,作为小组学习、讨论的提纲,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互相探讨,议论交流,给学生提供一个人人参与,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或者帮学生选择几种比较有效可行的方法,讓他们分组尝试,再来集体讨论,从而帮学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人教版第二册)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组是看图说话,学生先自己观察文中插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小组成员一起讲讲这个故事;第二组是随文识字,通篇朗读,学生先朗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拼拼音也可以请同学帮忙,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全篇朗读;第三组边看图边读课文,碰到困难可以寻求帮助。接下来,我请三组的同学两两配对,组成一个六人合作的学习小组,交流各自学到的、想到的。最后,由一个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并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过后,我还从小学生读物上选了几篇图文并茂的小童话让他们自己阅读,并请他们动动脑筋回答几个问题。结果他们做得很不错。
  十几年教学经历,让我感悟到对于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时最简单的训练往往是最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也就是说,教学要以人为本,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我想: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教师的教才有存在的意义:只有学生自己会学,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迎来一个色彩斑斓的春天。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瓯市龙村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诗是欢乐、痛苦和惊奇穿插着词汇的一场交道。”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这样说。读诗,就是与诗人跨越时间、空间的相遇、相知。你会在他的欢乐中微笑,在他的痛苦中忧伤,在他的惊奇中发现……  那么写诗呢?有人说:“文不能言者,诗或能言之。”积聚在我们心中的丰富情感,有时很难用一般的文字表达出来,然而,用诗的语言就能让情感尽情流淌、跳跃与喷发。  有人说,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真是这样!你读读常熟市星城小学衡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