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本位 研读小学数学教材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是教师执行课程标准、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生本位研读教材,找准教材研读的关注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其最大的实效性,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立足学生;教材研读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11
  作者简介:林朝红(1976—),女,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一、立足学生本位,找准教材研读的关注点
  教材中可以研读的内容很多,主题图和标注文字、例题和提示语、练习等内容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都可以是我们研读的对象。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角度,问问自己:书上有什么?学生最关注的会是什么?学生能从这一内容中学到哪些知识点,获得哪些有关数学能力和方法?
  1.新旧对比,正确领会编排意图
  修订后的人教版教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教师要走进新旧教材,找出不同之处,反复揣摩变化的意图,力争读懂、读透教材,正确领会编排意图。
  如“解决问题”这一板块,新教材就进行了改编,从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一次出现情境图中的数学问题开始,教材编写时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例如,引领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一般从三个提示语(“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和“解答正确了吗”)入手,这三个提示语其实体现了解决数学题的三大步骤:第一,找出有关信息;第二,列出算式计算;第三,检查并回答问题。而中高年级教学时,教师则是先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再作“分析与解答”,最后进行“回顾与反思”。无论是对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都是强调“做”的过程,都是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为教学主线,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各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用心思考和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从而顺理成章地总结和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发现问题的意识—提出并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总结与反思。与此同时,教材还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作了部分调整,这些调整都是基于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的调整,也是我们研读教材时应当着重关注和思考的内容。
  2.前后联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学科。教材编写时,整体的数学知识被分解成一个个的小知识点,知识点的排列从易到难、从直观到抽象,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型上升的过程。研读教材时,我们要站得高、看得远,用全局的眼光看待每个知识点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把自己当成学生,想一想:这一节课的内容以前学过吗?以后还会再学吗?教学目标要如何定位?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5的乘法口诀》这一课,该课是学生在对乘法意义有了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对乘法口诀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下一步更加卓有成效地学习乘法。有的教师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教材编排时不从数字较小的2、3、4先开始,而要从5的乘法口诀先开始。其实,这正是编者立足学生本位的安排。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5个5个数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感知,而且5的乘法口诀中得数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所以对学生来说,学习5的乘法口诀反而更容易些。明确这一意图后,再联系前后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课是一节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课,在教学中,我们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既要巩固和复习乘法的意义,又要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找到5的乘法口诀的特点、结构、识记方法等,为接下来学习2、3、4的乘法口诀及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奠定坚实的基础。
  3.注重细节,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材研读时,我们还要注重对细节的把握,有效地引导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47页《用数学》这一课中,主题图中出现了这样一幅图:一共有7只青蛙,两只跳进水中,荷叶上还剩下几只?许多中等生和学困生选择了用数一数的办法直接数出还剩下几只。这时,我抓住教材主题图中剩下的几只青蛙都掩盖在荷化和莲蓬下若隐若现这一细节,问学生:“荷叶上这些剩下来的青蛙能数得清楚,数得准确吗?”“数不好,被遮住了,有些可能没看见。”“看来,数一数的方法并不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还是让我们一起从已知条件入手,总数有7只,跳进水里2只,怎样列式能算出剩下的只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改变解题方向,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用总数减去其中的一部分,可以求出剩下的另一部分”这一数量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立足学生本位,发挥教材研读的创造性
  1.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让教材“趣”起来
  现在的学生往往个性鲜明,有自己的喜好,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教材变得更有童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这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小鸡过来又离去”的情境图,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有些呆板无趣。于是,我在教学中让几位学生头戴小鸡头饰,生动形象地表演了小鸡来去的过程,满足了低年级学生喜欢游戏的个性特点,之后他们兴趣盎然,很顺利地完成了“连加连减”的学习。
  2.引导学生体验活动,让教材“动”起来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努力把教材资源从“静态”改造为“动态”,让学生动手做数學。例如,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这一节中,有一位教师改变了教材中矿泉水瓶的静态情境,创设了动手操作情境。他给每组的学生准备了3份同样多的水、同样形状的小塑料杯子和一个塑料大量杯,让学生在3个小杯子上装入高度不同的水,要求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形式,共同动手操作试着找出这三个小杯子中的水平均高度在哪里,并算出平均每杯是多少毫升。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选用了“移多补少”的方法,领会到了平均数取值范围在最高和最低的数值之间,并学会了用“三杯水的总量除以3”就能求出它们的平均水量。于是教师就在动态的探究过程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3.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教材“活”起来
  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教材中的练习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让教材“活”起来。例如,在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后,教材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 4 4=()×( ),5 5=()×(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样改写学生都会做,但实际上他们对乘法意义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大量表象的感知上,一看到“几个几”就下意识地改写成“几乘几”,会出现把“2个5相加”和“2个5相乘”都会写成“2乘5”的错误情况。于是,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完成了本练习的同时,大胆拓展,把题目要求反过来,让他们把5乘5改写成加法算式,在学生正确写出后,让他们把“5乘5”和“5乘2”进行比较,学生在观察、对比、思考中明晰了“2个5相加”和“2个5相乘”的不同,深刻理解了乘法的意义。接着,我再次将本题进行创新发展:“如果把4 4 4中的一个4换成2,你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动脑筋,在观察、比较、交流中找到了解题的方法。这样的改编,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其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综上所述,只有对教材的“深入”才能换来课堂教学的“浅出”,我们立足学生本位,认真研读教材,找准教材的切入点,才能让数学素材牵一发而动全身,才能抓住数学最本位的东西进行教学,才能有效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冯爱英.新人教版一二年级教材教学感悟[J].青海教育,2014(3):41.
  [2]卢 江.落实新理念,关注学生的数学发展和教师的教学需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至六年级)》介绍[J].小学数学教师,2014(Z1):5-8.
其他文献
对伞滑刃线虫属部分种群包括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豆伞滑刃线虫、莱奴尔夫伞滑刃线虫和泰国伞滑刃线虫等种的28S RNA基因中D2-D3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PCR扩增发现,不同的
分别介绍《水力学》和《土力学》中所讲授的渗流相关内容,并分析两门课中渗流知识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两个课程中渗流内容侧重点不同,不可相互替代,最后对这两门课中渗流
植物寄生线虫是植物的主要病原物之一,其危害超过细菌和病毒,仅次于真菌病害,每年造成约1000亿美元的损失。线虫不仅直接危害寄主植物,还能传播细菌和病毒。在农业生产上危害最为
本研究对多重PCR体系各成分和循环参数进行了摸索和优化,建立了以18SrRNA为内参照的同时检测3种百合病毒的多重RT-PCR体系,所检测的3种病毒是黄瓜花叶病毒(CMV)、百合斑驳病毒(LMo
一般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有两条主线:一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一条明线;二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一条暗线。《路程、时间和速度》这节课,作者授课时分别做了这样的处理:在明线
对话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对话教学可以使师生双方在彼此平等、彼此接纳和彼此敞开心扉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的碰撞、能力的互补和情感的融合。高中历史课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项目是一项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与技术性很强的工程。各个工序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如果其中的工序不能合理配置,就会增加出错的可能性。规范的作业模式,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