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agua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等几何研究的立体图形包括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球等。其中圆柱、圆锥、圆台都是旋转体。以长方形的一边或直角三角形一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分别叫作圆柱和圆锥。不仅如此,利用平面图形和它的运动,可以方便地定义相关的概念。旋转轴是它们的轴,在轴上的这条边叫作它们的高,垂直于轴的边旋转成的圆面叫作底面,不垂直于轴的边旋转成的曲面叫作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这条边都叫作侧面的母线。
  古希腊的几何学家对圆、球、柱、锥进行研究,而且还对其他的多种曲线如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等的性质进行研究,获得杰出的成果。[1]这三类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小学生认识圆柱与圆锥,学习相关的测量,为进一步研究圆锥曲线的性质打下基础。下面从概念引入、转化方法与学生理解三个方面,讨论教材的设计,比较不同教材的编排方式,分析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一、概念的引入:分类与抽象
  不同教材引入圆柱与圆锥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从图形的分类中引入,一类是从实物的抽象中引入。
  从分类中引入。教材提供众多的直柱体与正锥体,让学生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在分类的活动中认识圆柱与圆锥区别于其他柱体与锥体的特征。如韩国2006年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六年级图形的教学内容中,安排了角柱(棱柱,下同)与角锥(棱锥,下同)的性质、圆柱与圆锥的性质,[2]在认识棱柱与棱锥的基础上学习圆柱与圆锥。台湾版《国民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南一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九十一年八月版),以“角柱与角锥”为单元标题,先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直棱柱与正棱锥,按照是否有尖顶分成柱体和锥体,再根据底面形状把柱体分成圆柱与角柱。如下图:
  不过,抽象似乎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从实物图抽象到几何图,究竟哪些属性应当保持不变,不同教材其处理的方式也有差异。以上两个版本的教材,实物图与几何图形的大小是一致的,或者说抽象前后基本保持1∶1的大小比例关系。以前的教材似乎并不注意这一点。如下图:
  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观察图形的经验,比如分析平面直线图形可以观察它的边与角,分析长方体可以观察棱和面的大小与位置关系,这些经验不容易直接迁移到认识圆柱的活动中来,教材需要设计更加直观与丰富的活动。
  比一比。圆柱与圆锥联系密切,同底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确定的倍数关系。通过对这两类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学生容易找到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北师大版教材把认识圆柱与圆锥安排在同一课时,使比较成为认识图形的现实途径。如下图:
  做一做。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比较直观的方式就是展开与折叠。人教版教材在学生初步认识圆柱的特征之后,通过展开与折叠的活动,发现立体图形的组成元素与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表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如下图:
  朗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在6A学段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圆柱或圆锥截面。如下图:
  测查的问题是:上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体,哪些不是?想一想圆柱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描述是否完备?二是反例是否支持学生改善特征描述?
  圆柱的组成元素包括底面、侧面、高等,这些元素包括形状、大小、空间关系。这项研究主要考查学生从哪些角度描述圆柱特征,研究的方法是对学生描述的特征进行归类分析。主要包括:(1)底面是形状一样、大小相同的圆;(2)侧面是曲面,展开是长方形;(3)有无数条高,这些高都相等;(4)由长方形旋转得到,是圆平移的轨迹。结果如下:
  可见,对于底面的特征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而对于圆柱的动态形成过程印象并不深刻。其中,特征描述中包含(1)(2)(3)这三项的有34人,占30.1%。可以这样说,这部分学生对于圆柱特征的描述比较完备。或者说,与那些“顾此失彼”(只描述一项或两项)的描述相比,约1/3的学生对圆柱特征的描述比较完备,可以理解为他们对图形特征的掌握比较好。
  正例与反例对于概念学习有各自不同的价值,正例用于概括,反例推动反思。调查时先让学生独立写下圆柱的特征,然后提示学生:再想一想,你写的话有没有把上面不是圆柱的例子排除在外,如果没有排除外,应当怎样修改你写的话。对113名学生进行分析,描述中包含了许多错误或不够清晰、严谨的地方,但在教师提示学生对照反例后,对描述作了修改的有23人,占20.4%。这样看来,反例对学生改善图形特征的描述所起的作用比较小,这是在教学时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句至理名言,它对数学概念教学也有启示意义。教材提供的实物或几何图形,各种属性是混杂在一起的,它是“现象”。抽象、分类、转化与概括正例、思考反例,这些活动就像一个个筛子,把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分离开来,帮助学生“看透”概念的本质,形成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注:本文作者系朱乐平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组成员)
  参考文献:
  [1]项武义著.几何学的源起与演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30~131.
  [2]曹一鸣主编.十三国数学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4.
  [3][4]史宁中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 310003)
其他文献
【摘要】“力争上游——早期学习挑战”计划是奥巴马政府有关早期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美国迄今最大的联邦学前教育投资计划,助推了美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研究从出台背景、着力重心、执行情况三方面,对美国“力争上游——早期学习挑战”计划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分析了该计划的特点:在政策目标导向上,彰显全纳与优质的核心理念;在政策执行机制上,建立协调一致的管理网络,并突出教育部门的主导地位。这一计划对完善我国
[摘要]面部表情识别是情绪理解的重要方面,是儿童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基础。本研究采用面部表情图片识别方法测试了3~5岁儿童对高兴、伤心、生气、害怕四种基本表情的命名能力。研究结果表明,3~5岁儿童的面部表情命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他们对积极表情的命名能力显著优于对消极表情的命名能力,对害怕表情的识别在3~5岁这个年龄段中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因此,对3~5岁儿童进行必要的情绪理解教育将有助于其
“数与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新增的教学内容,本课意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尝试应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感悟数与形的广泛联系,同时在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显然,数学思想的感悟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活动,然而,教师该设计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验?凡此种种都值得深入地探索与思考。  一、在深入的数学思考中感
经过本刊读者Email及电话、信函投票,张雅文的非虚构《妈妈,快拉我一把》荣获2018年第五站“《当代》最佳”稱号。
小宝,你走路怎么一瘸一拐的?哦,原来是鞋子里进了一粒沙子。  小小的沙子,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很久很久以前,它们还是巨大的岩石,但是经过风吹、雨淋、日晒。  岩石不断剥离,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后就变成了沙子。  别看只是小小的一粒沙子,它跑进眼睛里,眼泪就會流个不停;  跑进鼻孔里,鼻子就会好痒好痒;  跑进米饭里,会硌得牙好疼;  可是,跑进河蚌的身体里,却能变出好看的珍珠。  许多沙
“小学数学教学网”的“论文交流”栏目于2015年8月27日录入的一篇题为《经历特征构建过程 丰富数学活动经验》的文章,其中有一教学片段是“直观体验,建立体与面的联系”,内容是这样的:  课始,教师拿出一张A4纸。  师:可以把这张纸看成什么图形?(长方形)是的,这张纸很薄,如果我们只看其中的一个面,而不考虑这张纸的厚度,可以把它看成长方形。现在老师增加几张,再继续增加一些(教师拿纸演示),现在它是
一 秋雨淅淅沥沥飘了一天,潮润的空气里弥散着秋的寒意。  我突然记起儿时的这样一个黄昏,也是秋雨淅沥,母亲去抱柴禾准备一家人的晚饭,那时的农家就怕这样的日子,因为柴禾会返潮,湿湿的,总是点不着火。可在粥菜当作半年粮的年月,晚饭若不喝上一口热粥,漫漫长夜是很难捱的。母亲顶着一块由装化肥的塑料袋子改成的雨披,出门去找干柴,憋闷了一天的我,也顶着一顶破草帽,跟在母亲身后跑进雨里。  母亲抱着柴禾进屋时,
案例中的教师困惑于幼儿为什么没有问题,我不禁思考,幼儿是真的没有问题吗?未必。幼儿之所以看起来“没有问题”,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问题是基于实践提出的,幼儿虽然实践了,却没有机会梳理和表达自己的实践过程,没有充分地与教师或同伴进行交流,因此没有发现问题;第二,幼儿关注的问题或许不是教师觉得有意义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被教师忽略了。那么,幼儿没能提出问题时,教师应该怎么办?回顾此案例,幼儿收获
“我坚持不住了。”“再坚持一下,一定要坚持住,大家都已经帮忙报警了,消防人员马上就到。”2019年10月28日凌晨,西安昆明路华洲城领誉小区一期3号楼14层一住户家起火,一名小女孩站在阳台上呼救,不少小区住户站在附近阳台上,高声提醒她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往下跳。在大家的劝说和消防人员的紧张营救下,女孩最终脱离危险。  我们的生活处处与火打交道,但火又给我们带来很多危害,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火灾的安全与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就是忘记“除以2”,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老师刚教完还好一些,如果隔了一段时间,忘记‘除以2’的同学就更多。”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一堂探究性较强的课,学生的数学知识、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探究方向及探究时间。要想在一堂课内探究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常常会出现少数优生的探究结果替代其他学生的探索过程;教师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