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作文教学,“两无”现象害苦了我们的学生。一是习作教学的无“序”,或者说习作教学“序”的不明晰以及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随意性让学生吃了为习作而习作的苦头;二是课外积累的盲目无“的”。多读书固然是好事,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或者人读亦读的现象也让学生难以找着阅读的“北”,所以读和写的成效都不大。低年级孩子也一样,如何完成五万字的阅读任务和有效的写话练习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就低年级而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想。”上下五千年,浩荡万卷书,我们是否可以从传统的以阅读为中心的“厚积”中突围,走一条以表达为中心的“薄积”之路,即因需而读,以写促读的有指向性、实效性的阅读之路。童真童趣,对于低年级学生尤其可贵,可以使我们的孩子想象更丰富,脑袋更聪明,我们是否以“三童”主题开展阅读和写话活动,以此引领孩子们到达读写的彼岸?
一、构想
“三童”,即“童诗、童话、童文”,也就是以表达童真为主题,以小诗、小文、小童话为载体,开展阅读、说话、写话系列练习。童诗、童话不难理解,童“文”意指童诗、童话以外的表达形式,注重以小学生的眼光与心态认知与表达,富有童情童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领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虽然在“写话”、“习作”教学目标中没有纳入童诗,但并不妨碍童诗以一种表达形式出现,因为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在课内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写一写童诗也是顺应儿童天性的。当然,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原则,仿、改、创,可在不同的学期提出不同的要求,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以“童诗”为主题写话大单元设计为例,简介其操作模式。
1.主题:童诗(如“春天来了”)
2.阅读准备:推荐阅读关于春天主题的精品童诗、童谣若干首,一定要经过教师的“滤”读,这样可以让学生们读得精、学得巧。
3.活动准备:因为要作诗,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观察世界、感悟生活。可以组织郊游、看录像、朗诵名篇、一句话积累等活动,让学生们的世界丰富起来。
4.长短线设计:可以安排两至三周时间,可与季节匹配或置于课文相关单元中,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写话等均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以形成规模效应。
5.展示方式:模拟发表、诗歌朗诵。可以年级为单位,举行儿童诗(学生作品)朗诵会,邀请老师、家长参与;可办年级诗刊,发表学生们的习作,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写话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次写话中。
这里要强调一下练习序列问题。现行的写话、习作训练困扰我们的是无序性,一二年级四个学期“三童”主题写话要理出一个序,大体上是横向“体裁(内容)序”,纵向“能力目标”序。如同样是童诗练习,要细化,一年级、二年级分别有什么要求,在阅读积累上可将低年级要读的诗收集、整理出来,列成篇(书)目,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将这些螺旋上升地分布在低年级四个学期中。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低年级写话以句群训练为主,从一两句话到几句话到较为规范的句群,这也体现了低年级学生写话教学的基本进程。
二、优势
“三童”主题写话简明易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笔者以为,“主题”作为重要的链接,可以打通很多壁垒,建立很多联系,在解决以往的疑难问题上有很大的优势。
1.写话与生活的联系。“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本身”,“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敏于发现的眼睛,随时随处都有写话的素材。大单元设计使得写话教学有时间,有空间,有利于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将写话教学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时代,从而做好生活储备。
2.写话与阅读的联系(以写促读,有效积累)。我们要运用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抓住迁移点,开展主题阅读。这样可以克服盲目积累的弊端,教师可以更有指向性地推荐书目,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或者人云亦云。孩子们也可缓解一些“遍”读的劳顿之苦,在老师的“滤”读之上让每一次阅读都更具意义,富有营养。如果我们能够把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序”科学、合理地梳理出来,跟进相关内容的阅读积累,那对学生们语文素养的提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3.写话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在现实教学中,阅读、写话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的重视程度无须多言,而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被虚化、弱化。主题写话的长短线设计,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作为主题写话大单元中的一个环节,作为写话教学的渐进性准备,作为写话教学的铺垫,保证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质量,使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写话教学相辅相成。
4.写话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的语文生活应渗透在其他各门学科之中,如学校的德育活动、趣味课堂就是学生写话的源头活水。留心校内外活动,而不必再去耗时设计,写话教学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写话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
5.命题与自主拟题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题目,往往是学生“慧心”之所在,“命”字可能会扼杀学生诸多的创造性,可无命题也不能由着学生信马无缰。因此,在一大主题下自由选材、自主拟题是很好的尝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也许不必提此要求,但如果他们愿意给所写的几行诗、几句话起个名字,那也是应该鼓励的。
总之,我认为,“三童”主题写话使读写活动有了“魂”,以写促读,以读促写,因需而读,因需而思,密切了阅读、写作、生活的联系,能够达成语文活动诸要素之间的良性循环。教材上的习作要求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为了读写的“魂”,我们完全可以对写话、习作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开展读写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低年级而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想。”上下五千年,浩荡万卷书,我们是否可以从传统的以阅读为中心的“厚积”中突围,走一条以表达为中心的“薄积”之路,即因需而读,以写促读的有指向性、实效性的阅读之路。童真童趣,对于低年级学生尤其可贵,可以使我们的孩子想象更丰富,脑袋更聪明,我们是否以“三童”主题开展阅读和写话活动,以此引领孩子们到达读写的彼岸?
一、构想
“三童”,即“童诗、童话、童文”,也就是以表达童真为主题,以小诗、小文、小童话为载体,开展阅读、说话、写话系列练习。童诗、童话不难理解,童“文”意指童诗、童话以外的表达形式,注重以小学生的眼光与心态认知与表达,富有童情童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领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虽然在“写话”、“习作”教学目标中没有纳入童诗,但并不妨碍童诗以一种表达形式出现,因为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在课内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写一写童诗也是顺应儿童天性的。当然,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原则,仿、改、创,可在不同的学期提出不同的要求,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以“童诗”为主题写话大单元设计为例,简介其操作模式。
1.主题:童诗(如“春天来了”)
2.阅读准备:推荐阅读关于春天主题的精品童诗、童谣若干首,一定要经过教师的“滤”读,这样可以让学生们读得精、学得巧。
3.活动准备:因为要作诗,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观察世界、感悟生活。可以组织郊游、看录像、朗诵名篇、一句话积累等活动,让学生们的世界丰富起来。
4.长短线设计:可以安排两至三周时间,可与季节匹配或置于课文相关单元中,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写话等均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以形成规模效应。
5.展示方式:模拟发表、诗歌朗诵。可以年级为单位,举行儿童诗(学生作品)朗诵会,邀请老师、家长参与;可办年级诗刊,发表学生们的习作,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写话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次写话中。
这里要强调一下练习序列问题。现行的写话、习作训练困扰我们的是无序性,一二年级四个学期“三童”主题写话要理出一个序,大体上是横向“体裁(内容)序”,纵向“能力目标”序。如同样是童诗练习,要细化,一年级、二年级分别有什么要求,在阅读积累上可将低年级要读的诗收集、整理出来,列成篇(书)目,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将这些螺旋上升地分布在低年级四个学期中。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低年级写话以句群训练为主,从一两句话到几句话到较为规范的句群,这也体现了低年级学生写话教学的基本进程。
二、优势
“三童”主题写话简明易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笔者以为,“主题”作为重要的链接,可以打通很多壁垒,建立很多联系,在解决以往的疑难问题上有很大的优势。
1.写话与生活的联系。“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本身”,“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敏于发现的眼睛,随时随处都有写话的素材。大单元设计使得写话教学有时间,有空间,有利于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将写话教学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时代,从而做好生活储备。
2.写话与阅读的联系(以写促读,有效积累)。我们要运用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抓住迁移点,开展主题阅读。这样可以克服盲目积累的弊端,教师可以更有指向性地推荐书目,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或者人云亦云。孩子们也可缓解一些“遍”读的劳顿之苦,在老师的“滤”读之上让每一次阅读都更具意义,富有营养。如果我们能够把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序”科学、合理地梳理出来,跟进相关内容的阅读积累,那对学生们语文素养的提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3.写话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在现实教学中,阅读、写话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的重视程度无须多言,而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被虚化、弱化。主题写话的长短线设计,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作为主题写话大单元中的一个环节,作为写话教学的渐进性准备,作为写话教学的铺垫,保证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质量,使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写话教学相辅相成。
4.写话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的语文生活应渗透在其他各门学科之中,如学校的德育活动、趣味课堂就是学生写话的源头活水。留心校内外活动,而不必再去耗时设计,写话教学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写话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
5.命题与自主拟题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题目,往往是学生“慧心”之所在,“命”字可能会扼杀学生诸多的创造性,可无命题也不能由着学生信马无缰。因此,在一大主题下自由选材、自主拟题是很好的尝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也许不必提此要求,但如果他们愿意给所写的几行诗、几句话起个名字,那也是应该鼓励的。
总之,我认为,“三童”主题写话使读写活动有了“魂”,以写促读,以读促写,因需而读,因需而思,密切了阅读、写作、生活的联系,能够达成语文活动诸要素之间的良性循环。教材上的习作要求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为了读写的“魂”,我们完全可以对写话、习作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开展读写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