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笔下的北京苦住庵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awa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禹迹寺前春草生,沈园遗迹欠分明。偶然拄杖桥头望,流水斜阳太有情。”1938年,身处沦陷区北京的周作人写下了此诗。同一年他在一则读书笔记中说道:“《东山谈苑》卷七。‘倪云镇为张士信所窘辱,绝口不言,或问之,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迅速分化出一系列新阶层,各阶层间不同的利益冲突也随之凸现出来。这种冲突,虽然不同于以往的阶级对立,但处理不当,也可能激化,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否及时正确地分析、处理这类事件,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已成为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社会资本是一种有助于个体之间相互合作、可用事例说明的非正式规范。在经济领域中,它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在政治领域中,它可以促进那种为有限政府和现代民主的成功运转所必需的协作生活。它常常来自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奔,同时也是宗教、惯例、共享的历史经验及其他类型文化规范的副产品。因此,了解社会资本对于理解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过社会资本很难通过公共政策来产生。
本文认为,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日益陷入僵局。面对这种情况后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回到领导权斗争中去”,把争取平等和自由的民主扩展到社会关系更广泛的领域。
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本文对中国经济改革进行了探讨,主要总结了改革的过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最后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文考察了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三个发展过程,即计划导向的促进出口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和出口加工区政策,指出这些政策是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结果。作者认为,中国领导人早在60年代就以进口替代的内向型战略为核心,学会了通过驾驭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来促进中国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种渐进的学习促进中国逐步走向外向型发展。
作者阐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趋同观,并从资本的社会化、劳动集体所有制的形成、雇佣劳动的危机等方面论证了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历史趋势:
江晓原:刘兵兄,作为科学史研究者,我们很早就想谈一次李约瑟了,但是得知英国人文思淼(Simon Winchester)的李约瑟传记问世的消息,我们希望让此书至少起一个“药引”的作用,所以就决定将这个话题推迟到该书中译本出版之后——它肯定会很快被引进中国的。现在果然,此书的中译本已经出现了。
本文在探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论述了有关马克思主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十大论题,指出虽然马克思的理论也是不完善的,但是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作者还运用他的研究成果展望了中国的未来。
19世纪犹太启蒙运动(Haskala)学术研究往往认为,一小部分男性犹太知识分子精英,如作家或阅读现代世俗希伯来文本的读者等,致力于传播犹太启蒙思想的工作。因此便考察犹太启蒙者创办的某些社会公共机构,如学校、
作者认为,目前的全球政治已经从冷战结束后短暂的单极世界进入了一超多极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格局中,全球的力量结构主要分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区域主要强国、区域次级力量和其他国家四个层次。其中超级大国美国进行单边行动,并试图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其他国家,从而导致紧张和冲突。而其他各种力量也将会以各种排列组合的方式相互竞争、冲突和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