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普通高中向现代化学校迈进的校本实践

来源 :教育界·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eryonech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办学始终要与时代同频共振,我校全体师生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炼和丰富“弥纶通变以致善”校训内涵,砺行“合时适需,首在立人”办学宗旨,以教师发展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制度和机制建设为保证,努力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体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师生的文化自觉,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内涵发展;文化自觉;普通高中;现代化
  激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践行“至美教育,学在瑞安”的教育品牌,瑞安市第十中学参照学校现代化教育建设要求,再次梳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愿景、管理模式、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学教方式和师资培养等有关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立足区域文化和校本特色,努力开创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一、建设学校规章制度,融合新时代教育思想
  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为此,我校修正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满足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通过机制创新和制度完善,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施、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以新时代教育思想引领学生成长
  当下,如何弘扬温州人敢为人先、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千禧年之后出生的孩子(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出生)而言尤为重要。现在的高中学生具有知识量丰富、接受能力强、表演(达)能力强、讲究体验、个性张扬及思想创新等优点,但是这些孩子综合能力欠佳,吃苦、抗挫能力弱,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时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往往缺乏公共立场意识。鉴于此,我校十分重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如学生宿舍半军事化管理,校内依法依规施用必要“惩戒权”,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应紧演练等。如疫情期间,涌现出许多防疫抗疫的典型事例,我校不失时机通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剪报活动、“讲身边抗疫故事”的主题班会以及“吾辈建功正当时”的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新时代温州人精神,体会我国制度和机制的优势,树立文化自信。
  (二)以新时代教育思想引领教师发展
  对于一所“老牌”学校来说,教师年龄虽呈现一定的生态结构,但也有个别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学校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开展“三善三德”党建活动,唤起资深教师的工作热情,发挥壮年教师的中坚力量,引领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借助“县管校聘”人事改革之机,开创性拟定“权力下移,对自己负责,让群众评定”的校本方案,让更多教职工作为考核组人员参与对其他教职工的聘用,借职称评审“放权”之机,学校又拟定“整体推进、分层发展、协同优化”的校本原则,制定《瑞安十中教职工职务评聘方案》;借“分层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之机,做好发展规划,制定“瑞安十中万松名师培养计划”。大力推进学校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施行“七个一计划”:每人开发一门课程,每学期参加一次业务测试,读一本教育专著,录制一节微课,命制一份试题,开出一节公开课,每周参加一次教研组专题研讨。
  (三)以时代新技术管理学校
  学校借助创建首批温州市智慧校园的契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数据平台进行精细化管理。如自行设计管理软件用于本校排课、选课和教师考核,学校教学管理数字化、系统化、便捷化;又如智慧水电、门禁、图书管理系统和智慧校安工程等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新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我校创瑞安高中学校之先,利用平板电脑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由于我校已经有媒体拓展学习空间的尝试经验,所以防疫抗疫背景下的线上课堂,我校率全市之先推出了“瑞安十中空中课堂”,线上教学和管理开展得从容淡定。
  二、梳理办学历程,重视校本特色
  校本特色是一所学校自信的源泉,如何培育新的自信力?这活水源头就在于区域优势,在于学校的厚重历史,在于学校的文化传承。基于此,我校着重做了三件事。
  其一,深入挖掘校史,提炼十中精神。我校特邀请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紀以来的历任老校长、老书记来校共同商讨,深入挖掘校史,结合温州人精神、新时代思想和未来的要求,提炼十中精神,共同议定为“合时适需,培育仁者贤才;首在立人,不忘致善初心;继往开来,传承敢先基因;知史鉴今,再谱十中华章”,激励全体师生。
  其二,讲好典型故事,传播十中理念。我校曾经培养过两位瑞安市高考理科状元、一位文科状元和全省高考理科综合第一名。把历年来这些学子的发奋故事、逆袭事例等作为典型案例,以“十中之星”“十中之燃”“十中之钥”等六个系列汇编成册,通过班会课、讲座、专题、班主任德育论坛、校友会等多种途径,激励和引领学生,传播“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合适的教育”的教育观,树立“人与人之间差别最小的是智商,最大的是恒心,是努力,是持续努力”的成才观。
  其三,推行群育序列,树立十中品牌。高中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群落、社会的过渡阶段,我校德育中突出“群育”,构筑“合群—乐群—善群”序列设计:高一养“合群”学生,通过“心语轩”心理课、“知行全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与原有社群(家庭、初中集体)剥离,适应、融入高中集体,形成新的群体意识;高二构“乐群”学生,通过渗透式课程群、社团活动、鲜悦图书馆、五色志愿队系列群育活动,使学生在群体中找准自我定位,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成长,获得乐趣;高三塑“善群”学生,高三学生行将成年,学校开展三位一体模拟面试、校园开放日充当“导师”等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在三年“群育”中形成的综合能力素养。“三群时间轴”贯穿高中三年,呈循环递进发展。这种群育模式既是现实需要,又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要求,深受学生、家长和校友的认可。
  三、课程研发设置,突出师生主体
  为响应“两改”和“学科素养”的要求,以课程建设作为切入点,学校在长期累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必修与选修一体化的课程框架,着力构建“善学”基础课程、“善心”高阶课程、“善行”实践课程的“三善雁阵式”课程体系。   一是以四大校本原则为核心,构建“善学”基础课程。学校构建“善学”课程体系,注重四个“相适应”:注重课程建设和学生需求相适应,如摒弃“舌尖上的化学”等11门选修课程,重新研发“新闻热点与杂文写作”等7门新课程;注重课程建设和学生特长相适应,以体验课形式让学生走进“艾迪生数字实验室”和“梦想加工实验室”;注重课程建设和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成长相适应,这幾年,骨干教师、“三坛”教师数量明显上升,教科研力量加强,教师命题比赛名列温州各校前茅;注重课程建设和学校过程管理、评价体系相适应,以大数据全过程进行评价和诊断,凸显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的学业诊疗功能,以数据说话。
  二是以学教方式变革为突破口,构建“善心”高阶课程。学校不断进行课程校本化探索,推广“基于诊断的精准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化学组实施的“二阶六步教学法”在温州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和教研组整体实力,近两年学校英语组和语文组先后获得了“温州市优秀教研组”称号;《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乡关何处 今世今生的证据》等5个课堂案例获得了教育部课程研究所的表彰。
  三是以“致善青年”特色社团为基础,构建“善行”实践课程。学校各类社团活动丰富多彩。2018年我校“善行”实践走出国门,组织12名师生远赴尼泊尔支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正因为有“善行”社团课程历练,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在“三位一体”自主招生中能够脱颖而出。当下,学校“善行”课程研究方向上发生了微妙变化,特别是应对高校自主招生部分的“善行”实践课程,正逐渐从适应“三位一体”向“强基计划”自主招生方式过渡,以体现课程开发和设置要始终与新要求同频共振。
  四、促进内涵发展,落实文化育人
  瑞安十中学校文化是我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累积和沉淀,并不断提炼特有的学校品质和校本元素而形成的成果。就落实文化育人而言,我校在生本文化、师本文化和管理文化上做实做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在生本文化上,我校践行“合时适需,首在立人”的育人理念,形成“阅读·思考·表达·行动”的学风;在师本文化上,树立教师是学校发展最关键、最重要因素的理念,并践行“纳新·陪伴·善导·生长”的教风;在管理文化上,我校倡导管理文化的自觉,学校以教代会确定管理理念:以校为先,以严治校,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学校文化需在制度和机制建设中得到体现,管理接地气,方能让制度和机制内化为教职工人人需要遵守的规则和不需要提醒的自觉。在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的引导下,全体教职工形成共同意识,即质量意识、目标意识、整体意识、联防意识、精细意识和爱生意识;同时形成多项机制,如教职工岗位流动机制、教学调控机制和考试成绩动态监控机制等。这些举措是学校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立和健全以促进内涵发展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努力使学校政策措施激励内涵发展,工作评价突出内涵发展,资源配置优先保证内涵发展,高质量践行“弥纶通变以致善”(语出宋代叶适《温州新修学记》,大意为学习要统盖和吸纳所有知识和技能,同时要不断适应变化,最终达到致美致善境界)之校训,实现培养具有“善心、善学、善行”的十中学子的育人愿景,创建浙南名校之目标。
  【参考文献】
  彭红超,祝智庭.面向智慧学习的精准教学活动生成性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6(08):53-62.
  王安国,陈婷茹.不甘人后辟新篇[N].中国教育报,2020-04-07.
  吴霓.发挥中国制度优势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有保障”的政策举措及成效[J].人民教育,2020(12):13-19.
其他文献
【摘要】学校教育中存在形式主义,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特色文化缺乏传承;经验复制水土不服;工作创新虚头巴脑;理论研究大话唬人;应付检查瞒天过海;宣传报道天花乱坠;业务材料宁滥勿缺。形式主义害死人,学校中的形式主义“害死”的将是一群人,危害的是祖国的未来,其程度之深、之烈,不可不察。  【关键词】学校;形式主义;改正  勇气就是一种坚韧。正因为它是一种坚韧,才使我们具有任何形式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战胜的能力
【摘要】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导学归纳及合作互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数学问题探究能力的形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文章探讨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导学互动;初中数学;应用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立足于实际问题,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即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展开学习与探索。同时,教师要与学生保持
【摘要】儿童戏剧在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意义。访谈调研发现,幼儿园开展基于儿童戏剧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师资水平和实际效果均有待进一步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园方重视不够,教师对戏剧的理解缺乏理论与体系和创新能力。文章提出了基于儿童戏剧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应用策略。  【关键词】儿童戏剧;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儿童戏剧是以3~12岁儿童为接受对象,借助语言、肢体、表情等表现形式
【摘要】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问题意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当下每名化学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简要分析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对核心素养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问题意识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问题意识;培养  现如今,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自
【摘要】线上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客观限制,为受教育者提供更高质量、更便捷、互动性更强的教学资源。文章以高中美术教学为例,探讨了高中美术线上教学的具体思路,提出了教研联动、平台化运行、德育美育培养、线上线下衔接等线上教学模式,为高中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线上教学;美育培养  近年来,线上教学在我国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开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
【摘要】体育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对于小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提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身心更好地发展,充分地体现小学体育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游戏活动;小学体育;靓丽风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教学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首先体现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模式方面。传
为了给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文章从“互联网+”促进家校共育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了在“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从构建教育平台、引导家长参与以及完善评价体系三个角度阐述了“互联网+家校共育”的优化策略,以期有效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