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的“为政”十要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10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入仕。他对“为政”的仕的要求是非常高,包括:“十要”:为政者要有德、为政者要善诗歌、为政者要慎罚、为政者要勤学、为政者要有孝、为政者要诚信、为政者要不比、为政者要善用、为政者要先劳、为政者要正名等。
  关键词:孔子;为政;条件
  孔子的为政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
  一、“为政”者要有德
  《论语·为政》开始第一句就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什么把德放在开篇第一句?孔子认为,德对于为政者非常重要,也是第一位。德是一个人修养的基本,更是为政的前提。孔子非常推崇上古的尧、舜、禹,因为,他们都是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孔子的主要成就都体现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对尧、舜、禹这些上古帝王为政之德的推崇。所以,孔子认为,为政者必须要有德;有了德,天下百姓才能跟随你,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重视做人、“为政”之德的修养,并且把他发展成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仁者,是爱天下人的人,不是自私自利之徒。“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自私自利,成天只想个人的人是不能为士的。“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尧日》)这就是大仁大德。如果为政者自私自利只爱自己,贪图个人享乐,而视天下百姓为刍狗,那天下就要乱。夏桀、商纣就是历史教训。
  二、“为政”者要善诗歌
  孔子问儿子鲤:“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这里也是讲一个人必须要懂“诗”。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是在这里讲《诗经》,实际上是在讲“为政”之道。“诗”又是通过唱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叫“诗歌”。《诗经》又叫诗歌总集。所以说为政者必须懂音乐。一方面要懂诗歌,另一方面要会写诗歌、唱诗歌。因为,诗言志。诗歌是老百姓的心声,老百姓心里怎么想,就通过诗歌表达出来。为政者要时刻了解社情民意,诗歌就是最好的媒介。所以,孔子非常重视诗歌的作用。他组织编排了《诗经》,“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泰伯》)同时,他教育学生的教材也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而且第一的是《诗经》。《诗经》的编排也是非常全面的,包括风、雅、颂。风就是纯民间的,雅是文化人的,颂是官方的。于是,一部《诗经》就有了老百姓(底层)、文化人(士人,中层)、为政者(高层)的思想。为政者善诗歌的目的是“无邪”,让天下思想入统,统一于正规,防止异端邪说。
  三、为政者要慎罚
  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管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以行政手段来领导,再用法制来管理,“齐之以刑”,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罚他。但是用法制来管理人民,这样一来“民免”,一般人会逃避,钻法律的漏洞,而且他逃避了责任、法律及处罚,他还会自鸣得意,认为你奈何他不了,毫无羞耻心。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用道德手段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齐之以礼”,以礼教化,大家能自觉感到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要等到法律制裁。到了这种情形,则“且格”,就达到了政治的目的。所以他是主张用道德的政治、道德的感化教育老百姓的,而慎用刑罚。过去有的人认为孔子只是讲德治,不讲法治。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讲德主刑辅的。德是主要的,刑罚要用,但是,必须慎用,更不要滥用。
  四、为政者要勤学
  孔子总结自己一生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为什么孔子在这里讲自己学习和修养过程呢?这个非常重要。按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终身学习。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东西永远是不够的,特别是到社会上工作后,你会感觉学校学习的知识太少,甚至不管用。所以,孔子告诫为政者,要活到老学到老,坚持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落后,始终保持合格的为政者。
  五、为政者要有孝
  孔子的孝是在德、仁等核心价值基础上的发挥。从《论语·为政》第五句到第八句都是講孝。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并且告诫弟子:“父母唯其疾之忧。”同时叹息到:现在的人只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孝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也是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孝,对于一个家庭讲,是孝亲,包括所有长辈,既包括生者,也包括亡者。而对于国家就是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包括国君)。如果一个为政者连自己的长辈都不能孝,还会孝国家、民众吗?所以,孔子认为,有孝才有德,有孝才有仁者之心,有孝才有资格为政。不孝之人是没有资格为政的。之后的各个朝代都标榜自己是以孝治天下。
  六、为政者要诚信
  孔子说为政者必须要讲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在《礼记》中孔子说:“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子贡问食、兵、信,必不得已要去掉一个怎么办?孔子说:先去兵,再去食。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孔子教育学生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其中都有信。可以说,没有诚信,是为政者的大忌!   七、为政者要不比
  孔子告诫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强调:“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为政者要团结,不要勾结、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孔子认为,为政者有仁德之心,是大公无私的,想的是天下百姓,主张“天下為公”。所以,为政者是“周而不比”的君子,不是“比而不周”、自私自利的小人。为政者应该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的君子。
  八、为政者要善用
  如何用人,是一门学问。一是量才录用,知人善任,把人才用到恰到好处非常难。所以,孔子说:子路管理一个千乘之国,冉求管理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子贡,“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论语·宪问》)有的人如孟公绰做大国咨政可以,做小国的官就不行了。二是举贤才。仲弓问孔子为政的问题,孔子回答:“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而且是举自己知道的贤才。三是重视实践锻炼。“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人才是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所以必须“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论语·子路》)就是把人才放在“四方”中去锻炼培养。
  九、为政者要先劳
  子路问孔子从政的问题,孔子回答:“先之,劳之,无倦。”(《论语·子路》)就是说,无论修养、为人、做事等,为政者必先率先垂范。需要别人做的,自己必须首先做,要求别人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吃苦的事情自己亲自做,不要找人代替。同时还要做到“无倦。”就是做到孜孜不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为政者要正名
  为政者必须正名。正名就是现在讲的为政理念、思想、目标等要明确。“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只有名正了言才顺、事才成、礼乐才兴、刑罚才中、民才有方向。什么方向?“庶矣哉,富之、教之。”(《论语·子路》)让老百姓过上富庶的生活,并且享受好的教育。
  当然,在《论语》还有许多关于为政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不在赘述。
  参考文献
  [1]王应麟《国学经典大全集》2009年11月珍藏本
  [2]南怀瑾《论语别裁》 劝学网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党校)
其他文献
摘 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不仅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在养生方面也自成一派。老子追求“长生久视之道”,在养生方面,他认为不可忽略“先”、“度”、“恒”三个基本原则,并且还提出了“味无味”、“莫若啬”、“致虚极,守静笃”等养生的方法。  关键词:老子;养生;《道德经》  《史记》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这说明历史上的老子真人本身就是一长寿之人,老子能够
期刊
摘 要:我国县域主流媒体数量众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国家和谐舆论环境的建设需要各级媒体和各种媒体同频共振,共同发力,也离不开县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因此,新媒体条件下如何通过媒体融合的手段创新加强我国和谐社会的舆论环境建设,是需要不断探索和持续实践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媒体融合;舆论引导;探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心往一
期刊
摘 要:彩画是中国文物建筑的重要装饰形式,其斑斓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同时,彩画还能对建筑材料—特别是木质材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延长建筑的寿命。因此,彩画体现了实用价值和装饰美学的完美结合,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本文以新疆伊犁昭苏圣佑庙为例,旨在分析圣佑庙油饰彩画存在问题以及为其保护修复提供简单的建议。  关键词:圣佑庙;油饰彩画;保护修复  一、圣佑庙及油饰彩画简介 
期刊
摘 要:杨善洲生动地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高尚而纯粹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哲学。其人生哲学具有科学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指導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底蕴。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地感悟和践行。  关键词:共产党人;杨善洲;人生哲学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的一段话:“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
期刊
《小妇人》的作者是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她创作了许多给人以温暖和启迪的故事,而《小妇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记录了南北战争时期,马奇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四个姐妹在父母,亲人和朋友陪伴和父母教育下的成长过程。奥尔科特用朴实的话语介绍了这个充满温馨的家庭中的成员,马奇先生的勇敢和对孩子的爱,马奇太太的善良、耐心和奉献,而这些品质都传递给了他们的女儿。温暖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沙铺山歌的音乐特性以及现有关于其源流的学术观点,试图对现有的相关学术文献进行丰富,以期其他研究者能更好地对这一地方歌曲形式进行研究、保护。  关键词:沙铺山歌;音乐特点;源流  沙铺山歌,是流传于浙江省丽水地区云和县西南农村沙铺村一带的汉族山歌,该歌种属于江浙山歌的一种,采用当地方言演唱(云和方言),其曲调气息悠长,节奏较为自由,有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因其流传范围不广,除当地
期刊
摘 要:沙龙文化在法国17与18世纪中代表著精神社交,影响着法国与欧洲的社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原本仅为贵族社交的方式已经逐渐传入到我国。基于此,本文对法国沙龙文化在中国的引入与融合进行分析,并提出其创新历程。  关键词:法国沙龙文化;中国;引入;融合  沙龙,原意为房中的客厅,最早诞生在意大利,17到18世纪在法国取得进一步发展,是当时上流社会的社交方式。在17世纪,法国沙龙主要探讨文学,将文
期刊
摘 要:《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片子展现的不是中国精美绝伦的山珍海味,也不是技法非凡的帮派菜系,它以美食为基点,把镜头对准了市井平民,从美食制作的工艺入手,深挖中国普通百姓的饮食感情和故事,进而感知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变迁。中国的美食文化张力得以完美释放,中国人的善良、温情和灵动在片中升华到了智慧层面,是中国人美食文化的一次哲学表达。  关键词:《舌尖上
期刊
摘 要:很多电影都是根据剧本进行创作和拍摄的,這些剧本很多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文学作品被运用到了电影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进行探讨,首先是从电影的艺术本质入手,然后分析文学语言的特征符号与电影的艺术本质关系和小说到电影的艺术本质的差异转换。  关键词:文学;电影;艺术本质;关系  一、电影的艺术本质  电影的艺术本质问题,是确立对于电影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就其内从属
期刊
在孙蔚如将军故居参观时,一张老照片非常博人眼球,这张珍贵的照片反映出孙将军不仅仅是战场上的一员虎将、不仅仅是修养颇高的儒家才子,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具有远见卓识并身体力行捐资助学的教育实干家。在当时那样战乱的年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孙蔚如深知教育兴国、实干救国的重要性,他与只注重战场实际作战经验的一般指挥官不同,孙蔚如认为战争固然需要前赴后继的血肉之躯,但更需要巧用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上上之策。自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