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与疆域》中的反讽与犬儒主义色彩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qing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国 “龚古尔文学奖”的2010年度获奖小说《地图与疆域》描述了主人公杰德的工作和情感生活。通过对现实与虚幻,死亡与衰老,孤独与麻木的相关描写,该作品为读者呈现了西方消费社会中的人情冷漠和利己主义。而这种清醒的无动于衷,消极的不作为正是当代犬儒主义的重要表现。通过现实和荒诞相互交织,一种强烈的反讽跃然纸上。
  关键词:《地图与疆域》;米歇尔·维勒贝克;现代犬儒主义;法国文学
  作者简介:吴水燕(1991-),女,浙江江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维勒贝克在他的小说《地图与疆域》中深刻描绘了西方消费社会当前金钱至上的利己主义。衰老、死亡、孤独、麻木等悲观主义因素构成了这个社会中人颓废的心理状态,成为当代犬儒主义的重要表现。小说中多次出现真实生活中的人物,甚至连作者本人也出现在其中成为小说的人物之一,这种真实和虚构的混淆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充满嘲讽意味的荒诞。
  一、金钱至上的利己主义
  现代犬儒主义区别与追求个体德行,摆脱物质束缚的古代犬儒主义,而今已然变成了一种玩世不恭,金钱至上的利己生活态度。古代犬儒主义所追求的道德伦理,在当代社会全部化成了虚无。“犬儒主义的讽刺和批判已经被中立化为明哲保身的工具,或金钱和权力游戏的合法化观念”[1]。小说中杰德作为艺术家,从“三百幅五金用具照片”、“米其林地图”的拍摄,到“简单职业系列”的绘画事业,每一次的转型都非常成功。通过一系列的新闻公关和宣传手段,他的作品在网上也是大卖,一幅画甚至能够拍卖到上千万。这一方面体现了消费社会的炒作趋势,艺术已经不是纯粹的艺术,而是沦为了吸金的主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消费社会中这种风气的嘲讽。
  而小说最后的结尾,作家维勒贝克之死,则是将这一金钱至上的利己主义推向了高潮。小偷觊觎杰德为维勒贝克画的那副已经涨到千万的自画像,闯入作者家中偷画并且残忍杀害了作家。由于死亡现场十分血腥残暴,警察以为这是一次惡性的案件。却没想到作案动机却还是金钱。“一开始,这案子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可怕却又十分奇特的面貌。人名会想象是碰上了一桩狂妄第罪行,一个宗教狂的恶性发作,总之,是一些不同的原因。也够让人沮丧的,归根结底还是碰上了最常见的、最普通的犯罪动机:金钱。”[2]而这一荒诞的结局本身便是作者对这种利己主义无声的嘲讽和批判。
  二、清醒的悲观主义
  现代犬儒主义由于对现实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而很容易就会转向一种道德缺失的悲观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看穿、看透,同时却无所作为和不相信有任何可以作为的希望。斯洛特戴克则是称之为“虚假的启蒙意识”[3]。维勒贝克把叔本华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悲观主义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悲观主义首先表现为一种希望幻灭的颓废。整个小说都弥漫着这样的基调。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淡漠的关系,甚至是杰德与他的父亲,我们都看不到有太多的互动。“所谓联系,在他们之间,从来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过。”[4]另一方面是失去了激情和雄心壮志,麻木成了生活常态。我们可以从对作家维勒贝克的生活状态描写中感受到这一点:“忧郁的神情”[5]、“他的嗓音微弱,几乎死气沉沉的”[6]等。
  因为这样一种颓废,人选择生活在孤单和冷漠中,甚至主动切断自己与外界的联系。而颓废背后其实是隐藏着一种深刻的清醒。正是因为对这样的现实无能为力,充满绝望,所以也就失去了寻找真理的激情和决心,而选择得过且过。比如主人公杰德,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很多类似的描述:“大约有六个月时间,他很少走出家门,除了每天规定的一次散步,把他一直带到梵桑-奥里约尔林荫大道的卡西诺超级市场。他跟美术学院其他学生的接触,在学生时代就已很少了,现在则越来越罕有,直至彻底没有。”[7]作家维勒贝克也说他对人类只感受到一种浅薄的认同,他的归属感每天都在减弱。
  衰老和死亡也是构成这部作品悲观主义的重要内容。衰老和死亡是人类无法回避的话题,也是维勒贝克的小说中不可忽略的主题之一。在《地图与疆域》中,无论是杰德父亲的在养老院中的衰老,之后的自杀;还是作家维勒贝克最后的惨死家中,无一不体现的这个主题。浓重的悲哀之后是发人深省的清醒。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个消费社会道德体系的崩塌以及作者对于这样一种犬儒麻木对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注释:
  [1]汪行福,《理性的病变——对作为“启蒙的虚假意识”的犬儒主义的批判》,现代哲学,2012年4期,第1页。
  [2]米歇尔·维勒贝克,《地图与疆域》,余中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第279页。
  [3]Peter Sloterdijk, Critique of Cynic raison, translated by Michael Eldre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7, p. 5.
  [4]米歇尔·维勒贝克,《地图与疆域》,余中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第26页。
  [5]同上,第97页。
  [6]同上,第116页。
  [7]同上,第38页。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维勒贝克,《地图与疆域》,余中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汪行福,《理性的病变——对作为“启蒙的虚假意识”的犬儒主义的批判》,现代哲学,2012年4期.
  [3]Peter Sloterdijk, Critique of Cynic raison, translated by Michael Eldre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7.
其他文献
目的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常见的炎症性系统性风湿病,其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但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整合素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细胞中的
《醋栗》作为契诃夫“短篇三部曲”的第二篇,在叙述手法、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等方面都体现了与《套中人》的相互参照,深化了作者社会批判的主题思想,进一步奠定了“短篇三部
摘 要:艳情是日本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日本的艳情观和其他文化中的艳情观念相比较,有其明显的民族特点。这种审美型、艺术型的观念以及文学创作模式和日本民族的自然观、宗教观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艳情;日本文学;自然天性;审美方式  作者简介:康洁(1978-),女,安徽砀山人,博士,陕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东亚文学研究、当代英美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
目的:近年来,由于固定平台型全膝关节假体设计存在某些缺陷,旋转平台型假体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的应用逐渐增加。虽然旋转平台型假体相对于固定平台
女性主义始于19世纪30年代,致力于白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女权运动,并对父权制思想提出质疑。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才促进了有色女性的觉醒。爱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重要
摘 要:《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身处上流社会的女性代表莉莉·巴特,也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她悲剧性的一生。本文试图用布拉德雷的悲剧理论来解读莉莉悲剧性的命运。习惯于奢华生活的莉莉追求上流社会豪华舒适的生活,但她发自内心鄙视上流的虚伪狡诈以及一切的束缚制约。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因其矛盾冲突的性格,使莉莉在命运的沼泽中不断沉浮,越陷越深,最终自我毁灭。  关键
玻璃移花技术,适用于真空镀铝的各种镜上和不镀银的玻璃画屏的美术装饰。其特点是色彩鲜艳,层次清晰,图案逼真,移贴工艺简便,效率高,成本低,是对真空镀铝镜图案装饰工艺的根
摘 要:本文从葛浩文译《狼图腾》入手,分别从语言层面及文化层面讨论葛氏在译作中展现出的“创造性重写”与“忠实性背叛”,进一步探讨译文与原文间差异的客观存在性,从而证实“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及强大的解释功能。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葛浩文;《狼图腾》;重写;背叛  作者简介:杨瑶(1994.5-),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5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2015SJB680。  摘 要:19-20世纪英国的女性知识分子对英国的文学发展,尤其是女性文学的成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从女性知识分子的历史存在开始分析,描述了此阶段中知识女性逐步壮大成熟的原因。作者分别对比了19世纪男女作家笔下知识女性形象的异同,重点阐述了20世纪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原因和过程,通过分析19-20世纪英国
美国学者赫施将作者意图区分为“意义”与“指意”两个部分,并坚决维护“意义”的客观性与确定性。他认为“意义”代表着解释中的恒定原则,只有通过对作者意图的追问才能够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