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备课是教学常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集体备课在钻研课程标准和分析处理教材上,可以集众人智慧,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把握重点。集体备课不可缺少,但集体备课缺少个性,缺少针对性,缺少个人风格,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时,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堂上的各种变化,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和习惯,对集体教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能够适合本班学生,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 二次备课学情个性反思
随着电脑的普及,农村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了转变。由于现在的很多电子备课都是资源共享的,为此我校确定新的备课要求:首先集体备课;然后个人进行二次备课;最后根据上完课的具体情况,写好教学后记,完善二次备课。
备课是教学常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就我的体会,集体备课在钻研课程标准和分析处理教材上,可以集众人智慧,全面、深入的理解教材,把握重点。集体备课不可缺少,但集体备课缺少个性,缺少针对性,缺少个人风格,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二次备课。
所谓二次备课是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堂上的各种变化,对集体教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以适合本班学生,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如果说集体备课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的话,那么,二次备课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个性的魅力。下面是我的二次备课经历,和大家共同探讨。
1.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
俗话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教师讲课必然要“量体裁衣”地备学生。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情况是备课不可忽略的环节。由于不同班级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以及对教学的反应和学习习惯不尽相同,因此集体备课的教学过程不一定适合本班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原有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有一次上县公开课,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大家从教学环节的安排到重难点的突破,从课件的制作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等各方面,均作了详细的设计,特别是光合作用的发现的实验,大家一致认为根据书本进行探究教学,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试上,效果很好。教师充满信心,可到了真正开课的时候,却没想到整个课堂是那么的枯燥乏味,学生参与的激情是那样的低,任凭教师怎样鼓励动员,举手的学生几乎没有,为什么同样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前后相差就这么大呢?坐在下面听课的我忽然醒悟:试上时是在住校班,开课是在平行班,学生差距较大,难怪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可见“备学生”在我们的备课环节中是如此重要,就像世界上不会有两个相同的鸡蛋一样,同一年级,在不同班级的学生学习的状态也会有所不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学习状况、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等学习动态,以便根据“学情”为二次备课做准备。
2.根据个人教学习惯和教学风格使教学过程个性化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始终抓住激情点,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句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用幽默的话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作者、教者、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另外幽默的语句、形象的比喻不但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可以使一堂课更加紧凑、生动、引人入胜,使教材平中见奇,使知识产生诱惑力,使学生产生兴奋感,形成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让学生自觉地展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能够依据个人的教学风格与语言习惯进行二次备课,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生物课一般都在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学生或饥肠辘辘,或昏昏欲睡,如果教师再灌输枯燥的生物专业术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记得有个选择题是这样的:“一朵花有雄蕊和雌蕊,但雄蕊和雌蕊不能同时成熟,那它是()。A.自花传粉B.异花传粉C.可能自花传粉可能异花传粉D.不能确定”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我就说:“好比现在有个姑娘已经二十七八,而男孩才三四岁,要这姑娘嫁这男孩,等男孩长大成人姑娘早老了,所以姑娘只好另外找个男人嫁了。”学生哈哈大笑,想睡觉的也醒了,答案也知道并理解了。“春天,雄蛙高声喊叫着雌蛙,雌蛙则羞羞答答来到雄蛙身边,完成婚礼——抱对……”“大雁很懂事,不增加妈妈的负担,一孵出就随父母找食物——早成鸟……”幽默、生动的言语可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长此以往,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这是二次备课的魅力,是个性的魅力。
3.总结课堂,完成教学后记,完善二次备课
教学后记既要记成功之处,又要记不成功之处,还要记补充内容和课堂反馈情况。例如由于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个体的复杂性,往往出乎教师课前预案和预演的设想之外,因此课堂上会经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的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就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所表现的机智上,这些机智是我们在预案中无法设计的,这也正体现了二次备课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
“二次备课”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呢?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勾画法:用不同颜色的笔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中所选取的内容划出,提醒自己注意。
2.增减法:依据教学实际对教案增减,需更改之处应在教学设计中有明确的标注。对教学设计中不符合班级学情的部分、不够理想的部分均应进行修改。
3.补充法:学情分析、创新设计和教学设计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除了要备方法还要备可能,另外导语、练习、板书和资料的查找内容也应在补充的范围之内。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责任,同时又使我们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与乐趣。在目前倡导“有效课堂教学”之时,如果教师在授课前能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人教学习惯、风格对教学设计进行个人修改,课后结合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相信这样的“二次备课”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个性魅力,实现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 二次备课学情个性反思
随着电脑的普及,农村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了转变。由于现在的很多电子备课都是资源共享的,为此我校确定新的备课要求:首先集体备课;然后个人进行二次备课;最后根据上完课的具体情况,写好教学后记,完善二次备课。
备课是教学常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就我的体会,集体备课在钻研课程标准和分析处理教材上,可以集众人智慧,全面、深入的理解教材,把握重点。集体备课不可缺少,但集体备课缺少个性,缺少针对性,缺少个人风格,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二次备课。
所谓二次备课是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堂上的各种变化,对集体教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以适合本班学生,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如果说集体备课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的话,那么,二次备课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个性的魅力。下面是我的二次备课经历,和大家共同探讨。
1.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
俗话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教师讲课必然要“量体裁衣”地备学生。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情况是备课不可忽略的环节。由于不同班级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以及对教学的反应和学习习惯不尽相同,因此集体备课的教学过程不一定适合本班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原有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有一次上县公开课,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大家从教学环节的安排到重难点的突破,从课件的制作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等各方面,均作了详细的设计,特别是光合作用的发现的实验,大家一致认为根据书本进行探究教学,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试上,效果很好。教师充满信心,可到了真正开课的时候,却没想到整个课堂是那么的枯燥乏味,学生参与的激情是那样的低,任凭教师怎样鼓励动员,举手的学生几乎没有,为什么同样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前后相差就这么大呢?坐在下面听课的我忽然醒悟:试上时是在住校班,开课是在平行班,学生差距较大,难怪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可见“备学生”在我们的备课环节中是如此重要,就像世界上不会有两个相同的鸡蛋一样,同一年级,在不同班级的学生学习的状态也会有所不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学习状况、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等学习动态,以便根据“学情”为二次备课做准备。
2.根据个人教学习惯和教学风格使教学过程个性化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始终抓住激情点,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句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用幽默的话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作者、教者、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另外幽默的语句、形象的比喻不但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可以使一堂课更加紧凑、生动、引人入胜,使教材平中见奇,使知识产生诱惑力,使学生产生兴奋感,形成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让学生自觉地展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能够依据个人的教学风格与语言习惯进行二次备课,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生物课一般都在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学生或饥肠辘辘,或昏昏欲睡,如果教师再灌输枯燥的生物专业术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记得有个选择题是这样的:“一朵花有雄蕊和雌蕊,但雄蕊和雌蕊不能同时成熟,那它是()。A.自花传粉B.异花传粉C.可能自花传粉可能异花传粉D.不能确定”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我就说:“好比现在有个姑娘已经二十七八,而男孩才三四岁,要这姑娘嫁这男孩,等男孩长大成人姑娘早老了,所以姑娘只好另外找个男人嫁了。”学生哈哈大笑,想睡觉的也醒了,答案也知道并理解了。“春天,雄蛙高声喊叫着雌蛙,雌蛙则羞羞答答来到雄蛙身边,完成婚礼——抱对……”“大雁很懂事,不增加妈妈的负担,一孵出就随父母找食物——早成鸟……”幽默、生动的言语可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长此以往,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这是二次备课的魅力,是个性的魅力。
3.总结课堂,完成教学后记,完善二次备课
教学后记既要记成功之处,又要记不成功之处,还要记补充内容和课堂反馈情况。例如由于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个体的复杂性,往往出乎教师课前预案和预演的设想之外,因此课堂上会经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的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就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所表现的机智上,这些机智是我们在预案中无法设计的,这也正体现了二次备课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
“二次备课”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呢?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勾画法:用不同颜色的笔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中所选取的内容划出,提醒自己注意。
2.增减法:依据教学实际对教案增减,需更改之处应在教学设计中有明确的标注。对教学设计中不符合班级学情的部分、不够理想的部分均应进行修改。
3.补充法:学情分析、创新设计和教学设计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除了要备方法还要备可能,另外导语、练习、板书和资料的查找内容也应在补充的范围之内。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责任,同时又使我们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与乐趣。在目前倡导“有效课堂教学”之时,如果教师在授课前能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人教学习惯、风格对教学设计进行个人修改,课后结合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相信这样的“二次备课”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个性魅力,实现和学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