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的基础美术课是“六段”式教学结构,把课堂教学分为“启导——示范——讨论——精讲——巡回辅导——学生作业”六个阶段,各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可谓是既经典又简练,似乎又已成为万能钥匙,被老师们用在每一节课的讲授中。有些老师上公开课时,哪怕下课时间到了,还没有走完六个阶段环节,也宁可顶着“拖堂”的罪名,硬要赶着完成,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留下很多的遗憾。事实上,上课的模范结构给大家的备课和上课带来了无形的束缚,无益于美术教学的多方面探索发展,相信很多上课的老师也已经意识到了。于是,很多老师由此开始另辟蹊径——70分钟美术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记得以前在师范读书的时候,美术课是70分钟的课堂教学模式。简单地看这70分钟的美术课形式,就是改变了学生跟着老师画画的被动学习局面,而把美术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成“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尝试——讲解示范点拨——分层练习辅导——展示评讲小结”五步进行。应该说是对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点完成了一个从发现问题——开始解答问题——练习——小结的完整过程。时间充裕了,环节也就完整了,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理想的效果。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只适用在高中之前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换句话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只适用于带有课堂练习的美术课,是为完整解决美术基本技能而设计的一个过程,不一定合适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使用,也不合适在其他模块的美术课堂中使用。
如何展开高中现行美术课课堂教学,或者我们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要不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我们高中美术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讨论和探究的话题。
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听了几节湖美版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第一课《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的课。上课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了——1.图片导入,解读教材中提供的一张画家给朋友的《贺年卡》;2.分析类似美术作品;3.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一个贺卡的小作业(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完整的作品,便只用了线描草稿);4.教师小结并点评作业——此四部分过程。有些老师因感到学生作业实在“精彩”,几乎没放过一个作业,对学生作业一一做了点评,拖堂后才依依不舍结束课堂教学。
仔细回想,这就是我们很多美术老师正在采用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导入——讲解——练习——小结点评,结束时鼓励学生课外拓展。可以说用各种讲述方式展示教师的风采,热闹的讨论和练习说明这是新课标的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还有作业作为学习成果的展示,点评的时候泛泛谈谈课后的拓展。这样“完美”的美术课,谁还能找出批评的理由?于是很多老师纷纷效仿之,此类课堂结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种模块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倘若不是这类结构了,反而被评课老师认为是结构不完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受到批评。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中课程性质是这样说明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必修的课程之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是高一层次的美术课程。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宽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很清楚地说明了——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所以说,我们高中的《美术》课在课堂中还是要强调“看”。看美的作品,看各种艺术家的作品,看各个不用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作品,看各个不同表现方法的作品。教师提供给学生可以“看”的实物或者图片,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对教师提供的“看”的实物或图片进行感悟鉴赏、形式分析、社会学式鉴赏、比较鉴赏等,由此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看”的过程深入做细了,比一般的动手练习对学生的认知技能提高要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看”本身就是重要的练习,甚至是教学任务。
由此,在前面提到的那节美术课中,当老师请同学欣赏《贺年卡》时,每个同学已经在参与课堂的作品欣赏了。如果单从视觉体会,从欣赏水平的角度看,每个参与欣赏的同学已经在进行欣赏能力的提高练习了,能看清看懂《贺年卡》,其实就是美术欣赏的成绩,如果有必要,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打认知成绩的分数。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理念提出: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美术素养;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艺术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把高中学生看成是有学习能力的大人,不需要再在课堂中利用反复的无效练习来提高我们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技能了。由此,我们老师在课堂中安排的即时动笔练习是不是应该慎重考虑?不能总是认为只有在课堂上动动铅笔才算是美术课。在课堂上有目的欣赏、分析某些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课外自发地积极地补充美术知识和技能,学会自我分析美术作品,这才是我们现行高中美术课的追求境界。而且,在高中美术课程的学分管理中,指导性地提出“美术鉴赏”内容的重要性,那么在美术鉴赏内容的课堂上,安排练习就更加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高中的课堂美术教学中,不应该拘泥于课堂的结构形式。以美术鉴赏为例,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美术某一门类的特征和发展,获得有关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美术课体现一些人文学科特色,这就要求老师选择好有代表性或者有争议性的具体美术作品,深入鉴赏,让学生自己通过鉴赏后,学习知识,提高技能。
例如,在准备上《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时,笔者引用了教材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片段图片时,考虑学生会不以为然(学生对大部分中国古代绘画都是这样的态度),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我提出一些简单的“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多男人的打扮中有两个会不一样?这样的不同我们会注意到吗?为什么画面开端就要放一张床?而且还有红色的棉被,以及一个琵琶的一半?这到底是怎么样一张画?画面的人物美吗?学生接到这些通俗的生活化问题后,就会有兴趣去追寻答案。当然,课本中解释不多。那么,怎么来解答这些问题,学生当然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结合生活、历史的知识,猜测、考虑这些问题。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地去了解更多关于画面的知识,我提出了问题,然后放下这个作品,转而先欣赏汉代砖刻作品《荆轲刺秦》——了解中国画人物描绘的主次关系,学习中国古代人物画长卷中人物安排的时空问题,人物社会地位高低而处理的大小现象。当然更重要的是对绘画本身描绘的人物特点和造型美感的了解和领悟。同时,在砖刻作品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作者很在意关键细节的描绘,人物的相貌衣着没有仔细刻画出来,然而,刺在柱子上的匕首和匕首后面的缨子却不惜重墨,作者意欲何为?课堂中,学生为解答问题曾经提出上网查询,就是有条件可以查,那么查询关键字是什么?我们又会得到怎么样的答案?老师提供了一些画面背后的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留给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需要利用找到的答案和知识来回答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一些问题。
在这样一节课中,笔者没有考虑一定要采用怎么样的规则性课堂结构,而只是想应该利用怎样的一些有趣问题来帮助学生能更好、更高效地了解美术作品本身。因为其中一个好的作品暂时无法理解,那么就设计一些容易理解,而且在形式上有些雷同的作品先让学生认识理解,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去进行更高一层的认识理解。在自我课堂小结时,我问自己:学生能学习到什么?会改变什么?当学生看到画面怎样提出为什么的时候,其实他们心里已经对画面产生了理解的动力和学习的能力,也可以说,在追求答案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学习,能解答别的问题的时候也同时完成了必要的练习。下课后,学生能自己主动地去解答这个为什么,不正是我们需要他们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方法吗?
总之,所有课堂结构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做形式。要上好高中美术课,老师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间百态,能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自我的修养和各类学识,能战略性选择典型美术作品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原本,对高中生来说,高效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学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发展丰富的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观察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我们的高中美术课才真正对学生,对我们的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 谭有进)
记得以前在师范读书的时候,美术课是70分钟的课堂教学模式。简单地看这70分钟的美术课形式,就是改变了学生跟着老师画画的被动学习局面,而把美术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成“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尝试——讲解示范点拨——分层练习辅导——展示评讲小结”五步进行。应该说是对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点完成了一个从发现问题——开始解答问题——练习——小结的完整过程。时间充裕了,环节也就完整了,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理想的效果。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只适用在高中之前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换句话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只适用于带有课堂练习的美术课,是为完整解决美术基本技能而设计的一个过程,不一定合适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使用,也不合适在其他模块的美术课堂中使用。
如何展开高中现行美术课课堂教学,或者我们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要不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我们高中美术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讨论和探究的话题。
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听了几节湖美版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第一课《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的课。上课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了——1.图片导入,解读教材中提供的一张画家给朋友的《贺年卡》;2.分析类似美术作品;3.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一个贺卡的小作业(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完整的作品,便只用了线描草稿);4.教师小结并点评作业——此四部分过程。有些老师因感到学生作业实在“精彩”,几乎没放过一个作业,对学生作业一一做了点评,拖堂后才依依不舍结束课堂教学。
仔细回想,这就是我们很多美术老师正在采用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导入——讲解——练习——小结点评,结束时鼓励学生课外拓展。可以说用各种讲述方式展示教师的风采,热闹的讨论和练习说明这是新课标的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还有作业作为学习成果的展示,点评的时候泛泛谈谈课后的拓展。这样“完美”的美术课,谁还能找出批评的理由?于是很多老师纷纷效仿之,此类课堂结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种模块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倘若不是这类结构了,反而被评课老师认为是结构不完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受到批评。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中课程性质是这样说明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必修的课程之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是高一层次的美术课程。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宽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很清楚地说明了——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所以说,我们高中的《美术》课在课堂中还是要强调“看”。看美的作品,看各种艺术家的作品,看各个不用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作品,看各个不同表现方法的作品。教师提供给学生可以“看”的实物或者图片,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对教师提供的“看”的实物或图片进行感悟鉴赏、形式分析、社会学式鉴赏、比较鉴赏等,由此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看”的过程深入做细了,比一般的动手练习对学生的认知技能提高要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看”本身就是重要的练习,甚至是教学任务。
由此,在前面提到的那节美术课中,当老师请同学欣赏《贺年卡》时,每个同学已经在参与课堂的作品欣赏了。如果单从视觉体会,从欣赏水平的角度看,每个参与欣赏的同学已经在进行欣赏能力的提高练习了,能看清看懂《贺年卡》,其实就是美术欣赏的成绩,如果有必要,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打认知成绩的分数。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理念提出: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美术素养;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艺术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把高中学生看成是有学习能力的大人,不需要再在课堂中利用反复的无效练习来提高我们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技能了。由此,我们老师在课堂中安排的即时动笔练习是不是应该慎重考虑?不能总是认为只有在课堂上动动铅笔才算是美术课。在课堂上有目的欣赏、分析某些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课外自发地积极地补充美术知识和技能,学会自我分析美术作品,这才是我们现行高中美术课的追求境界。而且,在高中美术课程的学分管理中,指导性地提出“美术鉴赏”内容的重要性,那么在美术鉴赏内容的课堂上,安排练习就更加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高中的课堂美术教学中,不应该拘泥于课堂的结构形式。以美术鉴赏为例,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美术某一门类的特征和发展,获得有关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美术课体现一些人文学科特色,这就要求老师选择好有代表性或者有争议性的具体美术作品,深入鉴赏,让学生自己通过鉴赏后,学习知识,提高技能。
例如,在准备上《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时,笔者引用了教材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片段图片时,考虑学生会不以为然(学生对大部分中国古代绘画都是这样的态度),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我提出一些简单的“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多男人的打扮中有两个会不一样?这样的不同我们会注意到吗?为什么画面开端就要放一张床?而且还有红色的棉被,以及一个琵琶的一半?这到底是怎么样一张画?画面的人物美吗?学生接到这些通俗的生活化问题后,就会有兴趣去追寻答案。当然,课本中解释不多。那么,怎么来解答这些问题,学生当然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结合生活、历史的知识,猜测、考虑这些问题。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地去了解更多关于画面的知识,我提出了问题,然后放下这个作品,转而先欣赏汉代砖刻作品《荆轲刺秦》——了解中国画人物描绘的主次关系,学习中国古代人物画长卷中人物安排的时空问题,人物社会地位高低而处理的大小现象。当然更重要的是对绘画本身描绘的人物特点和造型美感的了解和领悟。同时,在砖刻作品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作者很在意关键细节的描绘,人物的相貌衣着没有仔细刻画出来,然而,刺在柱子上的匕首和匕首后面的缨子却不惜重墨,作者意欲何为?课堂中,学生为解答问题曾经提出上网查询,就是有条件可以查,那么查询关键字是什么?我们又会得到怎么样的答案?老师提供了一些画面背后的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留给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需要利用找到的答案和知识来回答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一些问题。
在这样一节课中,笔者没有考虑一定要采用怎么样的规则性课堂结构,而只是想应该利用怎样的一些有趣问题来帮助学生能更好、更高效地了解美术作品本身。因为其中一个好的作品暂时无法理解,那么就设计一些容易理解,而且在形式上有些雷同的作品先让学生认识理解,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去进行更高一层的认识理解。在自我课堂小结时,我问自己:学生能学习到什么?会改变什么?当学生看到画面怎样提出为什么的时候,其实他们心里已经对画面产生了理解的动力和学习的能力,也可以说,在追求答案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学习,能解答别的问题的时候也同时完成了必要的练习。下课后,学生能自己主动地去解答这个为什么,不正是我们需要他们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方法吗?
总之,所有课堂结构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做形式。要上好高中美术课,老师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间百态,能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自我的修养和各类学识,能战略性选择典型美术作品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原本,对高中生来说,高效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学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发展丰富的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观察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我们的高中美术课才真正对学生,对我们的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