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如何改变中国农村?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l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一书将农民工和村庄联系起来考察,这个切入点十分的新颖和犀利,但由于作者过于关注农民工的主动性,以及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缺乏更为广泛的考察,最终未能成功地为我们展示出农民外出打工给农村带来的变化的全貌。
  
  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
  [爱]瑞雪·墨菲著,黄涛、王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爱尔兰学者瑞雪·墨菲为研究中国农民工对其原住地的影响,在1996年至2000年间,多次来到江西省万载县、信丰县和于都县进行实地调查,并把采访材料与中文文献(如期刊、地方政府的政策报告和工作总结、县的年鉴、县和乡的调查数据)结合起来分析,写成《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一书(下文简称《农民工》)。该书的中文翻译版本近期在国内出版。《农民工》一书的写作缘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农民工外出打工潮和返乡潮对乡村的影响在移民研究、发展研究和中国研究中很少受到关注”。〔1〕8那么,这方面的遗漏是如何造成的呢?其实这与学术界长期对中国农民工群体定位不准有关。学者们在讨论农民工的出路时,大多关注如何促进其“城市化”,即将注意力放在取消户籍制度、改善打工环境及居住环境、保障打工薪金、建立社会保障、保证子女教育等方面,这些讨论对于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处境,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片面强调农民工“城市化”,是忽视中国国情的——中国农民工“城市化”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过程。这首先是由农民工的人数决定的,中国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除了各省外派劳务和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的侨乡能够向外输出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要立足国内来解决,据农业部统计,目前中国有农民工2.3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则有1.3亿,这个庞大的数字就决定了中国城镇不可能立即消化所有农民工。其次,农民工目前的工作状况也决定了其中大部分人无法长期停留在城市,目前农民工大多数从事于制造业和建筑业,他们干的基本上是高强度、重体力的活,这种工作一般只有青年人才能胜任,这就使得中年的农民工很难被录用,而且由于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很多农民工的身心在打工时遭受了很大的摧残,以致于打了几年工便由于健康状况无法继续。另外,还有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影响着农民工进城打工,如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于以上几个原因,农民工群体难以迅速“城市化”,农民工群体常常需要退回到农村去,因此,无论是政策界、学术界还是新闻界,在关注农民工群体时都应“两手抓”——既关注城市中的农民工,又关注农村中的农民工。《农民工》的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够以不偏不倚、切中现实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农民工群体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另辟蹊径地关注农民工返乡后在村庄中的表现,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农民工》作者在具体展现农民工如何影响中国农村前,首先对国际学术界流行的两种关于农村劳动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评述:现代化理论倾向于积极地评价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其主要讨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如何使传统社会更为现代;而结构主义理论倾向于消极地评价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其主要讨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如何破坏了传统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1〕11—17作者认为,现代化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看似有很大分歧,其实它们的理论前提是一致的,即“将农民划归消极、落后和保守的一群的分类”,〔1〕213把农民外出打工和返乡视为被动的、被社会结构尤其是城市社会结构所决定的过程。作者希望通过考察价值、目标、资源和社会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凸显农民工群体的能动性和主观性,“农民外出打工和返乡是个体追求目标所使用的策略,这些目标由不断的社会化过程所塑造,而外出打工本身也成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因素。而且,个体是通过使用和再生产构成其环境的文化价值、社会秩序以及分配机制来塑造和追求目标的,因此他们既创造环境也被环境改造。”〔1〕18作者使用的这种理论分析框架应该多少受到过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启发。吉登斯为了打破决定论和唯意志论的二元对立,提出用结构二重性代替二元论,即行动者利用结构,并且在利用结构的特质时改变或再生产结构,而且,在吉登斯看来,结构并非是人的行动的外在之物,而是人们行动可以利用的“规则”和“资源”。〔2〕170吉登斯以及布迪厄等人提出的克服二元论的理论,在逻辑上很有说服力,给人颇多启发,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不能一味照搬。像在分析农民工群体如何影响农村时,如果太注重农民工群体的主动影响效果,就有可能无法真正揭示出打工潮导致的乡村变化。《农民工》作者否认把城市和农村的关系看做是中心和边缘的关系,的确,把城市和农村的中心—边缘关系理解为,一方是现代的,一方是传统的,则失之偏颇,但就此来否认城市和农村的中心—边缘关系,同样是偏颇的。这里的中心—边缘关系主要指的是,由于农村在整个国家发展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导致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分配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呈现出非均衡状态,因此农村在城市面前便失去了发展的主体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成为了城市的附庸。城市和农村的中心—边缘关系可以被转译为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农民工利用既有的资源去主动地达成各种人生目标,是每一个农民工生存智慧的体现,但农民工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主动性”,和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被动性”相比较,实在是微不足道,其凸显的“主动性”更像是“戴着镣铐在跳舞”。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描写农民工返回村庄之后,如何利用外出打工所得到的资源来达成他们的目标,如进行教育投资、盖新房、结婚、购买各种商品、成为地方企业家等等。然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乡村的影响仅仅只有这些吗?《农民工》作者其实已经敏锐地发现了一些现象,如人们在盖房、结婚以及送礼方面的花费不断膨胀,如一些老人开始对子女外出打工而将家务负担、孩子以及农耕都转嫁给自己的做法表示不满,如“农盲”即返乡后既没有农耕知识也不愿意参加农业生产的青年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但《农民工》一书在这些现象的解释方面是语焉不详的,因为凭借“能动性”这个理论框架,很难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如果说媒体长期在创造着“城市中心论”,那么外出打工这种行为则是在不断强化着“城市中心论”,农民工在城市中,一方面发挥着“主动性”在赚取一些微薄的经济资源,另一方面其价值观念却遭受着剧烈的重塑,城市中的主流观念尤其是市场化的逻辑正在占据着他们的头脑。袁松等人发现,以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为载体,城市中盛行的消费主义正在不断侵蚀着村庄中原有的价值系统和话语系统,村民越来越以物质拥有和利益算计作为自己主要的价值观,〔3〕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代际关系不平衡的加剧、孝道的解体、以物质财富为基础的面子竞争、排斥农村生产和生活等现象在村庄中的出现。另外,村庄生活的其他方面,如节日习俗、婚姻制度、休闲方式等,也都正在经由村民打工发生着商业化和理性化式的变革。本文的分析框架似乎又回到了《农民工》一书要批判的结构主义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上,但要勾画出农民工如何改变中国农村,绕开城市的强势和主动、农村的弱势和被动,只能是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另外,《农民工》一书在分析中国农民工群体时,还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方面缺乏整体的视角。中国农村呈现出非均衡的状态,中国农民呈现出非同质的状态,这些《农民工》作者不会不知道,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努力:“对这三个县的调查有利于我做出比较,而这种比较防止了我将被考察过程的特定特征当做普遍的假设,使我能更自信地概括出农民工返乡潮对原住地区的影响。”〔1〕3但是,由于缺乏更多区域和更长时段的比较研究,《农民工》一书在“概括”方面始终显得力不从心。从时间维度方面来看,可以将农民工大致划分为两代,即老一代农民工(60后和70后)和新一代的农民工(80后和90后),这两代农民工由于打工逻辑不同,其对农村的影响也不同,这方面贺雪峰和董磊明已经概括得比较清楚了:老一代农民工的打工逻辑是,外出务工赚取收入,以维持家庭的体面生活。劳动力的流出换来了资金的流入,村庄因此显得繁荣。新一代农民工的打工逻辑是,外出务工以赚取进城生活的积蓄,或获得逃离村庄的资本。村庄中劳动力流出,但并没有务工收入的流入,村庄变得萧条。〔4〕两代农民工打工逻辑的不同,和他们打工之前的经历不同有关。老一代农民工,打工之前一直生活在村庄之中,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熟悉乡土逻辑,对村庄怀有一定感情;而新一代的农民工,打工之前大部分在城镇的学校中上学,甚至寄宿在学校中,他们不了解农村的生产技艺,也不了解农村的生活逻辑如人情往来等,城镇生活和媒体力量使这些年轻人更加认同城市生活的逻辑。作者虽然发现了年青打工者返乡后觉得没意思、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等现象,最终却未能厘清年青打工者与老一代打工者的不同。从空间维度方面来看,中国农村从农民认同和行动单位的角度可划分为宗族主导型、小亲族主导型、户族主导型、联合家庭主导型、原子型等几类村庄。〔5〕江西这个地域的村庄多为宗族主导型的村庄,而从网上搜索可得知,万载、信丰和于都这三个县的宗族传统的确非常浓厚,虽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此书调查的村庄皆为宗族主导型的村庄,但其概率是非常大的。因此,《农民工》一书有可能体现的仅为宗族主导型村庄的农民工状况。宗族主导型、小亲族主导型、户族主导型、联合家庭主导型这几种村庄,一个共同特点是村庄中拥有超越核心家庭的集体行动能力,而原子型的村庄,村民只能以核心家庭作为行动单位。《农民工》书中多次表示当地村民有“对家庭的忠诚和对故土的热爱”,并记载了这三个县有大量愿意主动返乡创办企业的打工者。罗兴佐在江西农村调查后发现了“第三种力量”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第三种力量”是指从村子里出去的、在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人,他们有强烈的动机参与村庄中的公共事务。〔6〕罗兴佐描述的这种“第三种力量”,虽然和《农民工》一书中展现的主动返乡创办企业的打工者不是一个群体,但这二者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宗族主导型村庄中的村民,无论身在何处,最终仍然要在村庄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归属。但在原子型的村庄中,情况则截然相反。随着市场化力量的不断输入以及传统的不断消逝,原子型村庄越来越多地出现,而随着时间流逝,年青一代农民工也必然逐渐替代老一代农民工成为打工族群的主体。
  《农民工》一书将农民工和村庄联系起来考察,这个切入点十分的新颖和犀利,但由于作者过于关注农民工的主动性,以及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缺乏更为广泛的考察,最终未能成功地为我们展示出农民外出打工给农村带来的变化的全貌。由此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非常吊诡的问题:通过以往和正在发生着的打工行为,城市中的市场化逻辑不断地进入农村,越来越多的村庄和村民遭受着商业化和理性化的洗礼,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者过着面向村庄之外的生活,那么,外出打工这种行为对于村庄最大的影响,也许就是让打工者越来越少地愿意以“主动”方式改变村庄。评注释
  〔1〕瑞雪·墨菲:《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下),华夏出版社,2001。
  〔3〕袁松:《消费文化、面子竞争与农村的孝道衰落——以打工经济中的顾村为例》,《西北人口》2009年4期。
  〔4〕贺雪峰、董磊明:《农民外出务工的逻辑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2期。
  〔5〕贺雪峰:《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开放时代》2007年1期。
  〔6〕罗兴佐:《第三种力量》,《浙江学刊》2002年1期。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感时忧国”所生发出的中国“现代性”主题成为顾氏《文学史》纵横捭阖的叙事核心。而作者本人也在努力探索一条超越文学的文学史书写之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借文学这个模型去写一部20世纪思想史”。    真正开始关注顾彬,当然始于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抨击。对于顾彬的观点,中国学界普遍采取了强烈反弹的态度,这情形不免让人想起鲁迅的《立论》。其实,对当代文学的尖锐批评由来已久,顾彬也并不是第一家;而被批评
期刊
“从杰出人物的生命经验中加以学习,所能获得的喜悦与视野的扩展,世界上没有几件事可以与之相比。理解这些人的生命,对我们自身有着很深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想象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及历史情境下,生命是何种模样;也可以让我们对于生命的运转产生新的领悟;并且或许可以提供我们一个参考架构,让我们重新评估自身的经验、命运以及存在的各种可能。”      生命的河流可以因一个人的性格而改道。如果米提亚底斯在马拉松逃跑,
期刊
丁韪良始终关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直到他晚年,面对清廷开始着手教育和政府的改革,他写道:“所有的改革与新式教育息息相关,中国已无回头的余地了。学校校长透过铁路、电报、报纸之助,得以消弭偏远地区的闭塞顿滞之气,为他们拓展更宽广的天地,启迪他们更高的思想境界。中国人受科学和真正宗教激励,不出几代人,便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丁韪良于1850年来到中国,在华生活了近60年,经历了清王朝和民国两个
期刊
□于永军  价值之光的闪耀  ——《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09》的价值视点    从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看,人在世界上的一切进步活动,都不仅仅是追求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掌握真理去创造价值,实现人类自己及其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总政治部宣传部编写的《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09》,正是彰显着这种价值力量的一部优秀理论读物。该书对当前军队建设上的重大问题和部队官兵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期刊
经历了百年的西方文化压抑后,儒家的哲学、美学、道德以及文艺理想,正在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而走向世界。国人对待传统的态度也从激进主义的审父到收视反听的审己。□从费正清到列文森,美国汉学界的研究范式也有了些微变化:从社会史过渡到思想史;从历史问题进入文化艺术问题;从百科全书式的研究进入专史研究。    欧洲专业汉学的出现始于1814年,以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授席位为标志,从雷慕沙再到于连、伯希和、
期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文学是一条重要的支流。《中华大典·文学典》是这条支流里的巨舟,它载着读者在这条支流里研究欣赏着那跌荡不羁、灿烂绚丽的美妙景色。  且看它有多大的规模。文学典从1989年9月12日《隋唐五代文学分典》开始试点编纂,到2008年12月《文学理论分典》编完,全部结束,恰好20年。《文学典》的主编是程千帆先生,分6个分典:董治安先生主编的《先秦两汉文学分典》、黄进德先生主编的《魏
期刊
□一方面与哲学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又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政治学,阿伦特思想的难于定位,恰恰源于其独特的思想出发点,那就是站在“行动”(action)的立场上!□沉思对于行动的压制,哲学对于政治学的入侵,西方思想史上的这种不平衡正是阿伦特力图纠正的。    阅读阿伦特《人的条件》一书,也许更重要的是弄清“行动”对于阿伦特来说,是怎样成为一个问题的,其问题之来源,从中受到启发慢慢建立自己的问题意识;她的研究
期刊
□从“山寨”的命名和其“招兵买马”的速度,以及引起的文化口水战来看,“山寨文化”在当代“文化场域”的意义,并非知识产权的缺位那么简单。□当前文化生产机制的畸形发展阻碍了民间创造力的发挥,当民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一旦找到合适的方式,民间的创造力就以一种爆发性的方式释放出来,新媒体的发展壮大恰好为“文化场域”开拓了新的空间。    咬文嚼字杂志社编写的年度语文档案《咬文嚼字绿皮书》发布,“山寨”
期刊
在读书界和学术界,止庵有两个为人所知的身份:一是继钟叔河之后周作人作品最主要的整理出版者,他先后整理出版《周作人自编文集》、《苦雨斋译丛》、《周氏兄弟合译文集》等七八百万字的著译;二是一个受周作人影响的散文家,他私淑周氏,研习其作品20余年,深得知堂文章的神韵。正由于以上原因,年初在鲁迅博物馆举行的“苦雨斋文丛”首发式上听止庵说,他的《周作人传》即将面世,我是充满期待的。  果然不同凡响。这本新的
期刊
作为一个被“叙述”和被“重构”的对象,“八十年代”这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在今天可以说已经变得扑朔迷离、甚至面目全非,尽管它的创造者和当事人仍然健在。    时间并非由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所决定,永远是等值的——天文时间如此,但在表示先后的人文时间长河中,某些特定的时刻、某个特殊的年代,因具有若干特殊的意义而常常被后人赋予某种特殊的地位,因而被屡屡提起并持续放大。20世纪中国的“八十年代”,就是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