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史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的途径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SHENG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指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的教育。
  2003年,教育部颁布条例,允许各地开发本土教材,使乡土知识教育再次获得了发展的机会。目前,乡土知识教育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只在各地少数学校得以开展。这样不仅不利于乡土知识的传播,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甚至有专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应试教育扼杀了乡土教育。显然,如何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扩大乡土知识教育的覆盖面,使乡土知识的传授与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行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中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作为赣州东部的中心城市,于都把建设山水于都,实现于都经济振兴作为重要任务,而挖掘于都乡土教育,开展素质教育,对于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感受乡土知识
  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生活环境的历史与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笔者经常让学生调查于都的乡土史情,全面感受和了解于都的乡土知识。如在讲授罗田岩时,笔者先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于都的传统文化,反思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并趁机把课堂教学与地方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通过抄录碑刻、访问耆老、观看录像等方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枯燥无味的乡土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能力及提高学生解读文献与实物资料的能力,使学生享受到研究性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红色于都进校园,继承和发扬苏区传统
  为了使苏区文化更系统地在校园里传播,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参观长征纪念园、走访老红军、观看红军长征的电视纪录片、歌唱长征组歌、表演长征话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于都苏区文化的概貌,而且也调动了學生学习乡土知识的兴趣。“它给我的生活添上了一笔绚丽的色彩,给我的人生增加了一笔丰富的财富。”这是一个学生在学习乡土知识后发出的真诚感慨。
  三、开发乡土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或地方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充分利用本校和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为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自主开发的一种课程。2006年,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承担了校本课程历史部分的编辑任务。在收集资料时,笔者尤其注意挖掘于都的客家文化、风水文化及于都红色苏区革命史等方面的资料,内容涉及于都的自然地理环境、民系发展、民俗特色、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民间艺术等各方面,希望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对于都文化有一个整体认识。
  四、在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中开发乡土知识
  笔者经常有意识地把乡土知识融入教学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程度。如在讲解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时,笔者就增加了心学风行于都的乡土知识,讲解王阳明和弟子对赣南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使这段历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而且使学生对乡土文化形成认同感。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试教育必将遭到一定的批判。笔者并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的成效,而是希望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乡土知识的传授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把乡土知识的教学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切地走进历史现场,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先辈们的创造精神,使学生对乡土知识形成整体认识,培养他们认识生活环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爱乡、爱土、爱国的情意。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梓山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