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中的“容器理论”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an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个人对教育的体验和认识为基础,讨论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分析学校与家庭对学生教育的目标,以及分析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在分析过程中也试分析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各自的责任和分工。
  关键词:容器理论;自控力;积木理论
  论证之前,请先思考一个问题“不允许用任何容器如何能接一杯水?”答案就是没有容器就不能接水。同时,容器的质量和容量也直接决定了接水量以及保留水的时间。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写到,海伦的老师安妮·沙利文在见到海伦之前准备了众多的聋盲儿童的教学方法,但是到达凯勒上尉家以后,沙利文发现不改变海伦的乖张任性的性格,一切的教学都白费。如果说在学校的教师给学生输入的知识、技能等等是水的话,那么学生本身的性格、品德、耐心等等都是容器。老师给的“水”质量再好、数量再多,如果没有容器,也无法留住一丝一毫的“水”。
  一、“容器”的内容
  德国严格限制学前教育,中国新闻周刊网刊登的《学前教育:德国为何立法禁止?》一文中有若下描述: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与严格限制学前教育不相称的却是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占获奖者将近一半的人数。可见知识的灌入与我们所期望的能力并不对等。许多家长将学生教育的责任一股脑的推给了学校和教师,但是在学校教育前提下,教师对这个“容器”的塑造作用较为微小。“容器”塑造过程是呈金字塔形状,开始会很费力,而往后随着“水”的逐渐增多,“容器”本身也在完善自己的容量和质量。
  “学习”如果是个学科,怎样才能让这个学科成绩优异呢?个人认为四项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记忆能力,拥有良好的记忆力,考试中的史地生,语政英都不会太过头疼;逻辑思维能力,在记忆的基础上,可以整合知识存储,那么数理化,以及文科中的分析问题想必不会为难。此外,还有两种能力往往被大家当做态度看待。而这两种能力也是获得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自控力和细心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就是学习这个能力的基础,也是“容器”的主要内容。可见这个“容器”绝对不是知识本身。当然“容器”本身还有众多其他能力,如时间管理能力、道德、行为习惯等等均在“容器”内容本身,本文暂不做讨论。
  2014年9月4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刘利民,部长助理林蕙青介绍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情况。新高考制度不再分文理等制度,在笔者看来都是弱化了“灌水”环节,而转向塑造“容器”的考核。
  二、“容器”核心内容
  许多学生看起来十分用功,就是成绩不理想。于是将这种问题归结为学习方法或学生智商等因素。其实不然,如果智商是碗,知识是水。正常智商中最小的“碗”也足够盛下高考之前知识的“水”。但是为什么很多看起来很用功的孩子,却连及格的水平都难以达到呢?更多的差距在于学习核心的能力——自控力。
  个人认为自控力分为两类,行为自控力和精神自控力。二者是递进关系,只有拥有行为自控力,才有可能上升到精神自控力的阶段。例如有个经常抽烟的人控制自己不抽烟。这就是行为自控力,控制自己外在行为;精神自控力就是不仅仅行为上不抽烟,连思想、精神都能控制。不“想”烟。
  学习和锻炼肌肉没有区别,不同的是,锻炼肌肉可以单凭行为自控力达到目标。而学习必须依靠行为自控力和精神自控力两者同时进行。而那些有行为自控力,表现的很努力学习的学生之所以一直成绩不理想,我相信90%因为精神自控力不够,用俗话说就是,脑子飞了。
  老师和家长不要轻易用批评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自控缺失问题,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自查一下自己的自控力如何。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看不进书的时候。这个“看不进去”其实就是精神自控力缺失。“学习”这种能力需要高度的行为自控和精神自控,这也是众多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不成比例的原因所在。
  三、“容器”核心内容自控力的误区
  很多家长、老师都把自控力当做一种态度。态度是端正一下即可的,而能力则是需要慢慢培养。一年级的孩子,跳跃能力就是1米左右,家长会不会要求他跳跃2米呢?自控力是相同的道理。它和我们的肌肉力量、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一样,是一种锻炼即可增强,不锻炼很难轻易获得的一种能力。虽然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增加,但是,那种增长就有限的多了。获得这种这自控的方式很多,诚然学习本身就是其中之一。心理学有种观点,人的动力有内驱力和外驱力。其实自控力也自控和外控之分。心理学中指出外驱力只有不影响内驱力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这就是为什么不主张家长用钱奖励学习,因为这就是外驱力会抵消内驱力的方式,没有奖励为外力,孩子就没有内力学习。自控力也一样,《新闻1+1》报道的2012年3月9日湖南湘潭湘机中学学生撕书事件与高考后许多学生撕书发泄的现象其实已经很说明问题。高中之前都是外驱力、外控力,高考之后进入大学阶段的外控力逐渐减少,甚至再无外驱,外控力,所以多少大学生都处于失控状态。而对学生一生来说,这种失控很可能贯穿人生始终。
  四、“容器”输出——“积木”理论
  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也就是我们所形成的“容器”必须是有进口,有出口。学习为输入过程,而应用就是输出过程。人和电脑最大的区别就是,电脑输入了什么,只能输出什么。不会将输入的资料整理,形成新的东西。其实,人也就是一个能整合资料的存储运算生物而已。感觉、记忆等为输入,情感,人际、生活等为输出。将输入东西整合,然后在环境应用中输出。
  何为“积木理论”? 积木搭建出的大厦质量和哪些因素相关呢?
  首先是单个积木的质量和数量。要想盖高楼大厦,积木的数量和质量是一定的。这是第一位的,没有基础的积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拥有相同数量质量的积木,为什么有的只是散沙,有的却能盖成高楼大厦呢。那就是积木与积木之间的链接了。世界在笔者眼里全部都是积木而已。搭建出“高楼大厦”是我们的目标。以数学为例,每一个公式等都是积木中的一块,公式都记不住,就说明积木的数量不够。公式记住了,但是实际的解题当中还是不知道如何入手。公式之间的连接没找到。所以已有公式盖不起来解题的高楼。万事万物依次类推。
  连接的关键依赖于单个“积木”全方位认知。一般积木大部分是有六面体,但是实际生活学习中,每一块“积木”就那么简单了。比如跆拳道前踢。同样都是前踢,首先就可以分为左右腿两大类。然后,每条腿按进攻目标不同可分为下段、中段、上段进攻。按进攻方式还可以再分为后腿起腿和前腿进步起腿。这样一个前踢就可以分化为至少12个面(这还不算腿伸直或弯曲,踢的角度或大或小等等,将演变出无数的积木)。所以对积木的全方位了解是讲求积木有效连接的重要条件。
  这个“容器”的塑造过程才是教学的最主要任务。这个塑造包括容器的输入,输出等过程。至于往往容器中“灌水”应该是其次的任务。如果舍本逐步,我们看到就是拥有着诸多的“水”的状元,在没有外力约束下,原有的“水”崩溃殆尽。而“容器”却未形成,这会成为教育的悲哀。(作者单位:保定市教学仪器站)
  参考文献:
  [1] 海伦·凯勒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华文出版社
  [2] 杨佩昌著,《学前教育:德国为何立法禁止?》.中国新闻周刊网
  [3] 《为何德国人拿走一半诺贝尔奖》.《北京晚报》
  [4] 《国务院印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国政府网
  [5] 《湘潭多家学校假日补课 学生集体烧书丢书撕书》.凤凰网
其他文献
期刊
高中英语主要被划分为“听力、阅读、完型填空、作文”这几大部分,阅读理解就是其中一个大的版块,同时,阅读理解能力也是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的一项基本能力.综上所述,高
本文试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结合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谈谈如何在PPT课件中安排教学内容。 This article tries to train the application of talented people, combined
俗话说“酒逢知已千杯少”,但如果你由于某种原因正在服药,那么就要注意药物与酒的相互作用了.否则,轻则出现醉酒或者使药物的作用降低,重则损伤心、肝、肾等人体重要器官,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计算机对大学生有这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了解计算
语文课堂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
期刊
英语的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听是人们认知和交流等活动中最基本形式之一,据美国保罗.兰金(Paul Rankin)教授统计,“听”占人们日常语言活
期刊
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体质,培养能力。现在社会发展需要高校体育教育与之相适应,为社会培养多方面体育能力的大学生。 The task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s to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