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运行和管理长效机制初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641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作为教育部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对调动本科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重要作用。结合沈阳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机械工程系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对实施过程中管理方式、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建立起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运行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创新实验;长效机制;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郭维城(1980-),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沈阳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张陈(1964-),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副教授。(辽宁 沈阳 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辽宁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8279)、2010年沈阳工程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Q10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6-0030-02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下称“计划”)是教育部为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计划的实施意义重大,它的主要目的是推动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实施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沈阳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研究行业对于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创建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机械工程系主要面向装备制造、电力、汽车和铁路等行业,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机械工程系所有的专业均与实际生产密切联系,专业课程实践性强,就业单位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机械专业开展“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划”开展情况
  沈阳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从2009年9月起,结合本系的实际情况开始实施“计划”。由于“计划”是新生事物,在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需要探索和完善。下面介绍我系实施“计划”的一些基本情况。最初由系主任牵头,选派两名青年教师,建立创新研究室,负责“计划”的开展,其中包括学生选拔、项目选题、进度安排。参与该计划的申请者全部是全日制本科4年级学生,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学实验或发明创造具有浓厚兴趣。
  申请者必须是一个团队,整个团队的人数不超过4人。参与“计划”的学生项目选题要合适,要自主设计、自主完成。每个项目都配备导师指导,但学生是完成项目的主体,导师只是起辅导作用。学生项目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学生要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能够在在校期间内完成。
  随着“计划”的不断实施,影响面得扩大,以及2011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政策文件的正式出台,从近3年的申请情况来看,申请对象有向低年级发展的趋势。2010年主要以3年级为主,部分为4年级学生,而在2010年的申请者中,2年级与3年级的人数基本持平,同时有一些1年级的学生和专科生也开始参与,这说明了学生正在逐步意识到这一“计划”的重要性。
  目前我系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经费分配原则是:校级项目每项2000~3000元,系级项目每项500~1000元。校级项目经费由“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专项经费提供,系级项目经费由系自筹和指导教师科研经费提供。
  目前,全系共有9项获资助,获资助项目进展情况如表1所示。
  取得成果与获奖情况如图1所示。
  二、存在问题
  由于我系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开展时间短,对项目的组织管理、申报、评审、运行、验收和奖励政策等环节还未进行规范化的说明。目前我系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模式见图2,管理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项目实施对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影响面小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专题报告或者座谈会的形式,邀请未参与其中的低年级学生,分享创新思维、创新技法,扩大影响面,营造出创新学习的浓厚氛围。
  2.参与项目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
  约百分之九十的项目集中于机械系创新研究室,学生选拔、项目指导、日常管理等事务繁重,影响项目顺利实施,应加大宣传力度,督促、激励其他教师参与其中,实现项目的全面发展,达到师生共赢。
  3.信息不畅通,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有想法的学生找不到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安排的任务,部分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如何使学生找到伯乐,教师找到千里马,形成学生和教师良性互动的模式值得探究。
  4.无激励机制
  适当采取免修学分、树立榜样等精神奖励方式,鼓舞和带动学生,增强自身荣誉感。
  三、解决措施
  借鉴国内院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开展与管理的先进办法,促使我系计划的顺利有序开展。
  1.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
  制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结合组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对项目运行管理、进度检查、结题验收、项目变更、经费管理、安全措施与安全教育等逐一说明。这两项规章的建立为项目正常运行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大学生创新实验作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在准确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奖励是保证计划长期实施的关键。设立针对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指导教师专门奖项,对成就突出者给予表彰与奖励。
  2.广西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管理模式
  由系管理,接受院科技处、院教务处、院团委等三家职能部门及相关专业与系共同组成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的大学生学习创新知识、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广西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动作流程图见图3、运行流程图见图4。
  四、结语
  项目实施初期,在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方式上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项目健康顺利地进行。这其中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的做法最为方便、快捷,并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了实验室建设,也使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得以提高,这种师生共赢的局面将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红瑜,韩松.我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运作机制初探[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3,(9).
  [2]郑志远,蒋芸,等.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及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3]文永奎,卢文良,杨丽辉.基于研究型教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6).
  [4]陈曦,冯希平.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践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
  (责任编辑:麻剑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悬式绝缘子是输变电线路中重要的绝缘部件,泥锻机和热压机是对绝缘子进行泥锻和热压成型的机械工艺设备。为提高原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采用三菱PLC代替原有的单板机对泥锻机和热压机的电气控制部分进行了重新设计,实现了泥锻机和热压机的单机自动化生产。本文主要介绍整个系统自动回原位控制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过程,主要包括机械部分和生产的工艺流程介绍、PLC输入输出点的分配、程序初始化设计和自动回原位的
期刊
摘要:课内外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专业应用能力。以“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为例,首先指出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相融合应以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为基础,然后结合授课实践介绍了与课内教学相融合的三种课外教学方法,最后阐述了融合课内教学的课外教学可以实现的三个作用。  关键词:课内教学;课外教学;融合;“国际服务贸易”课程  作者简介:梁瑞(1980-),女
期刊
摘要:创造力是职业成功以及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与生产产品的机械过程不同,创造力不可能通过几次竞赛和几门课程速成,培养创造力需要利用多种资源和信息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浸透。校园公共空间可以有效地提供简单易行的信息流动和交往空间,从而成为创造力展现和孵化的空间。  关键词:创造性智力;公共空间;孵化  作者简介:侯悦民(1962-),女,河北邯郸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学院,高级工程师;严乐(1967
期刊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成人教育,尤其是高校的成人教育需要加速发展,如何促进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积极探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成人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策略,期望促进高校成人教育和谐、有序发展。  关键词:高校;成人教育;机遇;挑战;策略  作者简介:李奎刚(1978-),男,河北元氏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社科部,讲师;王晨艳(1
期刊
摘要:学术自由是一个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大学理念。学术自由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生命。一所大学要永葆生机与活力,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术自由。西南联大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堪称为一颗璀璨明珠,其学术自由是西南联大成功的最根本因素。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大学学术自由的现状,提出实现大学学术自由的一些基本构想,无疑对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有一定的裨益。  关键词:学术自由;西南联大;办学理念   作者简介:单兰兰
期刊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必须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教育大众化  作者简介:周赣琛(1964-),女,湖北蕲春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王梓林(1962-),男,湖北浠水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湖北黄冈438002)  中图分类号:G640文
期刊
摘要: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规模如此庞大,是不可能都进行学术化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法学教育应找准定位,形成特色,探索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培养出的法律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矛盾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本科法学教育;定位;应用型;  作者简介:杨芳霞(1978-),女,陕西韩城人,九江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石浩旭(1976-),男,湖北天门人,九江学院政法学院,讲师。(江西  九江33
期刊
摘要:对高校办学情况进行评估是政府部门加强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分析俄罗斯认可、评定和国家鉴定三级评估制度的特点,提出了完善我国现有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制度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估;俄罗斯;完善  作者简介:肖芬(1975-),女,湖南洞口人,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朱玉琴(1972-),女,江苏丹阳人,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湖南长沙41
期刊
摘要:资讯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全球藩蓠,各国都不能逃脱全球化的冲击与影响,人力资本的流动导致职业发展充分暴露在全球视野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量职业岗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全球化影响着我国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如何改善和提高大量已经在职成人的就业能力、意识和态度,职业继续教育肩负着重要责任。本文借用社会学家帕森思的社会结构理念,提出了职业继续教育的目标、主体、管理、行为和内容五个要素,并分析
期刊
摘要:价值多元的世界,与过去价值一元的世界截然不同,“多元”充斥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培育个体有能力的思考与做成熟的判断,建立一个成熟的社会,高校不能置身事外。许久以来,高校一直将价值教育等同于思想教育,特殊年代更是等同于政治教育,忽略了个体对价值进行自我反思和判别的自然属性。现代社会的发展处于一种加速度的状态,不同价值行为和观念也是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涌现,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迅速适应和融入价值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