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尤为重视。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对于开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构建。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一种内在素质,是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现在团队成员的理想、价值观、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组织纪律、作风及工作实践的各个方面。其外在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个体的统一性和不可或缺性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有以团队利益和目标为重、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自觉追求,能自愿主动地与团队成员积极协作,为实现团队理想、目标而共同奋斗。对人才的团队精神、与他人协调能力的培养,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
(一)集体观念淡薄
一是看问题只从自我出发,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对集体的共同目标缺少深刻认识;二是在处理事情时,忽视他人、集体的利益,不愿为集体的事情操心出力,对集体荣誉漠不關心,致使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
(二)同学之间不能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包容
一是过分强调竞争,把金钱物质利益看得过重,不注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二是人际交往中功利性较强,忽视合作,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三是人情关系过于淡漠,有时甚至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三)参加集体活动(包括课内外活动)表现不积极
一是参加学校(含班集体)组织的集体活动不积极,想方设法“溜号”;二是课堂小组讨论不踊跃;三是在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中不活跃等。
(四)重个人发展轻社会合作倾向蔓延
大多学生比较注意自主性,张扬个性,喜欢我行我素,习惯于自己奋斗,缺乏与社会、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缺乏应有的负责态度。
二、信息化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实践探索
现代社会的潮头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因而相互协作的要求也就具有更高的层次。高校作为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基地,担当着为社会输血的重任,根据当前的现状,加大团队精神培养的力度刻不容缓。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
(一)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配套建设,信息化使得传统班级模式发生了变化,但是高校的管理模式很多还局限于“学工办→辅导员→行政班级”或者“团委→团总支→团支部”。这种管理模式与当前的时代背景已经不适应了,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垂直管理模式,根据学生需要、团队需要配置指导教师,而不仅仅是只有优秀的学生干部才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团队训练,应该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团队培训,为学生搭建一些团体合作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建设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体验到团结协作的重要,那么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就会有所提高。
(二)培养干部的领导能力
团队的领导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一名优秀的领导人物应该具有博大的胸襟、知人善用、识人容人、勇于决断聪明睿智等特质,以利于形成精神上、政策上、组织上的凝聚力,赢得团队干部及成员的尊敬和忠诚。学生干部是校园团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干部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了一个团队的精神风貌和向心力。在工作实践中要加强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培养,通过提高学生干部的领导力来带动团队建设。
(三)加大社团的指导工作
高校里的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志趣的同学资源组织的相对独立的开展活动的群众团体,是学生实现“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在规范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对社团建设的师资投入,每个社团安排专门的辅导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促使师生之间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进行沟通,有利于教师发现人才,引领个性;最重要的是,学生社团作为一个小社会,学生在学生社团内部志趣感情相同,可以在这里找到归属感,进一步锻炼了社团成员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加深了社团成员对团队协作的认识,使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为其塑造更好的社会形象奠定了基础。
(四)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当前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普遍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少,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弱,只学到书本知识不会理论联系实际,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视大学期间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团队精神既强调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又强调与人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得以锻炼,并最终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自律和他律能力、动手能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受意志品质、团结合作、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五)策划团队的互助训练
当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教师也可针对大学生团队精神欠缺的现状,特别进行团队精神培训。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训是指在学校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老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将大学生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通过策划好的系列游戏活动,以精心设计的情景向团队施加各种压力源,使每个人都能充分体验到紧张与激动、受挫与成功,团队将通过有效沟通、互相鼓舞、共同智慧,创造平时不能实现或不敢想象的目标,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团队以及个人与团队关系的认知程度,达到提高团队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的目的。
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迎合着信息化发展浪潮。高校要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大学生,团队协作和大局意识是一项基本素质,它将直接决定、关乎着未来社会的稳定和谐,高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起这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白秦湘.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研究[D].吉首大学,2012.
[2]黄志远.浅谈高职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发展[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1).
基金项目成果: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研究——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6JB018。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一种内在素质,是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现在团队成员的理想、价值观、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组织纪律、作风及工作实践的各个方面。其外在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个体的统一性和不可或缺性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有以团队利益和目标为重、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自觉追求,能自愿主动地与团队成员积极协作,为实现团队理想、目标而共同奋斗。对人才的团队精神、与他人协调能力的培养,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
(一)集体观念淡薄
一是看问题只从自我出发,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对集体的共同目标缺少深刻认识;二是在处理事情时,忽视他人、集体的利益,不愿为集体的事情操心出力,对集体荣誉漠不關心,致使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
(二)同学之间不能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包容
一是过分强调竞争,把金钱物质利益看得过重,不注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二是人际交往中功利性较强,忽视合作,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三是人情关系过于淡漠,有时甚至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三)参加集体活动(包括课内外活动)表现不积极
一是参加学校(含班集体)组织的集体活动不积极,想方设法“溜号”;二是课堂小组讨论不踊跃;三是在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中不活跃等。
(四)重个人发展轻社会合作倾向蔓延
大多学生比较注意自主性,张扬个性,喜欢我行我素,习惯于自己奋斗,缺乏与社会、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缺乏应有的负责态度。
二、信息化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实践探索
现代社会的潮头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因而相互协作的要求也就具有更高的层次。高校作为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基地,担当着为社会输血的重任,根据当前的现状,加大团队精神培养的力度刻不容缓。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
(一)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配套建设,信息化使得传统班级模式发生了变化,但是高校的管理模式很多还局限于“学工办→辅导员→行政班级”或者“团委→团总支→团支部”。这种管理模式与当前的时代背景已经不适应了,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垂直管理模式,根据学生需要、团队需要配置指导教师,而不仅仅是只有优秀的学生干部才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团队训练,应该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团队培训,为学生搭建一些团体合作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建设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体验到团结协作的重要,那么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就会有所提高。
(二)培养干部的领导能力
团队的领导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一名优秀的领导人物应该具有博大的胸襟、知人善用、识人容人、勇于决断聪明睿智等特质,以利于形成精神上、政策上、组织上的凝聚力,赢得团队干部及成员的尊敬和忠诚。学生干部是校园团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干部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了一个团队的精神风貌和向心力。在工作实践中要加强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培养,通过提高学生干部的领导力来带动团队建设。
(三)加大社团的指导工作
高校里的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志趣的同学资源组织的相对独立的开展活动的群众团体,是学生实现“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在规范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对社团建设的师资投入,每个社团安排专门的辅导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促使师生之间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进行沟通,有利于教师发现人才,引领个性;最重要的是,学生社团作为一个小社会,学生在学生社团内部志趣感情相同,可以在这里找到归属感,进一步锻炼了社团成员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加深了社团成员对团队协作的认识,使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为其塑造更好的社会形象奠定了基础。
(四)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当前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普遍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少,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弱,只学到书本知识不会理论联系实际,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视大学期间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团队精神既强调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又强调与人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得以锻炼,并最终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自律和他律能力、动手能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受意志品质、团结合作、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五)策划团队的互助训练
当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教师也可针对大学生团队精神欠缺的现状,特别进行团队精神培训。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训是指在学校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老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将大学生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通过策划好的系列游戏活动,以精心设计的情景向团队施加各种压力源,使每个人都能充分体验到紧张与激动、受挫与成功,团队将通过有效沟通、互相鼓舞、共同智慧,创造平时不能实现或不敢想象的目标,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团队以及个人与团队关系的认知程度,达到提高团队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的目的。
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迎合着信息化发展浪潮。高校要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大学生,团队协作和大局意识是一项基本素质,它将直接决定、关乎着未来社会的稳定和谐,高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起这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白秦湘.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研究[D].吉首大学,2012.
[2]黄志远.浅谈高职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发展[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1).
基金项目成果: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研究——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6JB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