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习困难或称数学学习障碍,指的是由于数学能力的缺损而导致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落后,主要表现为计算错误、运算法则混乱、阅读和书写困难、问题解决能力较差以及空间组织困难等等,数学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数学学习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本文提出了有效解决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的几点见议。
关键词:学习障碍;知识衔接;层次教学
一、造成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的因素
1.初中学生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一个人的数学观极大地影响着他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数学作为初中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他们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理化等自然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而数学观点、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乃至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认识十分肤浅,数学观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2.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有一定局限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有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他们有效地学习,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与管理中,还普遍存在重教师讲轻学生学、重进度轻落实、重优等生轻困难生、重好智力开发轻情感投入等局限性,加之数字化事物本身就比较抽象含糊、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这些都是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造成学习困难的因素。
3.教材梯度变化比较大,新旧知识问缺乏必要的衔接
初中与小学在教材内容、教师教法、思维要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首先,九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是“浅、少、易”,而初中数学从一开始就显露出“起点高、难度大、容量足”的特点,比较严谨、规范,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其次,小学数学教学进度一般较慢,而初中数学教学的进度较快,即使是重难点内容也不可“细嚼慢咽”,反复讲练,再者,小学数学较为形象直观,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而初中数学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教材梯度的变化较大,再加上新旧知识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致使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一入学后就感到无法适应,成绩开始滑坡,学习进入“困难期”。
二、如何有效解决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的问题
1.创设互助的群体环境,营造困难生奋进的氛围
一个和谐、互助的学习群体环境对于其每个成员(特别是困难生)的学习有着良好的作用,在班级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人人尊重困难生、人人愿意帮助困难生学习的良好风气,如,成立四人学习小组、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挑选那些学习成绩优良且乐于助人的学生充当困难生的“小老师”、在学习园地中开辟“奋斗者足迹”专栏,用于展示那些进步较快的学生的作业和试卷等等,这些都能加强对困难生的指导。
2.老师应根据困难学生问题,进行分层次教学
为减少困难生的产生,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控制教学节奏、要求和难度,重视思维等能力的培养,那种“快马加鞭赶进度,腾出时间总复习”或“瞄准中考要求,力求一步到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由于困难生在知识结构、智力、心理素质与优秀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用划一的、较高的要求来对待所有学生,必将挫伤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摇其本来就很脆弱的信心,因此,实施分层次教学,对困难生适当放低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如,作业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类,两个平行班的学生按数学基础好坏分成A、B两个班,在A、B班中按不同的教学要求上课,有效地实施分层次教学,事实表明,这些做法可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3,加强困难生的心理辅导
在困难生的教育中,心理辅导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教育对策,它不仅可以帮助困难生摆脱学习困难,取得学业成功,而且也可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今后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因为困难生比一般学生存在更多的学习困扰与人格问题,期待通过心理辅导加以解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要培养他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帮助困难学生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全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总之,只要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都时困难学生投入点关爱,学生自己也多配合,相信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的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 徐速,西方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5(28).
[2]胥兴春,数学学习困难及其心理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3(3).
[3] 刘建明,数学学习困难生转化刍议,当代教育论坛,2005(3).
关键词:学习障碍;知识衔接;层次教学
一、造成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的因素
1.初中学生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一个人的数学观极大地影响着他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数学作为初中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他们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理化等自然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而数学观点、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乃至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认识十分肤浅,数学观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2.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有一定局限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有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他们有效地学习,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与管理中,还普遍存在重教师讲轻学生学、重进度轻落实、重优等生轻困难生、重好智力开发轻情感投入等局限性,加之数字化事物本身就比较抽象含糊、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这些都是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造成学习困难的因素。
3.教材梯度变化比较大,新旧知识问缺乏必要的衔接
初中与小学在教材内容、教师教法、思维要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首先,九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是“浅、少、易”,而初中数学从一开始就显露出“起点高、难度大、容量足”的特点,比较严谨、规范,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其次,小学数学教学进度一般较慢,而初中数学教学的进度较快,即使是重难点内容也不可“细嚼慢咽”,反复讲练,再者,小学数学较为形象直观,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而初中数学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教材梯度的变化较大,再加上新旧知识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致使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一入学后就感到无法适应,成绩开始滑坡,学习进入“困难期”。
二、如何有效解决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的问题
1.创设互助的群体环境,营造困难生奋进的氛围
一个和谐、互助的学习群体环境对于其每个成员(特别是困难生)的学习有着良好的作用,在班级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人人尊重困难生、人人愿意帮助困难生学习的良好风气,如,成立四人学习小组、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挑选那些学习成绩优良且乐于助人的学生充当困难生的“小老师”、在学习园地中开辟“奋斗者足迹”专栏,用于展示那些进步较快的学生的作业和试卷等等,这些都能加强对困难生的指导。
2.老师应根据困难学生问题,进行分层次教学
为减少困难生的产生,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控制教学节奏、要求和难度,重视思维等能力的培养,那种“快马加鞭赶进度,腾出时间总复习”或“瞄准中考要求,力求一步到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由于困难生在知识结构、智力、心理素质与优秀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用划一的、较高的要求来对待所有学生,必将挫伤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摇其本来就很脆弱的信心,因此,实施分层次教学,对困难生适当放低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如,作业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类,两个平行班的学生按数学基础好坏分成A、B两个班,在A、B班中按不同的教学要求上课,有效地实施分层次教学,事实表明,这些做法可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3,加强困难生的心理辅导
在困难生的教育中,心理辅导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教育对策,它不仅可以帮助困难生摆脱学习困难,取得学业成功,而且也可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今后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因为困难生比一般学生存在更多的学习困扰与人格问题,期待通过心理辅导加以解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要培养他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帮助困难学生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全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总之,只要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都时困难学生投入点关爱,学生自己也多配合,相信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的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 徐速,西方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5(28).
[2]胥兴春,数学学习困难及其心理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3(3).
[3] 刘建明,数学学习困难生转化刍议,当代教育论坛,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