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窗》的教学设计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huyi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窗》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小小说,笔者在教学中以“窗”为核心设计教学,以剖析人物为中心环节,通过评价人物和情境再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结合生活实际,谈古论今,引导学生树立崇德向善的美德,形成正确的價值观。
  关键词:《窗》 人物内心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窗》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小小说,本节课以“窗”为核心设计教学,以剖析人物为中心环节,通过评价人物和情境再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通过品读和拓展小说结尾,体会小说的精妙构思,领会作者的深刻用意,领悟作品的丰富哲理。结合生活实际,谈古论今,引导学生树立崇德向善的美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1.梳理情节,体会精巧的构思。2.解读人物,感受人性的美丑。3.探究结局,理解小说的哲理。4.结合生活,建立向善的美德。
  教学重点:1.通过对比的手法,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2.认识人性的美与丑,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3.拓展故事的结尾,理解小说的精妙构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推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笔下的《窗》,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二.预习检测
  1.生字书写:俯瞰(kàn) 咳嗽(sòu)一泓(hóng)胳膊肘(zhǒu)挪动(nuó)斑斓(lán)争奇斗妍(yán)漱洗(shù)嫉妒(jídù)栩栩如生(xǔ)
  2.成语积累:(1)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论很有兴趣。(2)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3)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4)纹丝不动:形容动作没有丝毫改变。
  三.介绍体裁---小小说
  篇幅短小 故事简单 勾勒人物风貌 揭示哲理
  四.以“窗”为核心展开教学,分以下六步进行:
  (一)推开情节之窗(初读,理情节)
  1.听配乐朗读,感知内容。(围绕小说的三个要素,完成填空)明确:(1).故事发生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2)文中的主要人物是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3)一开始,两人关系友好,他们经常谈天,靠窗的病人还经常为同伴描述窗外的风景。后来,不靠窗的病人因为嫉妒,所以他在同伴生命垂危的时候见死不救。当他如愿以偿占有那张床,抬头看见窗外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2.围绕两个病人之间的关系,分析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
  开端:关系融洽
  发展: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见死不救
  结局: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此处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感受人性之窗(细读,析人物)
  通过评价人物和再现情境这两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地剖析人物,从而感受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
  1.小说中的两个人物——靠窗的和不靠窗的病人,你最想评价的是哪一位,说出理由。
  采用:我选的人物是 ,他是一个 (填一词语或短语)的人。因为 的句式回答。
  学生回答,形成以下认识:
  靠窗的病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看到的其实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可他的眼前却呈现那么美的景色……
  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们两个病都很重,每天都很痛苦、很寂寞。但是他能够描绘出如此美妙的场景……
  他是一个善良、关心他人的人。虽然他自己的病也很重,但是他坚持每天为不靠窗的病原体人讲其实并不存在的美景,帮助他减轻痛苦……
  不靠窗的病人:他是一个自私的人。靠窗的病人像他一样病重,但是靠窗的病人却想办法鼓励他,带给他欢乐。而他却只考虑自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管别人的死活……
  他是一个冷酷的人,竟然不顾昔日好友对自己种种善意,在病友垂死挣扎只是,见死不救,人性泯灭。
  他是一个在欲望的驱使下逐渐堕落的人。他想占那个订位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也为这种想法感到惭愧,也克制过自己。但后来他认为那张床就应该是他的,所以就见死不救。
  小结:两个病人,怀有两颗不同的灵魂,一个纯洁美好,道德高尚;一个灵魂龌龊,行为卑劣无耻,无情无义。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有力地展现不同的人性。
  (此部分放手大胆让学生去说去评价,言之有理都应肯定)。
  形成板书:
  2.再现小说中的四个情境,通过品读词句,深入剖析人物。
  多媒体出示:情境一:窗外美景
  齐读中体会红色字体的词语有何特点。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生活的美好、丰富)靠窗病人仅仅是用眼在看、在观察吗?(不是,更用心)
  多媒体出示:情境二:心理独白
  指名读。读后思考疑问词三个 “为什么”和“凭什么”语气有变化吗?(越来越强烈)从语气变化中,你读出了什么?(私心越来越膨胀)再读感受。
  多媒体出示:情境三:丑陋行径
  指名读。读后回答红色字体是什么描写?(细节)这些细节刻画突出了什么?(见死不救 冷酷残忍)
  多媒体出示:临终之时
  齐读中注意三个省略号的停顿。三个省略号又是留白,暗示了什么?(靠窗病人挣扎之久 痛苦之深)同时对表现不靠窗病人呢?(冷漠自私 令人发指
  侧面烘托)。
  此部分四个情境的教学设计,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和多层次的追问,师生交互合作,从而实现了对人物由浅入深地剖析和人性的把握。
  (三)体会构思之窗(研读,品结尾)
  1.当远窗病人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之后,他……(发挥想象,采用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续写小说结尾)   当堂续写,大致两种情形:①良心受到谴责,内心自责,忏悔,活得痛苦。②责怪病友,不能理解善意,无药可救,灵魂与肉体一起病入膏肓。
  2.加上续写的精彩结尾不是更好吗?为何到这里戛然而止呢?
  明确:这一结尾出人意料、发人深思、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也使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3.齐读结尾,强调重读“光秃秃”一词,追问能否删去,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与上文靠窗病人看到的窗外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带给人视觉的冲击和强烈的震撼。
  4.这样的结尾我们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多媒体出示:欧·亨利式的结尾——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或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果,虽言尽而意无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部分通过先续写结尾,再研读并追问比较,水到渠成地引出欧·亨利式的结尾,并体会其构思精妙之处)。
  (四)感悟哲理之窗(思读,悟哲理)
  同样的窗口,为什么两位病友看到的世界迥然不同?作者的用意何在?
  明确:心有多美,眼中的世界就有多美;卑劣丑陋的靈魂,永远找不到至真至美的境界。
  小结:窗既是病房之窗,也是二人的心灵之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发挥着极其深刻的惩恶扬善的道德力量,这是作者泰格特以窗为题的用意,也是这篇小小说的哲理体现。
  (此部分让学生畅所欲言,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言之有理,都应肯定)。
  形成板书:心灵之窗 惩恶扬善
  (五)呵护心灵之窗(诵读,树美德)
  “人之初,性本善”,不靠窗病人有过善的一面吗?(有过)后来他的善意为何泯灭呢?(自私嫉妒吞噬原有的本真和善意)
  总结:每个人都曾心存善念,只是由于名利、欲望的驱使,一点点吞噬了我们内心的那份本真与善意,小说《窗》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人性之窗,也打开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窗,告诉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一分自私狭隘,多一分关爱理解,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让我们共同呵护好自己的心灵之窗。
  多媒体出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古人尤其重视道德品格的修养,齐声诵读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
  形成板书:崇德向善 修炼自我 完善自我
  (六)重塑灵魂之窗(拓展,展想象)
  假如,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不靠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续写一段情节(100字左右)。要注意做到: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来重塑他的心灵之窗。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其他文献
叶辛的新作《五姐妹》日前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五姐妹》的故事里并不是描写一家五姊妹这样通常的关系,而是讲述了五个同时代女性的命运,随着新中国时代的发展,笔锋从她们青春年少时开始游走,刻画了她们丰富的一生。在五人人生的波澜坎坷之后,涌动着更为宏大的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惊天动地的巨变。叶辛说想写这么一本书已经30多年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听说四川会理六姐妹、贵州黔南四姐妹的生活原型时,他
时光流转,又一个夏天如约而至,校园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穿着学位服合影留念的身影,或嬉笑,或严肃,毕业的喜悦和离别的感伤都交织定格在这一瞬间。有时在办公楼前会“偶遇”照相的同学,落落大方地邀请我一起合影。品味同学们身着学位服的文雅气质,看着年轻脸庞绽放出的奕奕神采,对比几年前入学时的羞涩腼腆、怯手怯脚,我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高兴;即使再忙我都会停下脚步欣然应允,能在镜头前站在你们身旁见证你们的成长我非常荣
内容摘要:在日前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运用多元化的教育观,不断进行教学策略改革,从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英语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 英语 教学策略 改革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蕴,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多元文化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它承认人类群体之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不同,提倡不
王跃文近日与绿城读者分享了他的最新作品《无违》。《无违》是王跃文的首部人生随笔集,它将带领读者直抵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围绕“小说创作和个人阅读”的主题,两位嘉宾首先探讨了各自的小说创作,他們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文学的真实”。王跃文认为,文学所谓的真实,未必是我们眼见的真实、发生在生活里的真实,它应该是作家笔下的艺术的真实。他以自己早期作品《国画》为例,“这部小说有50多万字,里面的事情和人
日本文学界重量级奖项芥川奖与直木奖日前揭晓。第160届芥川奖爆出“双黄蛋”,上田岳弘的《猎人号Nimrod》以及町屋良平的《1回合1分34秒》都获得了该项殊荣。《猎人号Nimrod》讲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被社长任命为公司新设立的采掘科科长的“我”,在喝得不省人事之际,产生了奇异的幻觉……有读者认为,这本小说展示了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式的虚无感、拜金主义的无意义、无价值。探讨了在枯燥的环境下,人为
内容摘要:陈汉的纪实文学作品《八月的足迹——毛泽东1958年河南农村视察纪实》再现了1958年毛主席河南视察的重大历史事件,还原了历史真实面貌,展示了伟人的气度风采;运用艺术加工兼顾了纪实作品的文学可读性。  关键词:纪实 还原 艺术加工  1958年8月6日至8日,毛泽东主席来到河南农村视察工作。他先后走访了新乡、许昌和商丘三地,深入田间指导生产,和农民亲切交流。他肯定了河南农业“大跃进”的喜人
一直以来,新诗中对于灵魂的思考总是不绝如缕。无论是实在的拷问,还是想象的修辞,灵魂都可以在诗人那里得到某种程度的审阅。其原因大概是诗人们一直都在寻找一个能够得以诗意栖居的地方,而寻求这个居所却并非肉体的欲望,其根源仍在于使灵魂安息。应该说,在不同的诗人那里,使灵魂出场的风格是不同的,有的张扬而弥漫,有的内敛而隐匿,有的则带着思辨的风格。诗人野松在他的诗歌中大量书写对灵魂的观察,一方面将他对灵魂思考
近日,作家毕飞宇推出了首部音频节目《毕飞宇和你一起读经典》。节目中,毕飞宇将从小说家视角出发,对13部中外经典小说等进行解读。在该节目上线发布会上,毕飞宇对媒体表示,最原始的学习方式或求知方式是“聽”,“印刷术是人类历史很晚的事情,整个人类的历史相当长时间段里面,艺术也好、知识也好,都是口口相传的”。提到阅读经典的体会,毕飞宇举例:“我们在中学或者大学中文系,有个重要环节是提炼作品主题思想,一部经
花城出版社与外文出版社日前举行了熊育群长篇小说《己卯年雨雪》德语版签约仪式、英文版版权交易启动仪式。据介绍,德语版签约译者为德国汉学家郝慕天,德國签约出版社是OSTASIEN出版社。英文版翻译由汉学家、翻译家陶忘机担当。外文出版社将该书列为重要选题,向各国出版发行机构推介《己卯年雨雪》英文版版权。另外,该书俄语版也正在进行中,译者为翻译家H.H.符拉索娃。《己卯年雨雪》是熊育群耗费14年撰写的长篇
内容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写作质量的高低与学生的考试成绩存在直接的关联性,但一直以来,语文作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在中职学校,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从高职语文考试的视角出发,讨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职 语文作文 高职考 教学策略  与普通中学学生的写作能力相比,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一般比较弱,而在考试中,写作又占据着相当大的分数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