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ru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邪不压正》是姜文电影“民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正如前两部《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一样,姜文电影向以“少出品、出精品”引燃话题,造得起声势,掀得起风浪,经得起检验。整体来看,票房不错,口碑也不错。
  然而,舆论并非风吹一边倒,或者说夹杂些事与愿违,有观众对姜文电影的故事逻辑表示看不懂,期待和失望对立,点赞与吐槽并存,市场褒贬不一,口碑两极分化,网络上还有人为此打起口水仗。
  这毫不奇怪,在中国电影界,姜文导演绝对是个特别的存在。中国电影惯以票房论英雄,艺术式微,而姜文颇有传承并发扬电影艺术的担当。这种特别和担当正是“姜文本色”之所在。
  其实,观众看姜文电影,最适宜跟着他浪迹天涯,一起进入光影之中快意恩仇一番,进入才有快感,才能更加通透地看清姜文电影以及姜文电影以外的世界。
  在中国电影界,姜文是个特别的存在
  自从20世纪初电影艺术传入中国,中国电影至今已走过百年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被称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当时,以谢晋为代表的第三代导演如日中天,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崛起,中国电影作品在国际上获奖不断,国际影响力空前剧增。而后的一些年里,电影市场萎靡,经营惨淡,国产电影趋于沉寂。
  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于2010年后强势开启。当年票房即破百亿元。2017年达550亿元(其中51部电影票房过亿元),7年增长了5倍。2018年2月更是单月突破百亿元。未来3至5年,中国电影票房冲破千亿元大关几无悬念,很快有望超过北美市场。
  庞大的需求,巨大的市场,快速的升级,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热情大大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科技进步,同时也激励着每一位电影导演长江后浪推前浪。第五代的陈凯歌、张艺谋壮心不已,第六代的贾樟柯、陆川、宁浩、徐峥何遑多让,第七代甚至第八代也已阔步走上前台,大有一代新人换旧人之势。
  当年,张艺谋以《红高粱》红遍世界,陈凯歌以《霸王别姬》享誉国际。近年来此二人宝刀未老,力犹未竭,然而暮气已滋生,君不见《长城》陷于游戏打怪,《妖猫传》显得不伦不类,已经看不出姓张还是姓陈的了。
  出道于第五代稍后时段的冯小刚,以名演葛优为号召,以市侩幽默为元素,以都市贺岁片为主打,《非诚勿扰》上映后被吹捧得满地繁华,冯氏喜剧的江湖地位得以稳固,冯小刚也因此挣得有头有脸。其后的第六代导演,贾樟柯、陆川偏爱文艺片,宁浩、徐峥热衷于荒诞喜剧,而且成绩斐然,在电影碗里挖走了一大杯羹。
  而姜文呢,置身于第五代与第六代之间,上世纪90年代凭借自传体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博得名导席位,弹指一挥间20余年矣,其导演作品即便有一部算一部,也难免荒芜得屈指可数。
  然而姜文电影自有其特别的价值存在。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民国三部曲”,姜文的电影有现实,有历史,有正经,有荒诞,数量不多,不好归类,赏之者大赞其美,谬之者不屑一顾,但姜文自称“很讲究”,很爱护自己的羽毛,绝不以烂片、俗片示人。否则,大概他也不会秉持四年一部的拍片节奏。
  姜文电影的特别,首先在于他想象奇特,构思宏大。换句话说,姜文的电影才华丰富饱满,有如旭日破晓终将喷薄而出。青春荡漾的“马小军”,豪气干云的“张麻子”,铤而走险的“马走日”,运筹帷幄的“蓝青峰”,其人其事,那山那水,不同时代各色人等,千种思绪万种想象,“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都在年轻的“姜大哥”或中年的“姜大叔”高清晰度的镜头前一一露出真容。
  姜文电影的特别更在于他一如既往地坚持自我。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特质比较容易,而坚持自己的特色却甚为艰难。这不但取决于个人的高度自觉,还需要随时随地与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进行搏斗,有时或许是你死我活的搏斗。姜文电影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定下存在的基调,其后20年的风格和气质几乎没有变过。说实话,姜文现在也不年轻了,可他年轻时打下的烙印须臾不可更改。对他这种人来说,坚守一辈子心中的准则毫不奇怪,不坚持了才觉得奇怪。
  电影是技术也是艺术,是创意也是创作,是作品也是商品,是造梦也是解梦。姜文深谙此道。他特立独行。他匠心独运。他与众不同。电影是他观察时代、阅读现实、发挥想象、描绘理想的幕布。他的作品,被称之为“作者电影”再恰当不过。说白了,在姜文的眼中和手中,電影已经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道具,成为了姜文阅世的武器。在阅世的过程中,姜文反刍自我的独到理解,重新构思、创造、蝶变出一个个出世的银幕形象,可以说,这些人物,个个都带着他天赋的秉性和气质,个个都是凤毛麟角的另类,个个都是特立独行的存在,个个都承载着他拯救世道人心的崇高梦想。也正因为如此,那些高度认同姜文的电影艺术并坚持不离不弃的影迷们,愿意跟着他在他所创造的电影世界里一起痛痛快快地闹腾,酣畅淋漓地折腾,勇往直前地奔腾。而就在此时此刻,姜文电影才算最终完成了与观众的共鸣。
  姜文电影虽然自有拥趸、自成一派,但在一般观众眼里恐怕还算不上所谓的“大片”。大片者,大导演、大明星、大投资、大票房、大众化是也。好莱坞大片总是强者思维,缉毒,惩凶,救难,打击恐怖主义,防范外星人入侵,拯救地球和人类,形象都是美国英雄。而中国大片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古装,玄幻,戏说,娱乐,从来不肯直面现实,而是一贯回避躲闪,这种现象,虽然与中国的文化和国情有关,但其中也隐含着不敢正视现实的弱者思维。
  姜文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基本上是大的,投资和票房也基本上是大的,可是观众就很难说得上足够大。因为总有些人不敢直面现实,不喜欢动脑筋,而更愿意随大流,避谈道德理想,追求感官刺激,但愿个人安逸,浑浑噩噩足矣。   一个有独立性格的导演,可称之为作者电影的导演,就像姜文,身边必然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音乐家、摄影家、美术家、表演家,当然还有精明的投资家和企业家。名导当家自然聚集,大片当家自动聚集,烂片当家所剩无几。善于整合资源的“大当家”,无门派之争,无门户之见,无圈子之虞,唯吸收包容,唯左右逢源,唯不拘一格,既不向资本低头,也不向观众谄媚,而是凭作品说话,能让观众从作品中看出作者的匠心来,方为经典、大片、大家。
  屹立业界多年的事实证明,姜文电影的思想是成熟的,艺术是成功的,市场是欢迎的。虽然不一定部部都是经典,但至少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准,绝大多数国产影片还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姜文电影“民国三部曲”究竟讲述了什么
  民国,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特殊时期。军阀混战,日寇侵略,列强环伺,租界林立,国人民不聊生,革命风起云涌,全社会最大的政治理想就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所谓民族,就是反清、反帝,中华民族与世界民族平等;所谓民权,就是主权在民,国民共治;所谓民生,就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劳动者衣食无忧,而且私人资本不能操控国计民生。
  乱世呼唤时代英雄,登高一呼拯救中华。识时务者为俊杰。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先后不世而出,解救国人于水火。作为出生于新中国建设时期、生长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成熟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姜文,与生俱来的英雄情结也不时搅扰着他心中的英雄梦。虽然没有身历民国,但又何妨心历民国,匹马上阵去闯荡一番?
  姜文电影“民国三部曲”之《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正好对应着“三民主义”。不过,姜文的三部曲是反着来的。开篇之作《让子弹飞》讲的是民生,民以食为天,民生优先。《一步之遥》讲的是民权,《邪不压正》讲的是民族。先民生,后民权,再民族,盖因民生好转了,才谈得上民权,而后方得民族复兴。
  电影是一种表达。“民国三部曲”从南方的鹅城,到上海,到北京,囊括了整个中国。风从南方来。落脚在京城。大约“三民主义”也有舶来的内容,它吸收借鉴了中外各种先进的资政思想。
  要谈“民国三部曲”首先还得回头看,看姜文导演的自传体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找到一以贯之的路径,探寻其电影艺术的独特追求。处女作这东西,要么一鸣惊人,要么一败涂地。姜文当然属于前者。姜文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要做英雄救赎世道人心的英雄梦,在这篇处女作也是定调作之中已初露端倪。而后的“三部曲”不过就是姜文把这个“英雄”代入到了民国去闯江湖。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姜文反其道而行之,借“就像热铁皮上躁动不安的猫”的马小军之口之手,一扫原著的阴郁顽劣之气,把自己早已蓄满的雄性意识,不可抑止的想象和灵感,一股脑儿倾倒出来,变“凶猛”而为“灿烂”,变“清算”而为“怀念”,变“逗号”而为“句号”,向青春萌动的青涩记忆挥手作别,向混沌无序的“文革”时代道声再见。
  《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夜谈十记》。故事发生在1920年的南方鹅城。曾经追随过松坡将军的张牧之革命失意后落草为寇,心系民生的他化名“麻匪”“张麻子”杀富济贫,劫了买来委任状走马上任的大骗子县长马邦德,而鹅城却是“南国一霸”黄四郎的地盘。三个人为了美色、权力、金钱各逞智勇。最后马县长殒命,黄四郎倒台,张麻子旗开得胜,可是英雄落寞得只剩下孤家寡人。马拉火车进了山沟,马拉火车又去了浦东。贫穷落后的山沟有官匪作乱,崭新的浦东又何尝不会遇到棘手的新问题呢?民生维艰,探索可贵。
  《一步之遥》取材于民国阎瑞生案。上海是摩登之都也是个冒险之都,华洋混杂,租界割据,表面上得民主风气之先,骨子里还淤塞着封建残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种种情状足见嚣张跋扈的洋人嘴脸;走马灯似的军阀主政,也给了各路神仙投机的罅隙。马走日主办的花国大选闹剧,装模作样极尽铺张之能事,连普通观众都看得出来他们是在为军阀洗钱而卖命演戏。只要有选举,就有前台后台,就有强权操纵。过程可操纵,结果可操纵,操纵之人也可被操纵。有抬轿的,有拆桥的;有献媚的,有反叛的;有迷糊的,有清醒的;有得势的,有倒霉的。马走日风光无限继之穷途末路,面对万人有口莫辩,是生是死一步之遥。满清遗少闯上海,七零八落各西东。所谓民意,可以捧起你,也可以捧杀你。姜文正是用电影表达了这种思考。
  《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自古侠恶不两立。顾名思义,该故事一如既往延续了姜文电影惩恶扬善的主题,只是时间移到了1937年至暗时刻的北京城。蓝青峰花了20年时间处心积虑布下一盘大棋,要让身负血海深仇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李天然,刺杀欺师灭祖投靠根本一郎的大师兄朱潜龙。热血正义的青年侠客李天然,意外获得巾帼红颜的关巧红义助,最后消灭了侵略者根本一郎和封建余孽朱潜龙,成就了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壮举,报仇雪恨之中隐含着民族大义。有评论说该电影是姜文“写给老北京的一封情书”,我倒觉得他实现了保家卫国的大任。
  综上,《阳光灿烂的日子》青春萌動,《让子弹飞》孔武剽悍,《一步之遥》民意沸腾,《邪不压正》国恨家仇,关于历史与现实的表达,姜文电影怎么就艺术化地做到了呢?细嚼慢咽,择其三端。
  第一,关于选本(选剧本)。一部电影先有导演还是先有剧本,原本是个伪命题。没有导演就没有剧本,没有剧本也没有导演。这是中国电影目前的状况。电影是造梦。梦有光环,也要有内容,只有光环而无内容不成其为一个梦。梦起源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想法,一个灵感,一个故事,一个本子。剧本就是梦,有光环有内容的梦。光环越密集,内容越精细,梦就越清晰,就越能在镜头前细致入微地展现。任何以导演或主演代替剧本的想法都会犯急性病,终究走不远。怕就怕有些导演就爱在片场边拍边改,改剧本,改台词,改角色。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剧本,或者只有几张纸的剧本梗概临时抱佛脚。导演说戏成分太重,只会暴露剧本打磨的不成熟,流程运作的不规范,前期准备的不充分。剧本若文章,台词若语言,剪辑好比结构和段落。一个镜头代表一个细节,任何粗糙、粗放、粗狂的过失,都是专业剧组所不能容忍的。好剧本,无论武戏还是文戏,无论动作戏还是心理戏,都是经过反复打磨,精算、精准、精确的。   好小说和好故事是好剧本的基础IP。好台词是好剧本的眼睛和脸面。好小说好故事一般都有特别的视角,特别的情感,特别的意境,能够激发导演的巨大创造力。姜文就曾手捧王朔的小说,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挑灯夜战,写下了比王朔小说还长篇大论的电影剧本。好小说经过导演或编剧独具慧眼的改编,经过头脑风暴、精研细磨和团队围读,好剧本就会应运而生,好台词就会闪闪发亮,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响当当的好电影,就会让观众一见钟情地记住你。当然,你首先还得给这部电影以及主角起个好名字。譬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中,或者叫张麻子、黄四郎、马邦德;蓝青峰、李天然、朱潜龙之类。马走日、项飞田也是不错的。马走日,别扭啊;项飞田,走不远啊,暗含了某种寓意,寄托着某种情绪。给一部新电影的片名和人名起名字的事情千万不可小觑。
  第二,關于选角(选演员)。一部电影要为每个演员量身定做,几乎不太可能,也难以真正做到,但是主角配角的选择配置必须做到精挑细选。角色为剧本服务,剧本为导演服务。为电影寻找合适的主演是导演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朱时茂、陈佩斯的小品《主角与配角》做过精彩演绎。实力派的演员演什么像什么,偶像派的演员靠脸吃饭,人情派的演员混圈子,导演用谁不用谁是一门大学问。朱时茂演地下党不用化妆,陈佩斯演汉奸怎么看都像。再比如某些特型演员,一般人还真演不好,自己别扭不说,观众也不买账。剧组选演员如果用得上“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保证无虞,如果仅仅选用流量明星恐怕早晚得砸锅,悲催之极。
  姜文电影一般是自编自导自演,不用说他入戏很快,自己表演的形象就是自己塑造的典型,活脱脱一个模子,阳刚生猛,霸气外露。这里列举另外两位他电影的常客。一位是廖凡,一位是他夫人周韵。人说姜文电影颇多浪漫气质。浪漫就浪漫在周韵身上。姜文拍周韵,贾樟柯拍赵涛,冯小刚拍徐帆,如出一辙。夫妻档固然花哨,可也容易失去某些有情趣的东西。周韵是“大哥的女人”,当然不能碰,碰不得,电影中任何男人想得都得不到,得不到的才最浪漫,所以她只好一部接一部地扮演美人,扮演如梦如幻的“梦中的情人”。廖凡的面相很特别,像个狠角色,如果加上两撇小胡子,特别适合演贼或匪,根本无须其他多余的化妆。电影《师父》里廖凡武戏多,文戏少,辞穷匕首见。真所谓“孟起与翼德并驱争先,未若美髯公之超群绝伦也”(诸葛亮语)。廖凡今后的突破方向在“文戏”。
  第三,关于选景(选素材)。“作者电影”要描摹时代,还原现实,展现虚拟,一个靠素材(包括取景和取材),一个靠科技,一个靠想象。那些依靠化妆、造型、道具粗制滥造的肥皂剧,不但拍不出逼真的现实感,更难以日臻艺术性。姜文电影语言的创意和应用,与他所要表达的对时代现实的独特思考高度吻合。无论选景还是取材,姜文电影舍得花大价钱搭实景,不怕跋山涉水取外景,其专业态度和实证精神值得尊重。姜文电影专业的取景,讲究的台词,传神的表演,高超的特技,蕴含的思想,设置的包袱,都堪为艺术典范。其粗线条、强音效、短镜头、快节奏、重气氛、浓色调的剪辑风格,特别具有震撼人心的冲击力和想象力。如果在精致的逻辑、粗暴的美学等方面能更上一层楼,相信他将成为世界杰出的电影大师。
  不过姜文电影的粗暴美学,从市场化的娱乐角度来看,还不是最让观众诟病的。相比较而言,论暴力,《战狼》系列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论色情,小说《白鹿原》和《百年孤独》几乎全篇充斥;论腐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直指权力高层。而这几部文艺作品都得到了意识形态语言的高度认可。“宣传比内容重要,票房比口碑重要,明星比故事重要,造型比台词重要,只记得电影是商品,而忘了它是一门艺术”。平心而论,这些忠告完全是对姜文电影的反证。
  所谓“姜文本色”恰如那个“文”字
  姜文,别名姜小军,生长于北京市某部队大院,中戏表演系科班毕业生,年少成名,因24岁出演电影《芙蓉镇》与当红女星刘晓庆搭档而一炮走红,30岁推出自传体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导演界的名声,此后一直深耕于演艺界。
  姜文自幼就有文艺细胞,成年后文化底蕴愈深厚。生活并工作在首都的姜文,目睹改天换地的北京城古建锐减,高楼林立,人口暴涨,交通堵塞,用水短缺,空气污染,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老北京的胡同,古建,京剧,小吃,自行车,澡堂子,大碗茶,冰糖葫芦。“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有时候一种声音或者一种味道,就可以把人带回真实的过去”。这不但是一个成年人的记忆,更是一个文化人的怀旧。所以姜文电影中自然而然就出现了马小军的串房跳瓦、夕阳漫步,出现了李天然的屋顶腾挪、骑行漂移,出现了向已故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家人的致敬。
  姜文导演处女作一经问世,他心中的英雄梦已然敞开。马小军是个什么样的人,姜小军就是个什么样的人。马小军有什么样的英雄梦,姜小军就有什么样的英雄梦。马小军的英雄梦是什么呢?马小军希望沐浴阳光让此生灿烂,马小军期盼见到毛主席。要绽放,要灿烂,要见到最高领袖,那你首先得有实力。后来从军梦遥不可及了,那就做个文艺梦。文臣武将,强国富民,在文艺作品里司空见惯。
  姜文的禀赋就是这样。武人面,文人心;有思想,敢出头;特立独行中透出一丝清高,豪气干云中露出一种霸气。他深埋于心止于至善的良知,他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本能,就像老北京的二锅头,上头然而地道,又像北京城的老爷们,爱侃却又谨慎。那种毫不妥协的自信,绝不认输的自负,在他的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阳光灿烂的日子》让他炽烈似火,《让子弹飞》让他智勇双全,《一步之遥》让他触摸灵魂,《邪不压正》让他筹划方圆。当今时代这样的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可谓凤毛麟角,特别让人感动与怀念。   如此说来,所谓“姜文本色”,大约可以从他的电影作品中探讨出一二,并勉强做出一些抛砖引玉的有限思考了。
  姜文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但与一般文艺愤青绝不雷同。他不是愤世嫉俗,而是热血沸腾。他热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具有想干事、敢干事、干得成事的勇气和智慧。他把自己对时代现实的独特思考体现到电影艺术中,又在电影艺术中坦率地挥洒掉躬身践行的激情,渴望与观众达成救世主一般的心灵共振。有的观众收到了,有的观众还没明白,不过姜文已完成了自己的文艺使命。
  姜文身上具有一种传承并发扬电影艺术的文化担当。从他筹拍《让子弹飞》邀约周润发和葛优加盟剧组的信件,可以看出姜文特别能担当。“人物之妙,惊古烁今。星汉灿烂,交汇其里。既有曹孟德之雄,又有周公瑾之英,且常自诩诸葛孔明”。信中言辞恳切,文采斐然,他又使出一招“连环计”,对葛优说“发哥来了”,对发哥说“葛优来了”,最后三人会齐。先有文化自信,后有文化担当。姜文善于表达自我,敢于争取优势资源,这种敢想敢做的个性担得起重任。
  姜文人如其名,有文人风骨,有文胆本色。他是个硬骨头,绝不“三俗”(低俗、庸俗、媚俗),有鲁迅遗风,同时又具有应对复杂情况的睿智。呐喊抵抗讲究策略,有时也会使点怪招。电影《鬼子来了》未经过审即行国外参赛即为一例。他有十分文胆,不是九分,少一分恐怕都不能让太阳照常升起。姜文敢于把自己放入到电影作品中走一遭,看看在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能干些什么。在自己的电影里,他当过兵,做过匪,做过县长,做过军师,做过操盘人,做过后台老板,做过关键话事人,结果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大路都不好走。这种堂吉诃德似的探索,只有一个具有十分文胆的文人可以做得出,愿意做得到。所谓“姜文本色”就归于了这个“文”字。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现实不满,不是不满意而是不满足。有识之士对现实有话说,除了借作品发出洪荒之力,“压抑中爆发出的欲望”,此外收获不到任何掌声。从文字时代过渡到影像时代,电影作品具有明显的艺术和商品两种属性,而且商品属性尤为明显。表达现实与消费娱乐,谁先谁后?孰轻孰重?姜文电影已作出响亮的回答:电影既要科技化产业化,也要艺术化精品化,商品与艺术共存,票房与思想共享,绝对不能为了追逐利益而让精神荒芜。
  对影评家来说,娱乐外衣下的思想表达,普通观众一般看不出,如果你们不说破,弃主干而言枝蔓,顾流行而言时尚,将大大有失专家水准,非但毫无意义,且有误导之嫌,效果几等于无。如此高见,不说也罢。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进入电影其中,找准靶心言之有物。至少可以对镜自语,时刻警醒自我:我不是假枪假弹假靶子。
  这里顺便提一下过审问题。电影过审,有法律管啊。为什么当下清一色荒诞娱乐喜剧片充斥市场呢?其实现实往往比电影更荒诞。过审体制机制也有值得反思之处。网络世界一机在手,天下大势汇于掌心,藏无所藏,躲无所躲,禁是禁不住的,真相必将大白于天下,况且有些更暴力更狗血的作品不但过了而且赚得盆满钵满。
  总之,姜文电影作为“很姜文的电影”,他的电影背后有思想也有观众。镜头有一个算一个,台词一句顶一万句。姜文玩着就把电影拍了,站着就把钱挣了,正得益于他天马行空的英雄梦,和天马行空之下一颗热爱电影的心。姜文电影不愿在地上行走,要跑到屋顶燃放烟火,正是一介文人的书生意气。他反对一切不合理,但愿荡涤所有不公平。虽然地扫了还会脏,衣服洗了会发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一马当先,腐朽丑恶,扫荡殆尽。无论铁打的老爷,还是流水的县长,最紧要的还是民生。
  想说的太多,能说的太少。行走在电影江湖,姜文的身板和手腳也渐显老了。姜文,人老心不老。姜文电影,一路走好。
其他文献
一  当苦难来临时,别害怕!因为太阳会照常升起。  生活中很多事情,它来了就是来了,存在了就是存在了。  先说一个身边的故事吧。海南屯昌县某村一村民K,今年70多岁了,平常身体还算健康。如果不是别人说起他,我万万想不到,他愣把自己一生活成了一场梦。在40岁那年,他几乎在一夜之间回到了童年。  怎么回事呢?  他被一輛“三脚猫”撞了,撞到了头部,当时就晕倒在地,被送进医院。醒来之后,他问:我怎么在这
期刊
现时代的诗与思都禀有一种天命或责任:引领人们归家。  ——余虹  一  侯晓明小时候因为艺术启蒙而爱上了水彩,大学读的是中国画专业,毕业后不久又从事长达25年的动画电影场景的制作,这种西方与中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熏陶、接受与剥离,不仅拓展了他的知识视野,也革新了他的绘画观念,从而为他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尽管一直到2013年,侯晓明先生一直在从事动画电影场景的制作工作,并取得不俗成绩
期刊
摘要:《省府前街》是南飞雁自2008年起整整10年中短篇小说创作之后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表现的是1838—1954年间开封这座千年古都的近现代史,南飞雁既用细节的真实描绘开封城的社会风俗史,又不断介入民国史和新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之中。《省府前街》在历史叙事中以沈奕雯为纽带塑造了两个类型的人物,通过沈奕雯和这两类人物,显示了共产党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省府前街》从创作题材、叙事手法、结构营造、语言特色诸
期刊
2019年10月10日21时(瑞典当地时间10月10日13时),全球瞩目的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在斯德哥尔摩宣布。由于一些特殊原因(2018年瑞典皇家学院评委家属的“性丑闻”事件),去年的文学奖一度停颁,因而今年这一殊荣由两位作家共同分享,分别是2018年度的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和2019年度的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以表彰他们在文学领
期刊
评论杨少衡,绕不过去的话题是官场题材小说。自20世纪90年代起,官场小说就成为图书市场上的宠儿,成为许多通俗文学作家书写追逐的焦点。这也使得许多纯文学作家在面对这一题材时,内心多少有些焦虑,生怕自己的作品被混同于一般的类型小说。但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官场题材的庸俗化书写并不代表这一题材没有被发掘的价值。反过来,读者和通俗文学作家对这类作品的趋之若鹜,恰恰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题材的重要性。在一
期刊
《雷达观潮》于2018年1月份出版,3月份雷达先生便辞世了,这部评论集遂成为他的遗作。这位被李敬泽先生都尊称为师的长者并不需要笔者多做介绍,凡是新中国以来的老中青作家,无不知晓这位散文作品与评论作品皆臻一流境界的作家。前些日子,笔者恰巧读到雷达先生写到其初恋的散文《韩金菊》,其真挚纯净的情感和细腻生动的笔调打动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人,遂同时购来他最后出版的也是被雷达先生自己称为“最纯粹”的散文集《黄
期刊
李洱的小说《应物兄》,能够滋养视界。  王鸿生教授这样评价李洱的《应物兄》:“这里,埋着当下人类最深沉的心事。”  ——题记  1. 梦想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新西兰南岛南部最大的城市——因弗卡吉尔(Invercargill),在一般旅行者眼中寂寂无名,安详宁静,但在万千摩托车爱好者的眼中,它是心中的“耶路撒冷”。从2007年开始,每年11月,成千上万的摩托车爱好者蜂拥至因弗卡吉尔
期刊
摘要:本文借助索绪尔语言学的能指与所指概念,以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为研究对象,重点集中在小说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功能转移所带来的语言音乐化的一个侧面;以及小说中利用重复这种手段,使能指本身构成自足的舞曲旋律。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读解上世纪30年代上海繁华颓废的直面物质与精神隐退的方式。  关键词:语言的音乐化;能指;重复; 《上海的狐步舞》  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开始重新打量
期刊
一  突然就看到一棵树。一棵黑白的古树。这棵树,枯瘦,筋劲,虬曲,几乎没有叶子,丫丫杈杈。树身弯曲而扭结,已然经历过太多的风霜雷电,雨打风吹,但似乎憋蓄着无限耐力;树干坚硬近枯,有的枝干断处虽已被撕裂成曲傲的丝,却依然有生命的气息在,叫人感觉酝酿着更劲健的张力,蕴含着更多的活泼的盎然生机。  荒树似太古,人心已郁勃。  虽然这只是黑白的树,然而,树身似乎早已溢出斑驳的层层叠叠的色彩,蕴藉着几乎随时
期刊
前 言  西周时期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被后来的孔子理论化、实用化,其中很多东西一直沿用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这种现象,全世界绝无仅有。这些制度的长命,并不全是那些维护者的功劳,而是它本身太适用于一个农业社会。  到先秦时代,农耕的普及化,使原先的人际关系面临着巨大挑战。资源突然变得紧张起来,竞争意识充斥在个人到各国(指当时的各诸侯国)之间,战争越发地频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不信任。古老的东方那些“轴心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