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鼻饲饮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进展

来源 :健康导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ai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随着肠内营养的优越性日益显著,它已经成为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的重措施之一,但由鼻饲饮食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不容忽视。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文献,笔者总结了鼻饲饮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就这些相关因素,阐述了从鼻饲管插管长度、鼻饲体位、鼻饲液的量、鼻饲管固定方法、鼻饲管的留置时间等方面预防鼻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旨在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鼻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脑梗死;鼻饲饮食;并发症;文献综述
  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患者病后可能因吞咽功能障碍等原因不能自行正常进食,为确保营养物质的供给,实施经鼻胃管的肠内营养支持是促进康复的重要措施[1]。随着肠内营养的优越性日渐显著, 鼻饲饮食已较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并成为临床一项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鼻饲就是将鼻胃管经鼻孔进入胃内供给不能由口进食的患者以营养丰富的流食,保证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2],如果护理不当,极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吸入性肺炎、窒息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3]。为了更好地发挥鼻饲的作用, 现对鼻饲的原因及护理干预对策做如下阐述。
  1鼻饲饮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1.1误吸
  1.1.1生理因素
  年龄是误吸的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 特别是老年人,由于食管解剖结构的改变, 上食管和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防止胃、食管反流的生理屏障作用减弱, 神经肌肉协调功能不良, 吞咽反射降低、咳嗽反射减弱, 防止异物进入气道的反射动作减少而容易发生误吸[4]。
  1.1.2病理因素
  正常情况下食管、贲门在不进食时处于关闭状态, 不易发生食物反流。但是如果患者出现神经肌肉损伤,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食管下段括约肌、胃平滑肌收缩无力,活动不协调或肌瘫痪, 使食管下段括约肌、贲门处于开放状态, 发生食物反流的机会就会增加[5]。脑梗死患者由于神经、肌肉协调功能不良、吞咽功能减弱, 更易致使食物误吸。隋广兰研究认为, 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患者常常合并有延髓性麻痹, 导致神经肌肉协调功能不良, 吞咽功能减弱, 误吸发生率最高[6]。许乐等研究认为, 长期卧床的患者, 吸入性肺炎致死率高达40%, 鼻胃管鼻饲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43%[7]。
  1.1.3吞咽困难
  咳嗽反射减弱也是是鼻饲患者发生造成误吸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老年人生理性退化,在喉黏膜萎缩变薄、喉的感觉减退、咽喉肌运动功能减弱基础上, 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 大大增加了误吸的发生机会。
  1.1.4管道对咽部的刺激
  长期留置胃管会对咽部产生长时间的刺激, 使得环状括约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造成功能障碍, 增加了误吸的危险性。
  1.1.5体位不当
  鼻饲时如果采取平卧位,而胃内容物存在于胃底、胃体、贲门、甚至食管内, 此时患者的咽喉、食管、胃处于同一水平, 加上老年、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屏障作用减弱, 鼻饲后患者易发生食物反流,极易导致误吸。
  1.2恶心呕吐
  1.2.1输注速度过快、量过大
  胃属容量适应性空腔脏器, 如在短期内胃容量急剧增加或受到冲击时, 胃很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 在此状态下很容易发生呕吐[8]。因此, 注入鼻饲液前应将胃内残留液抽出, 注入速度宜慢, 一般200ml在20~30min 完成为宜[9], 鼻饲完毕, 护士在床边观察约5min, 注意患者有无呕吐现象, 30min内不予翻身或进行其他操作。需吸痰的患者应在鼻饲前将呼吸道痰液吸净, 在鼻饲中及鼻饲后30min内尽量不吸痰, 以免吸痰的刺激引起患者呕吐。急诊、危重症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 早期开始鼻饲时可采用连续缓慢滴注法, 使患者胃部容易耐受, 以后逐渐增量加速, 直到过渡到间歇喂食, 达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成功的目的[10]。持续滴注法可采用胃肠蠕动泵或输液管装置, 温度保持在38~ 40摄氏度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减少呕吐的发生。
  1.2.2胃潴留
  胃潴留的发生是由于胃肠蠕动减慢, 输入的营养液潴留于胃内造成的。每次输注溶液前需先抽吸, 以了解胃是否已排空, 若残留量> 100~150 ml,则提示有胃潴留, 需酌情延长输注间隔。
  1.2.3创伤因素
  正常情况下食管、胃贲门在不进食时为关闭状态, 不发生食物反流,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肌肉不同程度损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食管下括约肌, 贲门处于开放状态, 增加发生食物反流的机会。
  1.3腹泻、腹胀
  由于液体高渗、输注过快、乳糖不耐受、营养液温度过低、胃排空延缓或胃潴留、脂肪过多、微生物污染以及食物一次灌注量过多或鼻饲营养液结构不合,过早给予高蛋白或过多牛奶、碳水化合物等不易消化食物时, 由于患者早期鼻饲时胃肠道尚不适应及消化道能力低下,易发生消化不良, 胃肠胀气, 继而出现腹胀、腹泻[11]。另外,鼻饲液放置过久或环境温度高, 存放器皿被污染或鼻饲后未将管内存留食物冲净等原因均可致食物污染或腐败而使患者出现腹泻、腹胀。鼻饲液温度过低患者胃肠道不适应而致腹泻。
  1.4呃逆
  呃逆的原因可能与患者膈肌痉挛、胃积气、胃管插入过深等有关。呃逆持续发作可引起失眠,疲劳、营养缺乏和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可进一步加重脑血管病,因此应及早终止发作。
  2预防鼻饲饮食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2.1改变鼻饲体位
  姚尚龙等分析鼻饲患者误吸原因, 认为抬高患者头部高于40°, 咽部位置高于贲门19cm, 而胃内压仅为1.76kPa,该体位可以有效预防胃内容物反流[12]。周梅认为,每次鼻饲的量不能太多, 速度不能太快;鼻饲时及鼻饲毕取80°~90°或抬高床头30°体位,维持1h~2h,以防食物反流[13]。鼻饲时根据病情将床头抬高30°~90°呈半卧位或坐位,鼻饲完后继续保持该体位30min,吸入性肺炎的发病率明显比床头抬高小于30°鼻饲后即取平卧位的患者低[14]。鼻饲时抬高患者床头30°~60°,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半卧位,头偏向健侧,借重力作用防止反流误吸,鼻饲后30min内不可翻身、搬动患者[15]。误吸与鼻饲体位有着密切联系采用正确的鼻饲体位, 能够有效预防误吸发生,因此在护理鼻饲患者过程应加强鼻饲的体位管理。   2.2加强鼻饲液的护理
  护理中鼻饲液应现用现配,配好的鼻饲液不超过24h,瓶装营养液开启后不超过8h,每日更换输液器,防止外源性感染。输注时定时观察胃潴留、肠鸣音等消化道症状。严格控制输注的速度、总量和温度。第一个12h不超过120ml/h,根据病情控制输注总量。营养液温度要控制在38~40℃,因肠道平滑肌对温度的刺激很敏感,若温度低于37℃,可刺激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16]。廖启清等报道,输注营养液时使用输液恒温器自动控温,保证了营养液所需温度的恒定,有效地避免了患者腹痛腹泻的发生[17]。胃腔潴留量越多,误吸的发生率越高。每4h抽胃液1次,如抽出内容物≥100ml,即定为胃潴留,将胃内容物抽干净后,按常速减半进行鼻饲[18],当胃潴留>150ml时,应暂停注入饮食。
  2.3加强鼻饲管的护理
  2.3.1延长鼻饲管插入胃内的长度
  鼻胃管置入长度与反流成反比关系,置入长度越短越容易发生反流。置管时胃管前端有3个侧孔,若未全部进入胃内,注食时鼻饲液反流于咽喉部易发生误吸。故应延长鼻胃管插入长度,按鼻尖至耳垂至剑突的长度加10cm留置胃管(为55cm~65cm)[19],则胃管的末端游离于胃内,注入食物直接到达胃体的下半部,避免了因食管位置较低使食物反流而引起患者呛咳,从而减少了形成吸入性肺炎的机会.
  2.3.2妥善固定
  每班检查胃管的插入长度,作好记录,并于交接班时交代清晰,及时更换固定胃管的胶带,及时去除面部的油渍、汗渍以及口腔分泌物。
  2.3.3做好基础护理
  每天需要给患者做好口腔护理,观察胃管有无在咽部打折,保持通畅。每次鼻饲前后用温开水20ml冲洗鼻饲管,注入药物时充分磨碎,并与少量鼻饲液混合后注入,制作鼻饲营养素时应将肉、菜等各种食物充分搅碎并过滤。每次鼻饲前回抽胃液,确保鼻饲管在胃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在鼻饲前给予翻身、叩背,彻底洗净痰液,以免30min内深部吸痰引起剧烈咳嗽而致食物反流。
  3小结
  给脑梗塞鼻饲患者输注鼻饲液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减少鼻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以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预防鼻饲并发症的护理文献,发现自2000~2012年共五十余篇文献,大多研究以鼻饲过程中以及鼻饲后护理干预为主,例如鼻饲过程中摇高床30°~45°,鼻饲后保持该体位30~60min,鼻饲间隔时间大于2h等等,研究结果均表明这些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鼻饲并发症的发生,但很少涉及鼻饲前摇起床头的时间对鼻饲并发症的影响的研究和报道。在鼻饲前摇起床头多长时间最为合理这一方面,目前未见系统研究和相关文献。所以今后的研究方向将在文献回顾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探寻在经胃管输入饮食之前,首先进行不同的体位干预措施,再进行鼻饲输注,并进行鼻饲并发症的发生率的统计和探讨,最终探究出脑梗鼻饲患者输注饮食前体位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以期为临床鼻饲患者护理管理和研究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实践,全方位提高脑梗鼻饲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建芬,胡波.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鼻饲饮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9,24(5):44-45.
  [2]刘梅枝.脑卒中患者鼻饲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5(12):94-95.
  [3]孙淑君.脑血管意外患者鼻饲并发症的有效预防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6B).
  [4]韦兰春.老年脑卒中患者鼻饲误吸原因及护理进展[J].家庭护士,2008,6(8):1981.
  [5]刘晓联, 靳晓玉, 于忠和.进食训练在吞咽障碍碍致吸入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05,20(13):3-5.
  [6]隋广兰.急性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11): 672-674.
  [7]许乐, 崔桂兰, 罗庆峰.经皮胃镜下胃造瘘与鼻管饲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比较[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8):578.
  [8]Aviv JE. Effect s of aging on sensivity of the pharyngeal and supraglotlicareas[J].Am J Med,1997,103:74-76.
  [9]陈琼芳.脑血管意外患者留置胃管鼻饲的特点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10,7(2): 26-27.
  [10]何贤君.危重患者的鼻饲方法与胃食管反流关系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20(3A):43.
  [11]顾巧华,方芸.急性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不同鼻饲模式运用的探讨[J].使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0(6):38.
  [12]姚尚龙, 丁明玲. 预防误吸与麻醉前禁食新概念[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4) : 256.
  [13]周梅. 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21( 1) :36-37.
  [14]张迎伟. 脑卒中患者鼻饲体位与吸入性肺炎的探讨[J].护理与康复,2007, 6(5):344.
  [15]徐永能. 脑卒中患者鼻饲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9):811.
  [16]彭瑞英,李青霞.脑卒中患者鼻饲喂养腹泻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27.
  [17]廖启清,黎远清.持续加温滴入营养液预防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J].中外医疗,2010,29(22):39.
  [18]张瞿璐,吕健,戴芳德.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鼻饲并发症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64-65.
  [19]宋瑰琦,冯影.ICU患者气管置管意外脱管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7,16(2):46-47.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双向障碍在精神科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给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现将40例双相障碍患者护理干预情况报告如下:  一、护理干预措施 :  1.知识宣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 研究在胆囊切除术中,对胆囊管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30例在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对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术,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有5例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7%。结论 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出现的胆囊管异常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骨盆是由髂骨、耻骨、坐骨组成的,骨盆骨折是创伤外科的常见病,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骨折,由于骨盆的解剖特点,不稳定型骨折症状重,常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常伴有失血性休克、腹膜后血肿、多发性骨折、腹腔盆腔脏器损伤,病情变化迅速。如果护理不当,致残率及死亡率很高,针对近几年我在骨科护理的骨盆骨折病人的体会做下介绍。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ICU患者由于疾病消耗,自主进食能力差,易发生营养不良、组织不易修复;卧床时间较长,自主活动能力差 ,采取被动或被迫卧位;治疗护理项 目繁 多,常使用保护、限制用具及保暖、降温等物理方法;意识障碍患者可有大小便失禁,易发生压疮、臀红、烧伤、冻伤、皮肤破损等问题,所以皮肤护理是 ICU患者的主要护理 内容之一。护理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9月期间实施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3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两组两组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次数比较,比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多见于中年人,20-50岁为多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较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主要是腰椎退行性变,外因主要是则有外伤、劳损、受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 雾化吸入利多卡因对单肺通气(OLV)患者炎症因子和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择期开胸手术OL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8)和利多卡因组(L组,n=18),麻醉诱导后分别雾化吸入生理盐水5ml和2%利多卡因5ml (100mg)。于麻醉诱导前、OLV 30min、术毕及术后24 h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对医院的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责任护理制度的应用,转变了传统护理工作理念,形成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模式,并逐步完善我国护理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责任护士的工作效率,同时又能促进护士、患者之间的纠纷,提高护理工作水平。笔者深入探究了责任护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是通过临床胫腓骨骨折的护理特点总结,如: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经验教训,从而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服务于临床。  四肢创伤是临床上很常见的损伤性疾病,而临床四肢创伤中胫腓骨骨折是一种最常见的创伤。我院2013-2014年共护理5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男32例,女18例,均为新鲜骨折。通过临床治疗及临床护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