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静/文 王福春/图
王福春同志说起来也算是摄影圈里的一个"异数"。不惑之年才拿起相机,就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摄影展会金牌;花甲之季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竟连拔头筹,两捧大奖;迄今为止举办了六年的平遥大展,他年年来,年年出新作。
这个从黑土地走来的摄影师究竟有什么法宝能让自己"永葆青春"呢?
1品读人生的阅历
我与其他摄影人不同,年岁已经很大了,才半道出家做起了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行当。时间对于我那是相当的宝贵。
我父母早亡,是嫂子把我养大送我读完了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毕业后,我被分在哈尔滨铁路局做机修工。1977年铁路工会里的一架公用的海鸥照相机成为我摄影的启蒙老师。因为工作的原因,火车成为我接触最多的东西,火车里南来北往的人们也自然成为我贯熟的对象。也正是因为此,让我和生我养我的黑土地,和我生活了一辈子的火车结下了不结之缘。从《火车上的中国人》到《黑土地》、《东北虎》、《最后的蒸汽机车》,我的视线从未离开过他们。
其实我挺早就开始摄影,但那时候不懂得拍什么,只觉得好玩。我也走过弯路,对风花雪月一度高烧不退,直到接触了像萨尔加多这样的摄影师的作品后,我发现记录才是摄影最主要最有魅力的东西。大约是在2000年吧,我从盲目的拍摄变为有目的地记录,所以从风光到纪实再到专题,这也是一个过程。而我之前拍的火车和火车上的人,正好帮我完成了专题的历史延伸。
我平时比较喜欢看漫画。所以在《火车上的中国人》中你可以品出苦中带乐,笑中带泪的辛酸和幽默。
火车是中国人的群体记忆。中国铁路客运的三大高潮,其中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人最多的时候。列车就像个流动的社会,浓缩了人生百态:身着各种流行时装的青年男女;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刚刚出生的婴儿;情侣旁若无人地嬉戏调情……现在好多了,火车也提速了,车的质量也好了,人也少了。
社会在进步。我们得到,我们也失去。甘苦百味,这就是人生。
2 勇于走出去,还要勇于走回来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一个人不能只囿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要接触新鲜事物,感受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从东北搬到了北京,在北京我接触到了很多人,他们的思想给了我很多启发,也是我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比如我新近拍摄的火车姊妹片《北京地铁》,就是来到北京后,对地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觉后拍摄的。与其他以往的作品不同的是,我是用小型数码相机松下LX2拍摄的。因为在地铁里人和人之间距离太近,拿个大家伙一是引人注意,给自己带来不便;二是操作太繁琐,不如小数码用着方便。
但是北京对于我毕竟还是陌生的,通过这些年走南闯北,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我的根在哪里?我的魂在哪里?所以尽管我已经搬到北京常住,但是我仍然会经常回到我的家乡。
《最后的蒸汽机车》是我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拍的,一直拍到整个哈尔滨铁路局东北段的蒸汽机车都退役。因为我自小就梦想当一名机车长,姻缘巧合没有实现。但我对机车的情感一直没有变。每当我听到蒸汽机车高亢的汽笛声,铿锵的节奏,吞云吐雾般像一条巨龙在你身边驶过时,心脏总是狂跳。这种感情促使我不断地拍摄。这次全都是用哈苏120完成的。虽然是略带伤感的题材,但从视觉效果来看,画面无论从色彩还是构图都很唯美,这也和我从小痴迷绘画有关,也算是一种突破。我就是想用这种浓烈的色彩表达蒸汽机车在我心中的那种壮观、伟大的形象。2005年12月9日,内蒙古集通线大板机务段,全世界仅存的最后一条蒸汽火车线路正式停运。看到那些机车都趴窝了,“呼-呼-”,就像老人生命走到尽头时喘那种粗气。我知道随后就是落火,把机车里的煤给卸下来,那火逐渐消退,然后把水放出去,就完了,就死车了。当时我看那一溜溜机车在那线上停满,心里特别不舒服。
作为摄影人,创作不是唯一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感悟人生、透视人生、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的家园。
王福春同志说起来也算是摄影圈里的一个"异数"。不惑之年才拿起相机,就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摄影展会金牌;花甲之季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竟连拔头筹,两捧大奖;迄今为止举办了六年的平遥大展,他年年来,年年出新作。
这个从黑土地走来的摄影师究竟有什么法宝能让自己"永葆青春"呢?
1品读人生的阅历
我与其他摄影人不同,年岁已经很大了,才半道出家做起了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行当。时间对于我那是相当的宝贵。
我父母早亡,是嫂子把我养大送我读完了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毕业后,我被分在哈尔滨铁路局做机修工。1977年铁路工会里的一架公用的海鸥照相机成为我摄影的启蒙老师。因为工作的原因,火车成为我接触最多的东西,火车里南来北往的人们也自然成为我贯熟的对象。也正是因为此,让我和生我养我的黑土地,和我生活了一辈子的火车结下了不结之缘。从《火车上的中国人》到《黑土地》、《东北虎》、《最后的蒸汽机车》,我的视线从未离开过他们。
其实我挺早就开始摄影,但那时候不懂得拍什么,只觉得好玩。我也走过弯路,对风花雪月一度高烧不退,直到接触了像萨尔加多这样的摄影师的作品后,我发现记录才是摄影最主要最有魅力的东西。大约是在2000年吧,我从盲目的拍摄变为有目的地记录,所以从风光到纪实再到专题,这也是一个过程。而我之前拍的火车和火车上的人,正好帮我完成了专题的历史延伸。
我平时比较喜欢看漫画。所以在《火车上的中国人》中你可以品出苦中带乐,笑中带泪的辛酸和幽默。
火车是中国人的群体记忆。中国铁路客运的三大高潮,其中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人最多的时候。列车就像个流动的社会,浓缩了人生百态:身着各种流行时装的青年男女;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刚刚出生的婴儿;情侣旁若无人地嬉戏调情……现在好多了,火车也提速了,车的质量也好了,人也少了。
社会在进步。我们得到,我们也失去。甘苦百味,这就是人生。



2 勇于走出去,还要勇于走回来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一个人不能只囿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要接触新鲜事物,感受外面的世界。所以我从东北搬到了北京,在北京我接触到了很多人,他们的思想给了我很多启发,也是我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比如我新近拍摄的火车姊妹片《北京地铁》,就是来到北京后,对地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觉后拍摄的。与其他以往的作品不同的是,我是用小型数码相机松下LX2拍摄的。因为在地铁里人和人之间距离太近,拿个大家伙一是引人注意,给自己带来不便;二是操作太繁琐,不如小数码用着方便。
但是北京对于我毕竟还是陌生的,通过这些年走南闯北,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我的根在哪里?我的魂在哪里?所以尽管我已经搬到北京常住,但是我仍然会经常回到我的家乡。
《最后的蒸汽机车》是我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拍的,一直拍到整个哈尔滨铁路局东北段的蒸汽机车都退役。因为我自小就梦想当一名机车长,姻缘巧合没有实现。但我对机车的情感一直没有变。每当我听到蒸汽机车高亢的汽笛声,铿锵的节奏,吞云吐雾般像一条巨龙在你身边驶过时,心脏总是狂跳。这种感情促使我不断地拍摄。这次全都是用哈苏120完成的。虽然是略带伤感的题材,但从视觉效果来看,画面无论从色彩还是构图都很唯美,这也和我从小痴迷绘画有关,也算是一种突破。我就是想用这种浓烈的色彩表达蒸汽机车在我心中的那种壮观、伟大的形象。2005年12月9日,内蒙古集通线大板机务段,全世界仅存的最后一条蒸汽火车线路正式停运。看到那些机车都趴窝了,“呼-呼-”,就像老人生命走到尽头时喘那种粗气。我知道随后就是落火,把机车里的煤给卸下来,那火逐渐消退,然后把水放出去,就完了,就死车了。当时我看那一溜溜机车在那线上停满,心里特别不舒服。
作为摄影人,创作不是唯一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感悟人生、透视人生、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