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封建和主权国家的知识转型:以欧洲法学史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a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从帝国体系向主权国家体系的近代转型,是一场深远影响欧洲和世界政治的大事件,但这场转型在法学领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学术界并没有深入研究。罗马法研究主要集中在私法领域,历史学研究基本不触及法学问题,从而形成了一个理论空白点。本文通过挖掘欧洲罗马法解释传统,呈现出欧洲中世纪帝国?封建和近代主权国家两种政治模式的法学逻辑,肯定了注释、评注和人文主义法学家在欧洲政治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展现了罗马法在欧洲公法研究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非马克思主义者由于不能以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理解城市而无法发展出一种总体性的城市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提供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城市问题和都市形式的线索,但也引发了“城市中的社会”研究还是“城市社会”研究的争论。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诉求使澄清作为一种城市研究范式的“都市马克思主义”成为当前之需。马克思主义探究的社会现实是人类生产自己生活方式的具体的总体,而城市是人类生产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因此研究城市必须将其放置于人类生产活动构成的社会总体之中。当今时代,都市已成为人类生产自
自由观是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通过对各种自由理论的分析,我们把自由主义的自由观分为三种,即古典自由主义、极端自由主义和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持有一种消极自由的观念,它所说的自由意味着没有来自外部的干涉,因此我们把这种自由观的原则概括为“自由无干涉”。极端自由主义秉承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但是针对当代福利国家的政治现实,它又提出了“义务无强加”的原则,从而发展出一种新自由主义。但是,这种由“无干涉”和“无强加”体现出来的自由观具有重大的缺陷,需要加以修正。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承担了修正的任务,它用平等
从广义认识论的角度看,以事物自身规定为指向的认知、以确认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内容的评价、以引导人的观念活动和实践活动为旨趣的规范,构成了人类认识的相关方面,认识的具体形态,体现于认知、评价、规范的统一。认知固然离不开感性材料与概念形式,但二者本身又有其现实之源;以所知和能知的互动为背景,认知过程同时涉及本体论或形而上的前提。评价过程所关涉的认识一方面以如其所是地把握事物自身的规定为前提,另一方面又以确立合理的价值观念、认同合理的价值原则为条件。认识的规范性之维则以实然、必然与当然的把握为所以可能的条件。广义认
对中西传统经济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自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立以来一直受到关注,已发表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从经济学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角度拓展这一研究,可以有新的发现。经济学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是西方学者在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时遵循或运用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以不同的人性假设为内在前提(即个人为增进自己福利而努力的行为动机是否可以改变),由此推导出分析、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不同思路、理论派别和政策建议。具体而言,经济学方法论个人主义有如下三个含义:(1)人们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个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中国的崛起与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出现的冲突越来越多,对东西方文明背后的哲学基础予以关注的学者越来越多。已有的讨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现代意义与普适价值;二是探讨东西方文明大分流背后的思想差异与历史原因。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委员会代表大会2018年4月26—29日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一、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提升探索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和寻求提升治理能力路径,是教育界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回应新挑战与新问题的积极举措。
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风格和发展道路:地理环境、土质结构的差异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曾指出关于“孝道”的问题:“孝道并不是中国独有,它是某个文化阶段全世界共有的现象,古代希腊人、罗马人也同中国一样注重孝道,但随着文明程度的增加,家族关系便逐渐淡漠,而中国却不是这样。奇怪的是,中国文化已到了极高的程度,而这个旧习惯(指孝道)依然保存。”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中西方先民的经济活动无疑都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依托,地理环境不同就必然要影响到生产方式的选择,生产方式的差异又会影响到经济形态的不同,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经济形态又必然会影响其经济观念。反过来也一样,中西方经济观念的不同又必然会影响中西方历史发展道路的不同。
在农耕大国的背景下,历史中国产生了以“均平”为代表的有关分配正义的实践与思想。农耕中国的特征,决定了分配正义必须同时考虑“家”(村落)和“国”两种共同体的需求。在实践层面,中国古代有关土地和赋役的分配,其目标在于既要促成大政治共同体的发生,又要维系村落共同体的稳定和互助。在思想层面,儒家的“不患贫而患不均”注意到分配正义只可能存在于“家”和“国”(而非“天下”)的共同体中,并充分考虑了村落共同体中的分配难题。分析中国传统的分配正义,可以打通中西学术对此话题的交流,也对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分配正义实践同样具有理
当下社区治理存在社区冲突持续不断和小区早衰等各种困境,充满挑战。为更清晰地理解利益冲突所导致的困境,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通过探讨“国家?社会”关系的制度、哲学及话语三种传统建构以及个人与国家间的联系机制,可呈现出国家与社会间互相建构的关系,进而构建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公共生活转向,并发现社区、小区中存在的关系性、政治性及利益性三种公共生活。从国家与社会互构关系的角度看,多发的利益冲突理应引发相应的转型:社会冲突之所以持续是因为社区和小区中利益性公共生活的缺失,同样也是因为国家和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矛盾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