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走向有深度的数学学习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AN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实践活动习得知识,提高技能,积累经验,发展应用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它着力于学生的学,是以学生人人参与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内容的设定、教材内容的选取及呈现、教学资源的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数学实验的相关要求,为我们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传统的同时,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怎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设计相关的数学实验活动来引导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同时走向有深度的学习呢?
  一、动手操作,抽象直观化,理解数学知识
  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积木上有着不同的长方形”“正方体积木上每一个面都是相同的正方形”的认识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却是本节课的难点。化解难点的最好方法是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正方体、长方体的积木并进行猜测,用正方体画出的正方形都相同吗?用长方体画一画呢?在此猜测的基础上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不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进行操作,看看有什么发现。最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在直观、形象的动手操作中,学生自己探索数学知识,检验自己的猜想,发现数学结论,观察猜测一实物操作一数学抽象一数学模型。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不仅习得了知识,而且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认识,使教学活动成为知识、能力、数学思维的生长过程。
  二、探究活动,模型结构化。掌握基本技能
  如计算的基本技能,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让学生明白相应的算理。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教师先让学生想一想45 3怎么算呢?有什么道理呢?进而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验证、调整自己的想法,最终得出捆和捆合起来、根和根合起来的结论。45 3的算法有什么道理呢?先想一想,再验证,跟动手操作的区别在于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实践操作伴随着问题的发生与解决。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课本上的或老师叙述的现成结论,而是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获得经验,在此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考,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捆和捆合起来,根和根合起来,即是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的最朴素的数学模型。这样的总结比文本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几十加几十、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几加几要生动多了,这样的总结也体现了学生从知识理解走向了技能的结构化,结构化思维便于学生用一种模型解决多种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逐步把相关模型构建成模型体系,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零散的点状,而是整体的,便于他们形成数学观念。
  三、经历过程,经验数学化,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时,例2是比较两个长宽都不相同的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而想想做做5还安排了多种形状的图形,学生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是有较多生活经验的,怎样把生活经验运用到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比较中来呢7怎样在面积大小的比较中完善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呢?让学生比较各图形大小。教学中,老师首先鼓励学生猜一猜,接着提供了一些实验工具:剪刀、小棒、直尺、方格纸、小方块、小圆片、小长方形,让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工具,试试比较出图形面积的大小,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时,只通过课件展示重叠、让学生观察、简单操作都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常规教学的常态做法。而数学实验是让学生猜想,带着实验目的去验证,调整自己的思路。实验工具也不是简单地只提供方块和方格,而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图形甚至测量工具供学生挑选,选择合适工具的过程,也是经历探究面积含义、完善对面积认识的过程,也为面积单位的理解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过程、是经历,通常在数学探究中获得,在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因此,数学实验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四、形式多元,思维多样化,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时,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跟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如果简单处理,忽视其中的数学逻辑,就会导致学生对圆的周长公式、圆周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时,如果将推理过程设计成学生可以参与的数学实验:(1)运动实验,通过三个车轮的滚动来理解、对比直径与周长的关系。(2)猜想与推理。直径和周长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在充分猜想的基础上进行推理,锁定在3倍和4倍之间。(3)操作实验。通过操作,深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工具的选择,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法,最终得出实验结论。(4)介绍圆周率。许多数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它是3,1415926……,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板书:圆周率),用一个希腊字母π来表示。
  数学实验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打开思维活动的轨迹。从数学实验的角度出发。通过操作、思考、再操作的实验方式,让学生在“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的懵懂认识中逐步靠近“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和数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接近的,方法是类似的。这样的教学活动将实验与数学推理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实验还成为知识与思维融合的媒介,學生在观察、体验、感受、测量、解决、发现的同时,也是对推理、想象、归纳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潜移默化。
  由于数学实验所具备的特点,使得它不仅是研究数学的手段,同时也是实施数学教学的工具与手段。将数学实验引入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更好地改变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方式。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动手“做”数学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促进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其他文献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今世界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首选途径。然而,在核燃料循环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含有强放射性、高毒性及较长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虽然经过特殊处理和处置,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不会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这些放射性核素会通过不同介质经土壤、大气等进入生物圈而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史克亮的工作就是立足国家核安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因此,实现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化的首要任务是:制订全面、具体、适切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教学目标:“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如何制订?有些老师认为只需根据《参考教案》或《教师教学用书》抄写一遍。这样的教学目标往往就形同虚设。其实,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师领会“课标”要求、理解和
一、统计分析  1.报刊刊物转载排名  201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英语教与学》(以下简称《小学英语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60篇,被全文转载的报刊有34种。其中《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小学教学设计》《教学月刊(小学版)》等报刊的转载量排在前9位(详见下表),占转载论文总量的86.6%。  2.作者单位、地域分布情况统计  以被转载论文的第一作者统计,56.2%来自小学,17.5%来自高校,其
案例背景  几年前,我执教了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教材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找到几个不同的和来发现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每次教学都很顺利,学生能用圈划、连线、列举等多种办法找到规律。每次都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完成教学任务,内容饱满、环节紧凑,层层递进,学生热
周卫东 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小教系、晓庄学院客座指导老师,国培班卓越团队指导教师,江苏省教育厅推介的苏派名师代表之一。  参加十多项国家、省级课题的研究。在全国各省市执教观摩课、作专题讲座300余场,他努力追求和探寻数学的本质,形成“对话生成、清新自然、灵动深邃”的课堂教学风格,在全国赢得广大同行的青睐。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类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应答与建构》。 
Science封面:风车发电和燃煤电厂大烟囱;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舉行,参加会议的190个国家预计都将宣布各自为限制气候变化将要采取的各项措施。Science杂志第6264期封面发表了题为《选择气候的未来》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读懂中国非化石能源的战略》,《气候的十字路口》以及《转换思路,聚焦解决方案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来展开教学,因人施教的科学性不够;二是没有根据课文的阅读特点来讲解课文,因材施教的原则性不强。总而言之,没有根据阅读的心理过程进行教学。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依据认读心理,优化教学过程。  心理过程指认识、情感、意志三个
创新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学科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在当今新课程理念下,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都在各学科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在美术学科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美术学科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对自然美的创新  自然界是人的审美对象,自然界所有的声、色、形具有美的意义,山水花鸟就是自然美的
“绘本手工书”是我们的校本特色课程。绘本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默契巧妙搭配而构成的文学作品,以画面感强、文字精、寓意深等特点,深受孩子们甚至成人的喜爱。  一直觉得美术是门有生命、有温度的学科,它在不需要应试的前提下承载着孩子们的情感与梦想。也许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作家、画家的梦想,而“绘本手工书”课程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让他们在不需要联系出版社的情况下,就能轻易拥有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提出的“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和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恰当的教法,突出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既要让学生学得主动,又要达到会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掌握其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呢?我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扣题引思,知“内容”  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提示了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