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任务型目标教学的构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rs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教育阶段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学为甚,而应用任务型目标教学法可极大地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生学习的效果。
  【关鍵词】任务型教学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46-01
  高中生物任务型目标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在社会和学校生活中运用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生物学知识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属于一种新尝试,这是教师教学活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表现。
  构建任务型目标教学应该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
  一、创设情境、呈现目标
  高中学生是有具思维的个体,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是师生合作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设计理念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现出来。教师只有在预设课堂情境的时候,既要重视对课堂的常规和程序操作,更要注意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享有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文化氛围的构建。让课堂成为思维激活思维,智慧催生智慧的空间,课堂才会实现师生共赢,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创设情景应关注三个方面:
  (一)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即课堂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课堂师生相互尊重,环境宽松,气氛活跃,民主平等,多向互动,形式多样成为教师的意识自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艺得到充分展示和张扬。
  (二)课堂场境资源优化
  教师根据课时文本内容,向学生提供和优化教学物质资源,对所涉及的教学设备及其安置与使用着力体现便捷性、科学性、人文性,使课堂场景物资资源助推教学一臂之力。
  (三)课堂创生空间突出
  在这样的课堂,学生自觉围绕课时文本资源展开研究,理解教学内容的主题和内涵,在自主、互动中不断拓展教学内容的思维遐想与创生空间,通过教师的引领指导,形成学生对课时文本资源理解、运用、迁移、想象、探究的生动场面。
  二、教师指导、明确目标
  目标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交往、思维、目标达成等诸方面因素预设教学目标,目标架构体现设定的参与性、层次的挑战性、动态的生成性,让学生在内化文本知识的过程中看得见,摸得着,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等系列求知活动,知而不惑,疑而求进,自觉产生固本求新的意识和冲动。
  (一)基础目标和实验技能立足学生认知水平
  即设定的目标围绕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在情境导入、文本解读、课堂提问、资源选用、环节过渡、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目标落实、课堂生成等各个环节,按照学生的认知需要,巧设置疑问惑的技巧,以便课堂教学了解并掌握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获取时反应出来的情况,及时查缺补漏,从而为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做好服务,同时立足于实验知识以教材实验安排的要求作为实验技能目标让学生明白实验能力提高的层次。
  (二)发展目标对于学生明确具体
  教师根据实际,立足学科课程标准、课时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将课时教学内容按分层施教要求置于单元、学段甚至整个学科内容中进行考察,找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合作的讨论点,选取适合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内容,落实任务,明确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点需要掌握的深度、难度包括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外延拓展,心中有数,明明白白。
  (三)高层目标保证学生探究有方
  教师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符合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围绕教材编写意图,坚持以“用教材教”为理念,不断拓展知识的横纵空间联系,把各种教学资源信息有效渗透于课时目标,鼓励学生思维激活,大胆探究,形成跳一跳,摸得到,实现学生知识的提升与提高。
  三、分工合作、执行任务
  合作学习是中学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组际、师生间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把学生看成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开发、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探讨,更好地完成学业;培养良好的素质,学会求同存异,提高社交技能、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意品质。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交流表达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逐步树立起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将“合作学习”引入到中学生物教学既符合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也符合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宗旨。生物学科中如何真正地在新教材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在生物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小组合作,使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学具有探究的性质。授课时老师要启发学生多去思考;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种子为什么会萌发?鸟为什么可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而人即使在身体上帮上了一双翅膀也不能象鸟儿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呢?等等,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学生个人的思维往往带有局限性,而小组合作却往往可以引出丰富的多元化的猜想。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同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但小组的发展和成熟要经过一定的时期。提高学生学习的合作技能就要不断地去实践、探索:第一,如何创设和谐的合作氛围;第二,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第三,怎样培养学生合作的兴趣;培养在合作学习中的良好习惯;第四,要学会引导学生会讨论问题;第五,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互助的精神。在生物教学中,还要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和合作能力,注意观察各组成员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逐渐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成果展示、评价任务
  每次月考后,展示一个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记录表,真实有效的记录了学生的每次活动,不但让老师第一时间来了解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也让学生对自己及其他小组有了对比,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对积分制的记录兴趣很高,特别是老师对自己小组的总评,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每个小组在总评中都自己的奖名,并且都很认同,在下个月中的表现中能做到取长补短,希望得到更为进步的奖,有了这样的评分制,加上每个奖项的物质奖励,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真正服务了自己的课堂,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在电化教育的辅助教学上。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怎样去运用电化教育这一教学辅助工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又当怎样去应用这一技术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呢?本文笔者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电化教育 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139-01  一、电化教
目的观察超微血管成像(SMI)联合多普勒技术检测肾皮质小叶间血管在慢性肾脏病(CK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SMI和多普勒技术对正常肾53名及CKD 100例行肾脏检查,测量主肾动脉
随着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等一系列食品侵权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食品侵权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仅对受害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还对
商务礼仪课教学中的启发不能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启发,而应是一种思想、知识体系的启发,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融为自己的思想,化为一种激情,感染启发学生,处处以身作则,以良好的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网络全员远程培训,缓解了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困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于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在课程设置、培训支持、研修评价、培训效果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参考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 远程培训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3到6岁是儿童建立规则的关键期,他们在这一阶段开始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规则行为习惯,这对于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则意识对儿童适应社
说起快捷方式,许多朋友的嘴就翘起来了:不就是放在桌面上的那些图标嘛,有什么好谈的?实际上,该快捷方式并不简单,只要稍加调教,我们就能让其变得称心更高效。1快速归档文件平时
【摘 要】音乐学科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各个学习阶段最受喜欢的一门学科内容,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一直以来都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被学生广泛喜爱,音乐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更好的放松学生的心理,减少学生因为学习而产生的压力,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素质教育深化实施过程的推进,小学音乐教学为了更贴合学生素质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所普遍重视的问题,只有深化小学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研
作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公共图书馆进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必要性进
在互联网+ 的时代,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微信这个媒介平台,运用它丰富多样的交流方式和信息处理功能,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平板等通讯工具,通过指导“微阅读”,开设“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