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估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rdpine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荨麻疹(CU)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大多数患者病因不明。咪唑斯汀(mizolastine)是一种新的苯丙咪唑衍生物,是一种快速、持久、高效的H1受体拮抗剂,也是唯一的欧洲各国均认可使用的抑制H1受体的抗组胺药。它具有抗组胺及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的双重作用并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移行。10mg咪唑斯汀可达到最高疗效即抑制风团及红肿作用,1小时起效,4小时达到药效高峰,并持续24小时以上。

其他文献
全反式维A酸被广泛认为对皮肤的光损害有修复作用。某些α-羟酸对光老化的皮肤有益。但至今尚无文献记载有关比较维A酸与α-或β-羟酸短期治疗的研究。现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24例女性患者志愿者被随机均分3组,分别应用3种试验药物:005%全反式维A酸(RA),10%羟基乙酸(GA)和2%2-羟基,5-辛酰基苯甲酸(LSA)。试验药物制成乳剂应用于志愿者前臂皮肤,并在对侧前臂用相应基质对照,每天
期刊
紫外线可引起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波长包括长波紫外线及中波紫外线,引起免疫抑制的剂量低于致红斑量。在对遮光剂防护紫外线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中,选用较好的模拟日光光源,合适的照射方式,遮光剂确实有免疫保护作用。同时提倡使用高日光保护指数值广谱的遮光剂,并建议能制定出一套测定免疫保护指数的统一方法。
连接酶链反应是一项新的基因扩增技术,应用两对引物及DNA连接酶对靶基因进行扩增,已用于性传播疾病的诊断,如检测淋球菌、沙眼衣原体、人类乳头瘤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适用于多种临床标本。本文对其原理、方法、特点及在性传播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文献复习。
用培养的自体表皮细胞作为移植物可成功地治疗白癜风.作者选择11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分别患有局限性、局灶性或节段性白癜风,对常规局部和系统治疗疗效差,病史2~10年,病情稳定至少2年.用于支持细胞培养的生物材料为半合成的透明质酸生物聚合物,用苯甲醇100%酯化为透明、柔韧的膜,用激光在此膜上钻直径40μm的微孔和直径05mm的以便液体引流的孔.高度的酯化使此膜变得不可溶,用γ射线消毒此透明质
蒽林是使用最广泛的银屑病局部治疗药物。在大量研究证明蒽林是安全和有效的同时,其作用模式仍未完全搞清。
期刊
CD40与CD40配体结合介导的信号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过程,影响B细胞的分化增殖、克隆转化、免疫球蛋白分泌,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上调B7分子的表达,与Fas系统共同调控B细胞凋亡.实验证实CD40/CD40配体介导信号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抗CD40配体抗体治疗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人群中进行HIV-1筛查对于公共健康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至为重要。使用尿样进行HIV-1筛查取材方便,无侵入性,人们更易接受。作者以社区为基础,在乌干达西南部农村拉凯地区实施了一项控制性病以预防艾滋病的随机试验。为了在该非洲农村评价尿HIV-1的检测,作者对配对血、尿标本的HIV-1检测结果进行了证实性的比较研究。
期刊
虽然蕈样肉芽肿(MF)和Sézary综合征(SS)属于同一组低度恶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但两病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为此作者对两病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共回顾性检查12例稳定期斑块型MF和12例SS的组织病理切片各13份,评价了21个组织病理学指标,包括棘层肥厚、海绵形成、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亲表皮性的类型(Pautrier微脓肿、真皮和表皮交界处单个细胞外渗和Paget样浸润
在表皮正常角化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生物化学的变化。含瓜氨酸的蛋白质主要来自角蛋白K1,通过钙离子依赖途径由精氨酸残基的酶促脱亚氨形成。用常规的免疫组化分析,脱亚氨酯蛋白通常分布于人表皮角质层的最下层,但在银屑病皮损中的分布情况至今未见报道。作者用抗瓜氨酸残基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AMC)抗含瓜氨酸的十一肽(与鼠角蛋白K1的V2亚区脱亚氨部位相对应的多克隆抗体(ACP)及抗基底层上部角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本研究旨在观察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严重活动性斑秃的效果及明确适合于该疗法的病例选择标准。45例患者被纳入该项开放性研究,包括多灶性脱发20例、匐行性脱发10例、普秃9例及全秃6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