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酶链反应在性传播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8151171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接酶链反应是一项新的基因扩增技术,应用两对引物及DNA连接酶对靶基因进行扩增,已用于性传播疾病的诊断,如检测淋球菌、沙眼衣原体、人类乳头瘤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适用于多种临床标本。本文对其原理、方法、特点及在性传播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文献复习。

其他文献
毛球角质形成细胞通过抑制经典的Ⅰ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Ia)能产生一种在哺乳动物体内为数不多的“免疫豁免”区。
饮酒和银屑病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阐明两者的关系,可更好地理解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更有效地预防该病。较早的流行病学资料多未发现饮酒和银屑病的相关性。近年来,可能由于人们饮酒量的增加,使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得以体现。多项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的平均饮酒量较正常人群高。且饮酒量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难治型银屑病可能与饮酒过多有关。
期刊
长期以来,直接以梅毒螺旋体抗原的抗体检测方法,如梅毒螺旋体微量血球凝集试验(MHA-TP)和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一直是梅毒确诊的标准试验.虽然这类“螺旋体特异性”试验(TST)其敏感性在一期梅毒中约为80%,但在二期梅毒中被视为可达100%,且很少出现假阳性.然而,近年来人们对这类方法在HIV感染者的梅毒血清学诊断应用中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桥粒为上皮细胞特有的一种细胞间粘着结构,发挥细胞与细胞间连接作用,不仅是中间丝在细胞表面的主要锚定位点,而且有传导调节细胞行为的细胞内信号作用。本文就桥粒组成成分、组装及其与天疱疮等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血管淋巴样组织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外伤、雌性激素、免疫机制等有关,也可能是一种良性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其临床和组织学表现与木村病相似,二者的关系尚有争论.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物理疗法、局部或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化疗药物、口服异维A酸、己酮可可碱、吲哚美辛金合欢醇酯等有一定疗效,但大多容易复发.
苯丁酸氮芥属于烷基化物,对B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比硫唑嘌呤有更宽的作用谱和更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据报道苯丁酸氮芥对大疱性类天疱疮有效,作者报道了用该药治疗9例天疱疮患者的经验.7例寻常型和2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均曾用其它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现用苯丁酸氮芥和泼尼松联合治疗,以临床表现和间接免疫荧光观察疗效.结果在9例患者中6例有效,且糖皮质类固醇的用量较前少,其中2例患者发生了白细胞和血小板
近10年来,维生素D3类似物导致了银屑病外用疗法的变革。这种配基―受体的作用方式是由基因转录与维生素D3反应元件在它们的启动子区域基因转录的调节来实现。维生素D3类似物抑制各种皮肤炎症和表皮增殖有利于增强正常角化。已经证明体内活化的维生素D3类似物具有可靠的抗银屑病作用。有关钙泊三醇与其它维生素D3类似物的对照研究及与其它抗银屑病疗法的联合应用的信息很多。结论是:钙泊三醇是银屑病一线治疗药物,联合
性传播感染(STI)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妇女健康中的严重问题。社会经济状况不良、知识贫乏及缺医少药,这些因素无不促进了STI的高发病率。虽然在资源受限地区采用临床流程图来诊治STI已普遍得到认可,但对这些流程图的评价很少,尤其是在那些未被认为是高危人群组的女性中。该研究以病史和人口统计学资料、体检所见、显微镜检查和尿白细胞酯酶检测(LED)为基础,建立一个简单的评分系统以预测无症状女性淋病奈瑟菌
全反式维A酸被广泛认为对皮肤的光损害有修复作用。某些α-羟酸对光老化的皮肤有益。但至今尚无文献记载有关比较维A酸与α-或β-羟酸短期治疗的研究。现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24例女性患者志愿者被随机均分3组,分别应用3种试验药物:005%全反式维A酸(RA),10%羟基乙酸(GA)和2%2-羟基,5-辛酰基苯甲酸(LSA)。试验药物制成乳剂应用于志愿者前臂皮肤,并在对侧前臂用相应基质对照,每天
期刊
紫外线可引起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波长包括长波紫外线及中波紫外线,引起免疫抑制的剂量低于致红斑量。在对遮光剂防护紫外线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中,选用较好的模拟日光光源,合适的照射方式,遮光剂确实有免疫保护作用。同时提倡使用高日光保护指数值广谱的遮光剂,并建议能制定出一套测定免疫保护指数的统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