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房地产属于不动产,是人们生活、生产的载体,是基本生产要素。从房地产的性质上看,它不仅包含自然属性,而且具备社会属性特征,除了物质实体之外,房地产还包含很多相关权益。近几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在日常生活中,房屋所有权的作用凸显出来,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意识到房屋权属登记工作的作用与重要性。
关键词:房地产;登记安全;司法现状
现阶段,在房地产登记中,不仅包含现有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而且包含会议纪要、技术规范等内部文件,不过从内部文件的约束力度上看,效果不够理想。我国《物权法》现阶段已经施行,其中对国家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进行了说明,并且使登记办法、登记机构、统一登记范围等内容更加明确,对我国的房地产登记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与要求。
一、我国司法现状对房地产登记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1.房地产登记受到立法状况的影响
从现阶段的立法情况上看,虽然已经存在关于房地产登记的相关法律,但是其中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理论基础。对于制度设计而言,必须要做到缜密、合理,便于为实际操作提供条件,也可以使当事人利益得以围护,即便发生诉讼,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也有理可循。不过目前的房地产登记制度并不能够使社会现实需求得以满足,实践起来难度较大,再加上立法具备滞后性特征,很难完全保障当事人权益。
2.房地产登记受到执法现状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执法机构非常复杂,从房地产登记机构执法情况上看,其中具备两点特征,主要为分散性、行政性。登记机构为政府行政机关,行政性表现非常明显,除此之外,等级机构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出现了多部门登记的情况,导致执法行为无法统一、规范。
其次,在执法机构中,部分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甚至有少数工作人员未接受培训,直接上任工作,登记人员的录用门槛并不高,相关机构在人才选拔上不合理。为此,执法机构必须构建高素质工作人员队伍,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工作,促使执法人员的能力提升,实现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化,确保法律、法规能够顺利实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最后,执法规范存在不完善之处,对我国当地产登记安全造成威胁。登记机构执法行为对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尽管现阶段的物权法对房地产登记规则进行了规定,不过实际操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登记制度内容所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在公示制度上,部分公示信息不够全面,且信息未能够及时更新,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充分发挥登记职权的作用。
3.房地产登记制度受到守法现状的影响
从我国房地产登记情况上看,守法成本较高,且守法群众办证难度非常大。若房屋属于住宅房屋,则不仅要提供登记信息,还需提供安全鉴定文件,便于办理分割测绘。《物权法》中包含机构赔偿责任的相关规定,当出现登记错误,损害到当事人利益时,不管在主观上登记机构是否有错,其都应当承担相应责任。这一规定导致登记机构在当地产登记过程中的风险加大,对登记工作的有序进行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提升房地产登记安全性的措施
1.完善房地产登记法
《物权法》中对房地产登记基本规则进行了明确规定,不过实践中遇到较多问题。为此,必须对房地产登记法进行完善,利用专门法律明确规定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登记人员专业素质、登记审查要件、登记机构设置等内容。除此之外,《物权法》中还要详细规定不动产物权变动问题,利用规则程序,对物权变动(有序)进行保护。《物权法》中与程序性相关的规定过于简单,不具备太强的操作性,通过实现房地产登记法的统一化,便于从程序、实体两个方面规定房地产登记的内容。
2.登记机构与执法部门要加强联系
房屋登记机构需加强与执法部门的联系,便于达到联动执法的目的。首先,房屋登记机构要与执法部门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主要提供规划、公证、公安等相关信息,确保登记资料的及时性、真实性、可靠性。其次,登记机构要多与规划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对房屋规划、房屋产权属登记两者间的衔接进行处理,保证房地产登记信息准确。最后,房屋登记机构还要与公证部门相互配合、合作,公证部门给予公证后,需由登记机构登记结果,可以使错误发生风险得到控制,提高房地产登记的安全性与登记效率。
3.完善赔偿机制
相关部门要完善登记赔偿机制,当发生登记错误后,由出错方承担相应责任,落实登记机构赔偿责任制度,对受害者权益进行保护,可将登记赔偿问题解决。除此之外,在房地产登记过程中,还可利用执业保险制度,确保良性赔偿机制的形成。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房地产登记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房地产登记安全与很多因素相关,其中包括立法现状、执法现状、守法现状三个主要因素,通过采取措施,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并建立有效的赔偿机制,有利于提高房地产登记安全性,使当事人的利益受到保护。一旦发生登记错误的情况,由相关部门承担相应责任,确保当事人利益不受到损害。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司法现状對房地产登记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探讨了提升房地产登记安全性的措施,有利于为日后房地产登记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房地产;登记安全;司法现状
现阶段,在房地产登记中,不仅包含现有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而且包含会议纪要、技术规范等内部文件,不过从内部文件的约束力度上看,效果不够理想。我国《物权法》现阶段已经施行,其中对国家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进行了说明,并且使登记办法、登记机构、统一登记范围等内容更加明确,对我国的房地产登记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与要求。
一、我国司法现状对房地产登记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1.房地产登记受到立法状况的影响
从现阶段的立法情况上看,虽然已经存在关于房地产登记的相关法律,但是其中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理论基础。对于制度设计而言,必须要做到缜密、合理,便于为实际操作提供条件,也可以使当事人利益得以围护,即便发生诉讼,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也有理可循。不过目前的房地产登记制度并不能够使社会现实需求得以满足,实践起来难度较大,再加上立法具备滞后性特征,很难完全保障当事人权益。
2.房地产登记受到执法现状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执法机构非常复杂,从房地产登记机构执法情况上看,其中具备两点特征,主要为分散性、行政性。登记机构为政府行政机关,行政性表现非常明显,除此之外,等级机构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出现了多部门登记的情况,导致执法行为无法统一、规范。
其次,在执法机构中,部分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甚至有少数工作人员未接受培训,直接上任工作,登记人员的录用门槛并不高,相关机构在人才选拔上不合理。为此,执法机构必须构建高素质工作人员队伍,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工作,促使执法人员的能力提升,实现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化,确保法律、法规能够顺利实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最后,执法规范存在不完善之处,对我国当地产登记安全造成威胁。登记机构执法行为对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尽管现阶段的物权法对房地产登记规则进行了规定,不过实际操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登记制度内容所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在公示制度上,部分公示信息不够全面,且信息未能够及时更新,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充分发挥登记职权的作用。
3.房地产登记制度受到守法现状的影响
从我国房地产登记情况上看,守法成本较高,且守法群众办证难度非常大。若房屋属于住宅房屋,则不仅要提供登记信息,还需提供安全鉴定文件,便于办理分割测绘。《物权法》中包含机构赔偿责任的相关规定,当出现登记错误,损害到当事人利益时,不管在主观上登记机构是否有错,其都应当承担相应责任。这一规定导致登记机构在当地产登记过程中的风险加大,对登记工作的有序进行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提升房地产登记安全性的措施
1.完善房地产登记法
《物权法》中对房地产登记基本规则进行了明确规定,不过实践中遇到较多问题。为此,必须对房地产登记法进行完善,利用专门法律明确规定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登记人员专业素质、登记审查要件、登记机构设置等内容。除此之外,《物权法》中还要详细规定不动产物权变动问题,利用规则程序,对物权变动(有序)进行保护。《物权法》中与程序性相关的规定过于简单,不具备太强的操作性,通过实现房地产登记法的统一化,便于从程序、实体两个方面规定房地产登记的内容。
2.登记机构与执法部门要加强联系
房屋登记机构需加强与执法部门的联系,便于达到联动执法的目的。首先,房屋登记机构要与执法部门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主要提供规划、公证、公安等相关信息,确保登记资料的及时性、真实性、可靠性。其次,登记机构要多与规划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对房屋规划、房屋产权属登记两者间的衔接进行处理,保证房地产登记信息准确。最后,房屋登记机构还要与公证部门相互配合、合作,公证部门给予公证后,需由登记机构登记结果,可以使错误发生风险得到控制,提高房地产登记的安全性与登记效率。
3.完善赔偿机制
相关部门要完善登记赔偿机制,当发生登记错误后,由出错方承担相应责任,落实登记机构赔偿责任制度,对受害者权益进行保护,可将登记赔偿问题解决。除此之外,在房地产登记过程中,还可利用执业保险制度,确保良性赔偿机制的形成。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房地产登记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房地产登记安全与很多因素相关,其中包括立法现状、执法现状、守法现状三个主要因素,通过采取措施,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并建立有效的赔偿机制,有利于提高房地产登记安全性,使当事人的利益受到保护。一旦发生登记错误的情况,由相关部门承担相应责任,确保当事人利益不受到损害。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司法现状對房地产登记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探讨了提升房地产登记安全性的措施,有利于为日后房地产登记工作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