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平衡战略与企业高成长

来源 :开放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xingzh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2.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资源平衡战略对企业的高成长至关重要,是企业实现高成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本文分析了高成长企业的四个资源需求特征和在资源管理上存在的四种不平衡行为及其原因,提出了实现企业高成长的四种资源平衡战略:资源结构的动态平衡、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动态平衡、内部资源与外取资源的动态平衡、资源配置速度与成长速度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资源平衡 战略 高成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7)03-0101-04
  [作者简介]张亚辉(1964-),吉林四平人,南开大学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南开大学商学院200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王革(1967-),安徽安庆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资源平衡战略是资源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企业高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企业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资源的动态演化过程,就是企业资源利用上由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的动态循环演化过程。因此,高成长企业的资源战略必须重视平衡问题。劳伦斯·G·温齐默对“平衡”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企业要想获得并保持快速成长,必须关注平衡,成功的成长性公司关注的是平衡,而不是单一、甚至排他的目标——成长。张玉利、徐海林认为,企业平衡发展是保持持续健康成长的基础,企业内、外部动态平衡是其获得生存并保持成长的前提。可见,平衡对企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源概念之界定
  
  根据资源论的观点,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从一定意义上讲,成长就是对资源的消耗,企业增长的源泉在于企业内部的现有资源。资源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已被人们广泛认同,但资源的准确界定至今仍未形成普遍认可的统一概念。人们一般认为,资源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资源是指,企业拥有或所控制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包括能力,如企业内部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和企业外部的环境资源。狭义的资源是指除能力以外的企业资源。美国著名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认为,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由于资源具有量、质、时间和空间等多种属性,因而,它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巴尼认为资源包括财力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财力资源包括债务、权益、留存收益等。实物资源包括机器、厂房、设备等。人力资源包括企业员工的培训、经验、知识和技能等。组织资源包括共同的文化、组织结构、规则、程序等。本文认为,资源就是企业拥有或可以支配的有价值的要素,包括土地、矿产、能源、原材料、资金、人力资源等有形资源和知识、能力、信息、技术、专利、品牌、诚信、社会关系网络等无形资源。资源具有多种类型,是多种有价值的东西的集合。
  关于资源分类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根据以往的研究,依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可将资源大致归纳为六种类型:1.依形态属性划分,可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2.依自然属性划分,可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3.依存在数量划分,可分为稀缺资源和剩余资源;4.依存在载体划分,可分为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外部资源;5.依重要程度划分,可分为普通资源、关键资源和战略资源等;6.依资源关系划分,可分为异质性资源和同质性资源、核心资源与互补资源。
  
  二、高成长企业的资源需求特点
  
  人们普遍认为,企业成长是异质性的,不同的企业其资源构成、成长动因、成长方式、成长路径、成长特征是不同的,具有异质性特征。但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企业的成长表现为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两方面。周三多、邹统钎认为,企业质的成长主要表现为企业素质的提高,包括:生产过程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组织结构、经营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优秀企业文化的塑造。量的成长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包括:生产结构专业化,经营结构多元化,组织结构集团化,市场结构国际化。张玉利则认为,相比较而言,企业成长的“量”的方面比“质”的方面更容易识别和衡量,所以人们主要用销售额增长、产品产量和种类增加、就业人数增长、机构扩大,或者以股票价格表示的上市公司总市值的增加等来衡量企业成长,其中,使用销售额衡量企业成长的做法最普遍。本文同意成长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但真正有意义的成长应该是在保证各种数量指标和企业质量提高的同时,更加突出利润的增长,利润的增长应该是衡量企业成长最重要的指标。
  高成长企业与一般企业有很大不同,往往比一般企业更优秀,其主要特征是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具体表现为:企业发展速度快,规模迅速扩大,产量、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利润快速增加。厄威克·弗莱姆兹(Eric G.Flamholtz)归纳了标志企业五个不同增长类型的五种增长速度。低于15%的增长速度可以被看作是正常增长,15%~25%之间的年增长速度被认为是快速增长,而2590~50%的增长速度就是“特快增长”,50%~100%的年增长速度则被称为是“超增长”。如果一个公司的年增长速度在100%以上,就是所谓的“光速增长”。张玉利、徐海林将销售收入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增长速度,同时职工人数相对于创业初期有大幅度增加的企业,界定为快速成长企业。本文认为,一般来说,高成长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应该至少保持每年30%以上的成长。
  高成长企业由于成长速度远高于一般企业,因此,对资源的需求也呈现出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资源饥渴”是其典型特征,尤其对资金和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高成长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主要有四个明显的资源需求特征:
  
  1.随着企业快速成长所需资源的数量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往往以产品的高质量为前提,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就无法实现市场的迅速扩张,而高质量的产品往往需要高质量的资源作保证。
  
  2.所需的资源种类日益增多,资源结构日趋复杂。企业的高成长往往是通过增加新业务、新产品或新服务来实现的,而这往往需要更多的新的资源来支撑。因此,随着企业成长速度的加快,对资源种类的需求日益增多。管理高成长企业比管理一般企业更有难度,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对管理能力、适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资源获取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企业不具备管理成长所需的足够的能力,那么,成长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停滞。
  
  3.所需的外部资源日益增多。任何企业的内部资源往往都是有限的,尤其是高成长所必需的异质性资源、核心资源、战略资源更为稀缺。随着企业的快速增长,消耗的资源越来越多,为了维持企业持续增长所需的资源增量,企业必须不断地从外部获取可资利用的资源。   4.所需的资源配置速度更快。资源配置速度的快慢是影响企业成长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成长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因其成长速度更快,所以对资源的配置速度也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否则,就会影响成长速度。如PS3游戏机曾被视为索尼公司的“救星”,在上市当天就销售一空,但因为关键部件批量生产的速度跟不上,索尼被迫控制整机的生产数量。资源配置速度与企业成长速度具有双相关关系,一方面,资源配置速度快可以满足企业高成长对资源的快速需求,从而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企业的高成长需要资源配置速度符合成长需要,资源配置速度慢则会造成成长所需资源的中断,从而阻碍成长。
  
  三、资源平衡的意义
  
  企业成长是一种复杂的经济行为,是多种资源、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是由一系列具体过程如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售后服务过程等构成的,因此,采购资源、生产资源、销售资源、售后服务资源、管理资源等都是企业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任何一种资源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成长的停滞。任何单一资源无论多么优质都难以独立发挥作用,都无法单独推动企业实现真正的持续高成长,异质性资源、核心资源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同质性资源、互补资源,也难以完全发挥作用。所以,企业必须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各种资源配置必须互相配台、互相补充,处于适当的均衡状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资源的数量、质量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资源平衡的基本观点。平衡对企业成长至关重要,只有实现资源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高成长。企业高成长的停滞或减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需资源供应的中断或延迟。从资源供应角度讲,很多企业的高成长之所以出现波浪式演进特征,原因就在于资源供应与成长速度不匹配、不平衡。
  那么,什么是平衡?劳伦斯·温齐默认为平衡就是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本文认为,平衡就是指构成企业成长的各种资源、各种要素处于适当的均衡状态。阿先,平衡是包括多种要素的平衡,而非少量关键要素的平衡;其次,平衡是各要素间的适当的平衡,而非数量、比例的完全一致;再次,平衡是个动态过程,是动态平衡,而非静态平衡,是相对平衡,而非绝对平衡。
  不平衡是制约企业高成长的重要障碍,为了实现高成长.企业必须解决好战略平衡问题。劳伦斯.温齐默对平衡战略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提出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10个平衡行为,其中包括顾客与竞争之间的平衡、内部成长与外部成长之间的平衡、成长与经营之间的平衡、成长与管理之间的平衡、灵活性与控制性之间的平衡、实现成长与保持成长之间的平衡,即市场、能力和策略之间的平衡。张玉利、徐海林认为,企业在战略制定、实施和控制过程中要注意的战略平衡问题是:第一,员工成长、企业发展与战略目标之间的平衡;第二,企业核心业务、增长业务与种子业务的整合与平衡;第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安排之间的平衡。温齐默、张玉利、徐海林等的平衡成长观对我们研究高成长企业的平衡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高成长企业的资源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资源数量与质量的不平衡。(2)资源结构的不平衡。(3)内部资源与外取资源的不平衡。(4)资源配置速度与成长速度的不平衡。
  资源不平衡是企业固有的矛盾,而企业在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剧了资源的短缺与不平衡,如资源决策不科学、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技术低劣等造成某些重要资源如原材料、能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无形资产等的闲置与浪费,这种情况在国内企业中并不鲜见。高成长企业在高速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形成或加剧资源短缺和资源结构的不平衡,主要原因在于:①高成长企业由于成长速度过快,资源的供应速度难以赶上资源消耗的速度,造成资源供应的暂时中断。②资源的稀缺性特征使得企业无法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足够的稀缺资源。③资源获取手段和技术的单一以及政府管制、政策限制等原因,也使某些企业无法及时获得所需资源。④资源使用方式、配置方式不科学不合理,造成某些稀缺资源消耗过大或浪费。
  
  四、高成长企业的动态资源平衡战略
  
  高成长企业的资源战略必须解决好平衡问题,实现资源与成长的动态持续平衡。与高成长企业在资源管理上存在的四种不平衡相对应,高成长企业的资源战略必须解决好四个平衡:
  
  1.资源结构的动态平衡。企业成长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众多的资源,是各种资源匹配互动的结果,任何资源要素的短缺或不匹配都会造成企业的营养不良,影响企业的正常发育。成长是异质性的,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成长消耗的资源不同,如多元化成长需要多元化的资源结构,而且资源在企业不同的成长周期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资源结构必须符合成长需要,实现动态平衡。
  资源结构动态平衡要求企业的各种资源都要达到适当的动态平衡,包括:异质性资源与同质性资源的动态平衡;经济资源与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的动态平衡;普通资源与关键资源、战略资源的动态平衡;通用资源与专用资源的动态平衡;核心资源与互补资源的动态平衡;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动态平衡;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动态平衡;现有资源与未来发展所需资源的动态平衡。
  
  2.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动态平衡。企业的高成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随着成长的持续演进,需要的资源量也在逐渐增多,一旦资源供应中断,必然影响成长进程,因此,资源供应必须与成长同步增长,以实现资源供应与增长的动态平衡,满足成长对资源的需要。由于资源使用技术的不完善和某些资源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使得某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功效发挥不完全性特征,加之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资源浪费,因此,资源的供应数量必须与成长需要量一致,甚至大于成长需要量。此外,由于环境复杂性造成的成长的不确定性和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也迫使企业必须在资源供应上留出足够的富余量,以抵消不确定性造成的资源风险。
  企业高成长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源,而且需要大量高质量的资源,因为资源本身不一定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带来利润,拥有众多资源的企业未必就是竞争力强的企业,更不一定是高成长企业。资源的数量不能决定一切,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优质资源、核心资源,才有可能形成竞争优势。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成长的质量,只有高质量的资源供应,才能形成高质量的增长,低质量的资源供给必然导致低质量的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讲,资源质量就是成长质量。另外,高成长的实现往往是以质量为前提,没有高质量的业务、产品或服务,就不可能赢得市场,赢得顾客,高成长也就不可能实现,而高质量的业务、产品或服务往往取决于资源质量,如星巴克公司为了保证咖啡的品质,不计成本到全球各地购买最高品质的高原咖啡豆,正因为如此,星巴 克咖啡保持了长期一贯的高品质特征,也实现了长期的可持续高成长。因此,资源质量必须与成长质量要求相一致,实现资源质量与成长的动态平衡。
  总之,高成长企业对资源的需求是,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质的要求,是量与质的统一。为了实现企业的高成长,必须实现资源供应数量与质量的动态平衡。
  
  3.内部资源与外取资源的动态平衡。任何企业内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尤其是企业高成长所必需的异质性资源、核心资源、战略资源更为有限,所以,获取资源特别是获取稀缺资源、核心资源、战略资源更是企业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企业的高成长因耗费大量的资源,而企业内部积累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持企业的持续高成长,因此,企业在消耗内部资源的同时,必须不断地开发外部资源,通过资源外包、业务外包、战略联盟及其它策略持续不断地获取宝贵的外部资源,以维持企业高成长必需的资源供应。在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资源也呈现出全球化特点,实现了国际化流动,因此,资源的获取也需要实行国际化战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各种所需资源。资源价格是变动的,在不同时间段上资源的价格是不同的,而且获取资源本身就具有时间成本,获取资源的时间越长,成本就越高,因此,获取资源的速度对企业来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资源配置速度与成长速度的动态平衡。资源配置速度对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高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乔治·斯托克认为,时间是企业的秘密武器。在时间反映上享有的优势可以为其他竞争差异提供基础,从而构成公司总体上的竞争优势。速度是资源的一种替代,较快的速度就意味着较少的资源,沃尔玛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速度比竞争对手快80%,从而使得它的增长速度比竞争对手快三倍。因此,资源供应速度必须符合成长速度的要求,资源的配置速度曲线应该与成长波动曲线一致,甚至快于成长速度,速度慢则无法保证成长需要,形成成长中断。企业成长具有波动性特点,并非匀速运动,在某个时间段成长速度可能会快一些,而在另外的时间段成长速度则可能会慢一些。成长速度的波动性要求资源配置速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可根据成长速度随时调整节奏。为应对成长波动中的高峰需求,有必要适当提高资源配置速度。资源的成本性特征使得资源的购置和存储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过高的资源成本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资源的准备量必须考虑成本,以满足成长需求量为原则。同时,出于对资源、管理能力和可持续成长的考虑,企业还应对成长速度进行必要的控制。成长速度并非越快越好,稳定的可持续的成长才是最佳的成长模式。快速的成长往往带来新的压力,如果有效的制度与管控没有到位,成长便会逆转,使公司失控乃至受到实质性的伤害。成长速度过快容易造成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供应滞后,形成成长与资源的不平衡,阻碍成长。当然,资源供应的不平衡可通过寻找替代资源解决,但前提是必须有可供替代的资源,而现实的情况是替代资源并不普遍存在,有时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替代资源。因此,适当地控制成长速度对解决资源困境、保证企业的稳定可持续成长是一项有效的战略措施。
  
  五、结论
  
  企业成长的平衡观要求企业必须恰当地分配成长所需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动态平衡,实现资源与成长的动态平衡。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的有限理性,以及环境的复杂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中可支配的资源总量和结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企业的资源状况永远处于不平衡状态,因此,对资源的平衡管理对企业持续高成长至关重要。资源配置不平衡是企业成长不平衡、不持续的重要原因。所以,企业在制定资源政策,实施资源管理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平衡”思想,把平衡作为资源管理的重要原则,贯穿到企业成长的全过程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责任编辑:垠 喜
其他文献
[摘要]CEPA及其补充协议的实施,改善了粤港两地经贸关系,港资服务业的进入如火如荼。文章分析了CEPA签订前后,粤港珠区域核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及粤珠地区制造业优势的变动情况,探讨香港服务业扩散对广东及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进而提出对广东地区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相关政策思考。  [关键词]服务业扩散 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424;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38)  [摘要]本文提出变二元土地制度为一元土地制度的建议,并对农用地转用的方式和类型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提出了推进和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路径和内容,还提出了加快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理顺土地管理体制、建立土地市场、完善土地税费体系、制订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土地产权 土地管理制度
期刊
[摘要] ,美国核心经济为虚拟经济,所以其救市政策的关键在于能否恢复美国的虚拟经济功能;中国的核心经济实体经济,政府在其中具有重大作用,以攻为守政府为主导的扩大内需政策能够迅速带领中国经济走出困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在金融全球化时代,美国通过金融控制主宰着世界经济。美国凭借美元“中心货币”地位而攫取的国际铸币税成为弥补其经常项目逆差的稳定来源,这是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根源;作为世界头号外汇储备大国,我国面临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和外汇储备稳定性下降这两大金融安全问题;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下降将直接导致美国国际铸币税的减少,致使经常项目逆差逐步丧失稳定的弥补途径
期刊
[摘要]本文从信贷规模、信贷结构变化两方面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新欧盟成员国后,大大提高了东道国的信贷资源供给,使得东道国信贷规模扩大;随着外资银行对东道国渗透程度的增加,其业务重点将逐渐从对优质客户资源的争夺转为向中小企业拓展信贷业务。随着信贷评估制度和技术的改善,家庭部门信贷比例也不断上升。外资银行进入对提高东道国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外资银行 信贷 新欧盟成员国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本文选取我国证券市场上44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以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ST作为公司进入财务危机为标志,分别建立了基于财务指标的危机预测模型、基于非财务指标的危机预测模型和基于混合指标的危机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发现,财务指标模型对于训练样本预测精度好于非财务指标模型,但模型外推性(稳定性)不如非财务指标模型。财务指标模型和非财务指标模型的互补性较强。混合指标模型兼具了
期刊
[摘要]传统的经济理论以生产函数为基础,认为宏观统计变量之间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投入产出关系。本文认为,目前所有的国民核算统计变量都是货币量值的,是由社会关系或者说由货币金融体系决定的。沿着这一思路,本文将重新解释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有效需求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关键词]生产函数 收入-支出模型 资本存量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7)05-00
期刊
[摘要]本文对我国经济学界改革开放30年来学术争鸣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旨在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理论说明及其发展。  [关键词]学术争鸣 改革理论大争鸣  [中图文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08)04-0041-03  [作者简介]何炼成(1928—),湖南浏阳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三十年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化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创造了一种不稳定的双赢模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在全球产业转移中获得了要素生产力递增的收益。要素生产率递增可能使采取固定汇率的货币经历从高估到低估的转变,全球产业转移支持了发展中国家广泛而持续地保持这一优势,并以经常性项目和资本项目间跨国补偿机制实现了全球经济不稳定的
期刊
[摘要]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经营可划分为事业制和企业制两种模式。二者均为在政府支持下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然而在适用范围、运作效率、资源开发以及财政影响四个方面却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大城市要结合国情现状,建立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经营模式。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正外部效应 事业制模式 企业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F5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