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给城市的处方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ycs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师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有责任发现时代与社会的症结。马岩松面对城市这个生命有机体,尤为关注它的健康: 重要的是使生命体气血通畅、有良好的新陈代谢,而不是为了包装形象东施效颦、自乱阵脚。
  距离加拿大的Absolute Towers封顶整整两年,被称为 “梦露大厦” 的性感建筑在建设中就已然改变了名不见经传的密西沙加市的形象;同样被人们热议的中国的鄂尔多斯博物馆也在提升城市面貌上不辱使命。完成这两个标志性的建筑项目后,马岩松的MAD建筑事务所近几年陆续接手了更多来自国内外城市的建筑邀约。人们渴望类似毕尔巴鄂效应的传奇被无限复制,也期待建筑像挺拔的巨人,引领城市朝着更光鲜、更高效的方向迈进。
  面对被经济浪潮掀起的建筑狂热,马岩松泰然处之,功利化的建设在他眼中是失 “魂” 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正如马岩松曾在“北京2050”设计方案中畅想的城市蓝图,面对城市这个生命有机体,他关注它的健康:重要的是使生命体气血通畅、有良好的新陈代谢,而不是为了包装形象东施效颦、自乱阵脚。建筑师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有责任发现时代与社会的症结。马岩松近日现身香港2012年设计营商周,围绕“设计与社会”的话题与surface展开了对话。
  S=surface M=马岩松
  S:一个好建筑的标准是什么?
  M:现代设计的问题在于,人们总是从实际角度去评论建筑的好坏。有人会说,绿色建筑是好建筑,有人说经济效益好、效率高的是好建筑,其实都不是。我认为它们都是一种产品。好设计并不等于好建筑。好建筑首先要有文化可取性。因为很多文化遗产都是建筑,建造背后有好的信仰,但现今的产品没有信仰。比如,过去人们建城要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绿色建筑的概念。那有种文化,人在这种环境里有精神上的感受和享受。这在现代城市里几乎没有,如果把建设一个剧场看作是一个工程,从政治层面来考虑它,那么这样的建筑一定不会成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需求不同,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建筑需要很强的价值观,由有灵魂的创造者做出来,是乌托邦式的想法,而不是民主社会决定的东西。
  S:那么建筑师在扮演怎样的角色?
  M:单说建筑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综合的角色,可能综合了艺术家、工程师、社会学家、理想家等等。在一个建筑产生的过程中,建筑师大概算是唯一知识分子的角色吧。建造涉及到各种人、权利和资本。政治家、商人和建筑师关心的事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建筑师不该太多参与到别人的工作中,或者说不应从政治或资本的角度去参与建筑,而应该关注自己该关注的事,就是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与历史产物,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建筑师非常有责任去讨论这个问题。
  S:你个人对建筑的审美观是怎样的?
  M:大家的审美观不同,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觉得设计师不能讨论这个,美和不美只是一个形式。形式上的美人们可以各抒己见,但是如果说美是一种感觉呢?譬如我们在自然界中看到日出,看到一片树林、一片海,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有美的感觉吧。这种能与环境产生关系,使人产生更深刻的感觉,我觉得就是美好的。被图像激发起的感觉对人来说是很宝贵的东西。因为能获得情感上的反应,那么这个东西一定很重要。建筑是一个空间,空间可以说看不见;建筑是看得见的,而人走进建筑,就跟空间、光线和自然有了关系,也有了自己的感受。这空间或许营造了一种气氛,你会觉得??这种无形的气氛挺美的,而不是一座有形的雕塑之类的美不美。
  作为一个艺术家或是建筑师,你必须对很多东西敏感,要有自己的视野,要学会尊重你自己的感受,所以有人相信建筑是更为个人化的东西。当你在建筑中释放感情的时候,人们是能感受到的。我们有时候设计高塔,有时候设计胡同泡泡这样的小项目——它不过是一个连接院子的5平方米的微小厕所。我们并不关心这些项目是否让人震撼,但一定要让人们感受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S:当经济带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候,建筑与城市规划随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M:中国正处于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发展阶段,物质化的建筑与城市规划都非常注重功能性,将城市看作经济产物,从GDP增长的角度来考虑城市发展。对很多城市而言,城市规划就是做CBD,把城市的金融区做出来的样子就好像芝加哥那样,缺少一种精神和创造,缺少人对建造这件事的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建筑个东西? 以功利的想法建出来的城市就没有灵魂。那样没有灵魂的城市,人就很难有归属感。
  对城市而言,文化、公共空间和交通都很重要。我觉得城市是一个有机体、一个生命。而这个有机体的健康很重要,要让其自然地新陈代谢。反过来讲,也好像人体内假如没有病毒也不一定健康,它同时是个矛盾体,有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碰撞才能向前进步。与城市相比建筑更微观,是一个人相聚的地方,供人们使用。建筑像一个场景、城市中的舞台,一种有意义的精神产品,人来到这儿会有所感受。
  S:你在与客户合作中,尤其有关设计方案的沟通中如何权衡进退?
  M:我的第一个国际项目是Absolute Towers,在比稿过程中,每个人都取笑我们的设计。但当宣布这个大厦将进入市场,500个单元在一天之内售罄。我想这是一种有魔法的东西。在 “梦露大厦” 的项目中,我和客户的沟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设计有时候可以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当人们被一些自己确信的想法、创意打动说服之后,他们是自愿为其工作的。
  Absolute Towers最开始由客户公开??比稿来选一个方案,他们这样做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少有客户会这样做。他们有十分开放的思维。但是有些情况下,客户喜欢你,但却不够开放,他们会对你提出的一些东西品头论足。对我个人来说,我非常讨厌这样的干预。我非常乐于去满足客户的功能需求,但不是建筑设计。我们会根据功能要求去自由发挥。功能才是他们需要的。比如多些平方米,对于我来说并不是问题。如果他们想要更多的空间,我很愿意去尽力满足,但我不希望客户来告诉我怎么做设计。这些不应该在客户和建筑师之间发生。我们与客户的合作就是他们来找我,但需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如果发生我会觉得很遗憾。如果在合作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话,我会直接走开。
  S:作为2012年设计营商周的演讲嘉宾,你对今年 “设计·社会” (Design For Society) 的主题怎么看?
  M:“Design For Society”在今天提出来很有必要。我小时候在北京,邻里关系非常好,邻居之间、小伙伴之间,整个城市、建筑与自然非常和谐,那是一个能促进整个社会融合的一个环境。后来这些东西丢失了,因为我们城市的价值观变了,要竞争,要更高、更快、更强,于是庞大的建筑出现。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建楼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冷漠了。这是设计师应该考虑的东西。
  我在营商周上会与各位设计师一同探讨一下未来的亚洲城市以什么思想来主导。我觉得要面对今天社会的问题,传统价值观很值得重新来看待。传统的亚洲城市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倡导人、城与自然的结合。现代亚洲城市基本上崇尚北美国家的一些做法,建CBD,建摩天大楼……我觉得应该把我们传统的价值带到未来的亚洲城市里。
  今年营商周合作主办的国家是丹麦。北欧设计朴素优雅、崇尚功能性,比较自然。这是我喜欢的设计风格。可能说起风格化的东西太表象了。小时候我所熟悉的传统中国家具和北欧设计很相似,很朴素,这是我们共通的东西。好的设计应该让人有共鸣,设计师用作品达成情感上的交流。如果人们在情感上有共鸣,那么设计在市场上的前景也就水到渠成了吧。
其他文献
现代生活所需的机器人不应该只具备服务家庭的能力,还得是一个贴心的好朋友。我们不需要它具备钢铁侠的铜头铁臂,小叮当的万能口袋,但必须在帮你完成一些分内工作之余,还得有所担当。假使你正为了工作忙得焦头烂额,而它只能在一旁傻站着,让你说,要这个铁疙瘩何用?  01 Romo智能机器人  如果你曾被《机器人瓦力》的主角所感动,那看到这个小家伙一定会惊喜万分。它有一个透明的身板,两条履带式的轮子注定了它有不
期刊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双好鞋,运动员更不例外,因为脚上的一磅相当于背上负重16磅。所以对他们而言,合适和轻便似乎更重要。为了给巴西传奇球员罗纳尔多(Ronaldo)设计一双像田径钉鞋一样的足球鞋,设计师鲍勃·库姆伯斯 (Bob Coombes) 和皮特·哈德森 (Petere Hudson) 首先拆开了罗纳尔多的球鞋来研究他对球鞋的喜好,甚至让他站在墨水中,借助他的脚印来设计鞋底。他们制作了世界上第一
期刊
设计师被Lady Gaga“一眼相中”当然是好事,更何况是让她自掏腰包,并穿着系列服装出街昭告天下。当然,这也就意味着这位设计师——James Hock的衣服必定“不太正常”。  James Hock之前的身份简直和设计师风牛马不相及——会计师,而当他意识到自己在“数字”的海洋里将永不得天日后,便毅然决然地搬去伦敦自学服装设计,混迹于边缘酒吧的先锋形象很快为他迎来一片叫好声,半路出家的经历也丝毫不
期刊
透明的硬纱是Kirsty Ward自从求学时代就无限着迷的材质,每一季她都在想方设法运用和展示这种面料,她说永远也不会感到厌倦。而今年,当她的作品再战巴黎时,她和她的作品都多了几分从容和成熟。  Kirsty Ward在中央圣马丁学院的毕业作品是她第一次对外展示这种透明面料。硬朗与柔美在她的作品中融合自如。Alberta Ferretti即刻相中Kirsty,将她收归旗下,在意大利做设计助理。在那
期刊
韩国IT界巨头Daum想在乌托邦式的荒地上建造一个创造性工作社区,经过8年的策划设计,如今终于将公司搬迁至远离闹市的济州岛上。  缘起  “乌托邦”是个太有诱惑力的词。从印度的昌迪加尔到巴西的巴西利亚,载满了当代建筑大师们关于乌托邦的梦想与遗憾。而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加州的一片荒地变身为令人趋之若鹜的IT圣地,硅谷的出现让乌托邦理想得以完美实现,令全世界竞相仿效。  Daum公司的搬迁计划是向
期刊
“这件马甲只是希望做服装的配饰而已。”设计师?na Barke说,可这近乎喧宾夺主的庞大存在感,已经成功抢了一件服装单品的风头。水与柔情是这件作品的灵感,将满身侵略性的钢钉棱角通过柔美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想要传达的正是女人外柔内刚的气质。多变的皮革线条如同无法捕捉的流动波浪。如果一件衣服穿厌了,大胆尝试一下这种雕塑般的马甲单品,它会让你变个样。
期刊
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的研究生托马斯·托尔瓦宁(Tuomas Markunpoika Tolvanen),放弃将美学和功能性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设计,而是关注生命、时空等更深层次的意象,让作品释放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托马斯最擅长的是捕捉物质与精神的瞬间变化,他的每件作品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故事,比如《打造片刻》(Engineering Tempor
期刊
变色魔咒  利用热敏变色技术,变色纺布Popper能够呈现出三种温度感应:室温下显现一种颜色,寒冷与高温条件下分别呈现深色与亮色。无论是体温、阳光还是热水都能令其反映出相应色彩。人们可以利用变色功能在其中隐藏文字。(图01)  泡沫宫殿  Alsio公司用非常规的施釉方法来制作装饰墙砖。这种表面富有光泽的瓷砖取名为“凡尔赛”,它通过使用电镀金属涂层能获取令人吃惊的耐用性,其硬度可以与石英媲美,常用
期刊
美国艺术家瑞恩·舒迪(Ryan Schude)在摄影作品中总是先构建一个情境,然后将所能想到的有趣细节一一添加进去。场景中尽力浮现出多重故事线索。与其说一张图片是一个故事,毋宁说是一个世界,由他一手构建的充满疯狂想象的奇幻世界。  “将尽可能多的故事用一幅照片表现出来的想法一直十分吸引我。”舒迪说,“有时候一幅照片只有一个特定主题或概念,但当许多暧昧的细节被逐一添加进去,美学上的共谋便造就了影像的
期刊
看到金钕作品的那一刹那,常常让人忍不住停下来盯住它一直看下去,仿佛要穿透作品看到另一个世界的边际。再仔细观看,也许就有人能够看得出来,她塑造出的“人马”形象,就是她自身的一种幻化。这种幻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产生――对于自我更纯粹的想象,抽离现实的可能性。而接近皮肤质感的材质,逼真的表情、形象,以及故事感,更让人对她的作品产生一种 “切肤”般的深刻印象,甚至直抵灵魂。  金钕的作品有种明确的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