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相思林和芒草草丛中薇甘菊枝构件的分枝格局及其生物量

来源 :植物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xiaoyi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域杂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具有极强的分枝能力.在枝构件水平上,对生长在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群落和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群落中的薇甘菊枝构件的分枝格局和生物量分配的比较分析得出:1)同芒草群落相比,台湾相思群落中薇甘菊各级枝的分枝数、分枝密度和分枝率都低,而分枝长度则较长;2)台湾相思群落中薇甘菊以第一级分枝为主,而在芒草群落中则以第二级分枝为主;3)台湾相思林中薇甘菊枝构件的叶面积率、比叶面积和比茎长及叶片生物量分配显著大于芒草草丛;4)两个群落中薇甘菊枝构件的节间长和比叶柄长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薇甘菊枝构件对环境条件变化具不同响应.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常规饲养肉鸡和蛋鸡作为试验动物,采用电刺激和静脉输钾2种方法诱发室颤,以探讨禽室颤阈测定的方法.结果显示: 1)电刺激方法诱发试验鸡室颤成功率为94.71%(197/208),
体内是否存在以调节自身T细胞为主要功能的T细胞亚群 ,一直是一个存有争议的问题。目前认为维持体内自身免疫耐受状态的主要机制是在中枢免疫器官发生的克隆清除 ,在外周中诱导
用可诱发小鼠贫血的病毒(anemia-inducing strain friend’s virus,FVA)感染BALB/c小鼠,15d后取其脾脏,分离出原红细胞,在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的培养基中培养门,24,48h,获得大量相对同步化的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的上述早期红系造血细胞的生物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发现不同发育阶段的早期红系造血细胞,随着
对柔软滨麦草及其与感病亲本普通小麦 7182的异染色体后代抗小麦条锈菌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 ,柔软滨麦草叶面没有锈菌侵染点形成 ,且抗病表型为免疫型 ,因此其抗锈性完
患儿女 ,5岁。腹痛、面色苍黄 2年 ,发现腹部包块 2d入院。体检 :上腹部触及一巨大质硬包块 ,界清 ,无压痛 ,稍可活动。B超示上腹部包块 ,与双肾、脾无联系 ,胃形态部分受压。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区准种与变异的特点.方法以中国株HBV基因序列为依据,设计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自3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血清中扩增HBV CP
以苯胺为原料,经氯化、硝化、甲酰化、氨解反应合成了N-硝基-N-(N′-对乙酰基苯基)-氨基甲酰-2,4,6-三氯苯胺.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讨论了反
2001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转Bt基因棉和转双价基因(Bt+CpTI)棉对棉苗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室内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两种棉蚜天敌的生物学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对
以国内多发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1、3、7血清型强毒株作为制苗菌株,制成油佐剂三价灭活苗.经效力试验,对上述3种血清型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分别为88.8%、88.8%和100%
研究了滇一型重要不育系滇榆1号A混杂株的主要类型,发现滇榆1号A混杂株主要有红尖型混杂株和白尖型混杂株;其中白尖型混杂株就是所谓的散粉株,散粉株包括对不育系无恢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