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卵巢交界性肿瘤61例临床研究

来源 :实用妇产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m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BOT)的临床特征、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1例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BO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7.66岁,67.21%的患者(4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癌抗原125(CA125)升高者占74.14%(43/58),糖链抗原19-9(CA 19-9)升高者占38.18%(21/56),人附睾蛋白4(HE4)升高者占8.70% (2/23).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A期27例,ⅠB期8例,ⅠC期18例,ⅡB期2例,Ⅲ期6例.病理类型交界性浆液性卵巢肿瘤(S-BOT)32例,交界性黏液性卵巢肿瘤(M-BOT) 27例,交界性浆黏液性卵巢肿瘤2例.M-BOT患者CA 19-9阳性率高于S-BOT者(60% vs 17.86%,P<0.05).随访58例,9例复发,复发率15.52%.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与FIGO分期、肿瘤累及卵巢范围、卵巢手术方式有关(P<0.05),但多因素分析显示以上因素均不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5例患者术后尝试妊娠,17例成功妊娠并足月分娩,1例正在妊娠;卵巢囊肿剥除组患者妊娠率高于单侧附件切除组(87.50% vs 64.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OT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肿瘤标志物,诊断时多为早期,年轻有生育要求患者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手术方式首选附件切除术,早期BOT患者不推荐同时行分期手术.保留生育功能手术者术后复发风险可按受,复发后可再次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其他文献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具有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2021年CA-Cancer J Clin发布的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数42万,居女性癌症第6位;中国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数为8万[1]。约25%的子宫内膜癌发生于绝经前女性,40岁以下的患者约占5%~10%[2~4]。大约75%子宫内膜癌在早期得到诊断,预后较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好。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仅次于子宫颈癌,并且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45岁以下年轻的EC患者达7.1%[1]。标准的手术治疗对于年轻的EC患者意味着丧失生育能力,因此对于年轻未育的早期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指子宫内膜上皮恶性肿瘤,是妇科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EC年轻患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约有7%~8%的EC发生在育龄期女性[1]。同时,随着我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和女性生育计划推迟,约70%年轻EC患者在确诊时尚未生育[2]。目前相关指南及共识推荐对有强烈生育要求的早期EC年轻患者,经详细的病情告知及知情理解,可考虑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3,4]
21世纪以来,生物医学领域步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创新,新药物、新技术层出不穷,临床医师对不同疾病的认知进一步扩展,现代医学专业也随着知识的扩容逐步细致划分,这一方面有利于专科医生对本领域知识的深入研究,提高专业诊疗水平,另一方面则限制了医生对非己专业疾病诊治进展的了解,从而缺乏对患者系统评估和管理的能力。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类固醇生成因子-1(SF-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亚硫酸氢测序、蛋白免疫印迹法、免疫组化检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EC患者的术后标本、30例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F-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基因的表达,分析SF-1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与癌旁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EC组织中SF-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2)SF-1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的组织分级
1 病历摘要rn患者,25岁,因不孕1+年,阴道不规则流血6月,于2017年12月27日入我院.患者正常性生活,未避孕未孕1+年.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入院前23天于我院门诊就诊,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厚0.75 cm(单层),内膜回声极不均匀,其内探及丰富血流信号,内可见1.6 cm×1.1 cm×1.6 cm低回声区,其内探及血流信号,肌壁回声均匀.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示:子宫内膜高分化宫内膜样腺癌.因患者未生育,有强烈生育需求,充分告知病情及保留生育功能相关风险后进行全面评估.诊断性
期刊
目的:探索“互联网+”平台联合孕前风险评估、咨询和干预(ACI)模式对备孕夫妇孕前健康风险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6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参加孕前检查1500对备孕夫妇,按照已建立的中国育龄夫妇孕前健康风险暴露评估核心指标,筛出风险人群1770例.研究组用“互联网+”平台联合孕前ACI模式干预,对照组仅进行诊间治疗及指导.半年后比较两组风险改善情况.结果:4种风险类型A、B、C、U类改善率分别为40.54%、86.57%、57.63%、70.78%,四奚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1
目的:探讨血清皮质醇水平与足月分娩临产启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规律产前检查并于产科住院分娩的足月妊娠未临产孕妇(待产组71例)、足月妊娠先兆临产(先兆临产组30例)及临产孕妇(临产组30例),及同时间段正常体检的同年龄段、育龄期非孕女性(对照组65例)为研究对象,运用量子点免疫层析法测定并比较其血清皮质醇;采用Spearman对先兆临产孕妇血清皮质醇与临产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阴道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血清皮质醇预测临产的诊断效能。
宫腔内多部位、多灶性病变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药物或机械方法全面抑制病灶增殖或去除病灶是提升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完全缓解率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作为承担胚胎种植和发育重要功能的器官,在子宫内膜癌治疗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保护正常子宫内膜功能是改善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治疗完全缓解后妊娠率和妊娠结局的关键因素。如何平衡去除子宫内膜病灶和保护正常子宫内膜功能之间的矛盾是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重要课题。
目的:探讨精子DNA完整性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190对不孕症夫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梯度洗涤及上游法处理精子,检测处理前后的DNA碎片指数(DFI)。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DFI预测IVF-ET受精率的阈值将患者分为高DFI组和低DFI组。比较两组精液参数及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的助孕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1)DFI预测IVF受精的AUC为0.559(95%CI 0.501~0.617),最大约登指数对应阈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