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武术套路的审美特征研究

来源 :今日湖北·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re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武术技击本质论对武术套路的审美特征带来影响,武术与舞蹈是同源的,也是武术套路艺术之根。套路是观赏者与演练者相互完成的审美活动,不是单纯的技击,而是在技击元素的应用中强化艺术创作与表演,体现了武术套路的审美趋向。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套路审美特征
  武术套路是武术形式之一,而对其定位一直存在分歧。武术套路是技击还是技击之“舞”?长期以来,对于中国武术套路的发展趋向研究,更多的是对武术技击本质论的认同,细究中国武术套路与艺术之间的渊源关系,中国武术套路的审美特征日益显现。
  一、武与舞的同源论研究
  在中国古代,对于舞蹈的研究分为文舞与武舞。文舞执羽翟,武舞执干戚。《山海经》中对刑天与帝的斗争描述是最早关于武舞的记载。《韩非子·五蠹》中对舜执干戚,有苗乃服的记载,也是从战争中对顽强抗争精神的表征,由之逐渐演变成为敬天祀祖的体育舞蹈形式。原始武艺与舞蹈的形式大概取自相同的根源。再如汉代的“项庄舞剑”,从剑技表演中与舞蹈相结合,唐代杜甫对于公孙氏的舞剑技艺进行了生动描述,“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颜真卿笔下对裴旻将军的剑术、李白的诗,张旭的字并称为“三绝”。可见,剑术表演已经成为古人技击与艺术融合的具体表现。中国舞蹈里有很多武术动作,如《醉鼓》、《苏武牧羊》中的跳跃、扫腿、翻腾。有舞蹈专家提出“中国舞蹈一半是武术”。武术套路是在追求武术表演实践中,将武术的技击场景与审美价值进行融合,凸显武术套路的艺术属性。
  二、武术套路与技击的关系研究
  在传统武术中,“打、练、养结合”是其最大特点,武术发展到今天,对于武术的健身性、艺术性与格斗性进行了多元价值划分,也为武术套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武术套路以追求艺术上的武术为本,在套路中并未凸显技击性动作。有人认为,武术是为了便于记忆技击动作而编排成套路,对于武术套路的前后连贯与武术技法的传承来说固然重要,但这种说法缺乏科学考证。其原因有二:一是武术套路并非是简单动作的组合,也就是说套路不是为了记忆而进行组合的武术动作;二是套路编排中的动作与实战中的动作是存在差异的。李小龙在创立截拳道时,将攻防单式动作及训练作为其主体,并未明确固定套路;而明代将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对拳法的陈述为“拳法似无寓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门之技也”。可见,对于套路是学习技击的基础,等到娴熟后可以从拆招、喂招中转入实战。对于技击中的单式动作不是武术套路,尤其是技击中对实战变化来说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想象和程式化动作组合。显然,对于编排好的套路进行拆解再转入实战训练是违背逻辑的。
  三、武术套路中的审美趋向研究
  德国学者费里匹亚克在对中国武术套路的研究中发现,武术套路源自实战中的花拳绣腿或者高超技艺性的工艺美术。可见对武术套路中的审美趋向研究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中国武术套路的划分目前是难以统计的,“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是对拳种艺术创作的有力证明。从套路动作的命名来看,花鸟、山水、人物、典故皆可入拳。如“猛虎出柙”、“黑虎扑羊”,“雄鹰展翅”等等。正如姜容樵所说“把兽类搏击攻杀的动作,象形取意,模仿到自己身上,用这种方法来制敌”,如“鹞子钻天”、“青龙探爪”,将动物的攻击动作间形象化表达;同时在搏杀意旨上,有“蛇拔草”、“熊推掌”、“马奔槽”等,都是建立在特定动物的特定状态的想象上。还有些动作名称更加趋向对美的意象进行刻画,如“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拔墙往路”等,在无限想象中丰富了动作技击的意境,也为武术套路的艺术化创作作了表率。
  从艺术审美上来看武术套路的发展,其审美境界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似:对手的不在场;二是不似:对艺术的表现;三是不似之似:技击的艺术创作。齐白石在绘画创作上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对于武术套路的审美意境一点也不夸张。对于形似,从对手的不在场上来看,套路讲究形似中还原技击场景,从模拟中复原现实。蔡龙云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中提出“有醉己之激情,始有醉人之力作”。也就是说,在武术套路中首先要创造战斗的情境,并从自我想象中来克服无人防守和无人进攻的形似境界。对于不似,吴昌硕在画画中提出“画气不画形”,从艺术神韵的追求中来突破有形的限制。武术套路中的“不似”就是从超越技击中表现武术艺术,在不符合技击动作中为艺术审美呈现想象空间。试想,对于讲究实用的武术动作,缺少相应的轻重缓急、静定动速的节奏变化,其审美价值何在?可见,对于武术套路中的攻防动作不是对技击动作的罗列和贯穿,而是在其基础上由演练者与观赏者共同营造的运动审美活动。以“提撩穿插步”和“翻转劈挂掌”为例,对于身体的上扬与下旋,在空间组合上以太极鱼为轨迹,提撩为穿插铺垫、穿插为转身铺垫、转身为劈挂铺垫,从而形成上下协同的力量转换过程。对于不似之似,武术套路的美学来源于技击动作,并非是对技击动作的完全照搬,而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形成对技击动作的回归。武术套路脱离了技击动作的束缚,融入了更多表演、服饰、音乐、灯光等效果,以追求武术套路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由此看来,对于武术套路的审美研究,是对技击的艺术表达而不是技击的复原呈现。
  四、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物我两忘”境界的生动再现,也是从追求审美趋向上来超越现实的特殊表达。如在太极拳和八卦掌的套路表演中,太极拳行云流水、八卦掌旋转迂回,演练者与观赏者同时作为审美主体,从练与观中来获得超越现实的审美追求。总之,武术套路在审美发展中,将艺术的合理身份与技击元素的艺术创作作为构建武术套路审美转变的重要特征,这与超越事物功利性的“无用之用”审美实践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吴松.“虚拟化”的中国武术——中国武术艺术特征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2]秦丽,胡淑娟,张瑞洁.从太极图视角解读中国舞蹈艺术之“圆和”美[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3]周建新,王燕.中国武术艺术性四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12).
  [4]李武绪,闫民.中西体育比较下武术文化特征及传播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4(12).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每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来有两大任务:评估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布局来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人们对于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注和期待,自然要围绕上述两大任务的线索而展开。  然而,颇有趣味的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无论是说起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还是论及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人们总是要提到减税。在具有一些经济学常识的人们那里,还总是免不了使用结构性减税一词。  这样一个至少使用了十几年之久的老概念,结构性
目前,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已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并处于从政策性刺激增长向自主性常态增长的过渡阶段。展望2012,我国应首以稳定经济增长作为最重要的任务。由于外需持续
在运动学中特别是直线运动,会碰到不是单一的物体在地面上运动,而是二个或者更多的物体在地面上滑动。在教学中,这多个物体相互滑动求一些相关物理参量,学生不善于采用相对运动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不了解这种思维,有的学生知道不会正确处理运用。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相对运动思维较难理解的常见题型,其具体解题方法为:以A物体为参考系研究B物体的运动,即在B物体的运动参量中减去A物体的运动参量。注意:这里
期刊
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建筑行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尤其是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为了实现对自身能力的加强,要重视施工质量的增强,以便求得可持续发展.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当前的建
混凝土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最关键的环节,如果无法保证混凝土质量,则建筑产品的质量安全就无法保证.针对现阶段我国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钢筋暴露、麻面、裂缝等质量问题,
近年来,台州市路桥区坚持把“党建红”与“互联网蓝”融合起来,聚焦党的组织建设、意识形态管控、产业发展服务“三大环节”,探索推进互联网业党建,全力将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
期刊
【摘要】体育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室外的身体锻炼来完成的。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动作技能教学中,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是长期以来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关心和探讨的课题。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提问的方式方法教学进行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尝试性探索,取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课堂提问;体会和经验  课堂提问,就是通过设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一
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我省贫困户的全面、根本性脱贫,任务艰巨。建议我省精准扶贫工作从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找准成因,建立项目库,创新扶贫思路和模式,强化利益联接机制,进行扶
普通榨汁机仅两百元左右,而市场上新近出现的破壁榨汁机动辄几千元,都是榨汁机,为什么差异那么大?  分析:破壁机声称采用破壁技术打破食物的细胞壁。然而打破细胞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奇。实际上,食物细胞壁是很容易被打破的,当牙齿咬破一个苹果,苹果的很多个细胞就被打破了;被胃消化过的食物,细胞壁也都会被打破。  不少商家宣称,破壁机打破食物细胞壁时会产生一种生化素的营养物质,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这是没有
一、我对教学预设和学习动态生成的理解  教学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教学需要精心预设,但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序,而要开放时空,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以教育机智泰然迎接和处理课堂生成,从而与精彩相约与课堂。  动态生成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堂中的互动及互动中超出预设的意外情况,是指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师生在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新的问题、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