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者梁漱溟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suorenj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6月23日,“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先生逝世,至今整整30周年。
  去世前一个月,梁漱溟对来访的台湾记者说,他对中国文化的期望,就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梁漱溟是中国文化独特价值的坚定守护者。他从来“师古而不泥古”,一生撰述,都在中西比较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寻找重生之机,也为此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建构。重生机会,埋藏于中西文化的协调、融合、互补之中,实现之途上,人力诚然可贵,天时却无法左右,这大约便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深意所在。
  今天的中国,文化重生的天时渐现。
  无法设想如果梁漱溟能听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饱含传统价值的国际表达,以及“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建立中国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这样明确的方向宣示,当作何想。
  今日观之,这一切应该都在这位“文化先知”的预料之中罢。

中国不是落后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自那以后中国开始山河变色。
  以费正清为代表的后代史家,往往把这一年作为500年中国史的分界。因为它明确界定了完整意义上的“传统中国”的终结,以及以受西方冲击为特点的“现代中国”的开端。
  文明的苦难也正由此开启。在现代化过程中,内心最痛的一批人,就是王国维、辜鸿铭、梁漱溟这样的决不在文化上投机的知识分子。
  比照西方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人皆说中国落后,梁漱溟独不以为然。
  “当近世的西洋人在森林中度其野蛮生活之时,中国已有高明的学术、美盛的文化开出来千余年了。四千年前,中国已有文化,与其并时而开放过文化之花的民族,无不零落消亡,只有他一条老命活到今日,文化未曾中断,民族未曾灭亡。”
  比较的科学性值得怀疑。梁漱溟认为,如果中国不与西方接触,那么再走三五百年甚至一千年,“亦断不会有这些轮船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产生出来,它将永此终古”。这一切都是西方在摆脱中世纪的封建统治之后发明出来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秦朝建立开始,就已消灭了封建制度,但“迄今二千多年亦不见中国产业发达起来”。
  从语境上说,这里的“产业”应指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的结束,资本主义的诞生,是不是一种必然的进化方向?梁漱溟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人们犯了历史发展是单线进化的假定性错误。社会形态之划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但梁漱溟多次强调,即便是马克思,对中国也是特殊看待的。
  “中国特殊论”是梁漱溟所主张的。这一点一直有许多不同意见,但到今天为止,中国社会总是在诸多领域例外于西方理论,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不是落后,这一观点是反对人类社会的单线进化论的逻辑结果。
  不是落后是什么呢?
  “是停滞。”

文化早熟


  中国社会发展停滞,是因它在文化上早熟。
  在1931年的《中国民族自救運动之最后觉悟》一书中,梁漱溟打了一个比方。
  “一个人的心理发育,本应和身体发育相应,但中国仿佛一个聪明的孩子,身体发育未全而智慧早开。因其智慧早开,转而抑阻身体发育,身体发育不健全,智慧最后也不能发育得圆满良好。”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智慧早熟,是因为中国跳过了宗教而直接进入道德,无异于“一步登天”。跳过宗教直接进入道德,以之作为社会运转的法则,这是他认为中国文化“早熟”的主要原因。
“中国特殊论”是梁漱溟所主张的。这一点一直有许多不同意见,但到今天为止,中国社会总是在诸多领域例外于西方理论,也是不争的事实。

  宗教对社会的规范,是一种“外力假借”,“而外力实在就是自己”。所以,人借助宗教这种外力来寻求道德力量,就比道德多了一道弯。
  “在人类文化历史上,道德比之宗教,远为后出。”在梁漱溟看来,道德比宗教更为理性,但理性原是渐次开发的,社会生命上,须有社会经济文化之进步为基础。“不料古代中国竟要提早一步,而实现此至难之事。”
  西方自罗马时代到宗教改革,一千多年里都笼罩在宗教控制之下,而中国从孔孟以降便开启了伦理本位的社会构造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文化时间上一直在等待西方的脚步,而精神上则等待外部的理解。不过最后等来的不是比肩和理解,而是新的突变线索出现,是凌厉的工业文明的介入,并彼此冲突。
  此时的中国文化,就欲停滞而不可得了。
  宗教讲利害,而道德重是非。宗教以祸福关系、末日警告、天国诱惑等内容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其本质还是利害权衡;而道德伦理则来自人们对是非对错的直觉感受,彼此并非利益关系。
  在社会文化上,这其实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分野,故而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现代社会完全无法在“同一频道”上理解问题。
  譬如,西方的权利观念是欧美政治思想的“元要素”,其实也是一种利益关系,对于习惯了伦理规范的中国人而言,一开始根本无法接受。梁启超先生在《先秦政治思想》一书中就指出:“最简单最亲密者如父子夫妇相互之关系,皆以此观念行之。此种观念入到吾侪中国人脑中,直是无从理解。父子夫妇间何故有彼我权利之可言?吾侪真不能领略此中妙谛。”

现代化“没那么简单”


  跳过宗教,尚不会造成物质力量上的强弱之判。梁漱溟所说的早熟,还包括另一层意思:中国文化还跳过了科学思维。
  学术的发展是为了应付人类生活的需要,因此人生有什么问题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学术。在《东方学术概观》一书中,梁漱溟把人类生活的问题分解为三个阶段。   第一问题,是“人对物”的问题,就是通过科学研究改造客观世界,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这一点中西皆然,不过在知行关系上,中国人重实用,为行而求知,而西洋则另有为知而求知的传统,“不必为其有何用处”。“西洋科学发达正在此,反之,中国人务实用,科学就萎枯了。”
梁漱溟作品《中国文化的命运》

  人对物是“对外用力”,考虑利害权衡,用来制胜自然,是非常成功的,结果就是科技发达。但用这种态度处理社会关系,除了势力均衡的民主制度外,大体上是失败的。运用在民族之间、国际之间,就会酿成大战,毁灭人类和文化。
  就这一判断而言,可以说他和马克思最终走到了一起。“近二百多年,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资本主义的工业互为因果。资本主义是个人赢利,自由竞争。科学发明有助于赢利,赢利奖励了科学发明。一切新技术发明,掌握在资本家私人手里,而未曾掌握在社会公共手里。大利既在资本家之手,而大权亦随之在其手。国家虽有进步,亦不免为其所左右,内则演为阶级斗争,外则演为民族斗争,整个世界为之扰乱不安。”
  因此他预言,“最近未来之世界文化,将为中国文化之复兴”,即以伦理本位取代自我中心,以是非取代利害。“人与人之间,原是只该讲理,不该讲力的”。
  中国文化这个“老小孩”,被卷入现代化潮流之中,起落浮沉,甚至灰头土脸,但在梁漱溟看来,它最终还是担负着制约人类欲望、重建道德理性的天下之重。
其他文献
司马懿本不屑于为宦官后代曹操所用,被迫出仕曹操幕府,采取了“潜龙勿用”的态度。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司马懿给曹操打工12年,只当过两次军师,而且还是与别人一起出的主意。  一次是215年打下汉中张鲁后,司马懿建议进一步直捣成都,曹操说人苦不知足,“得陇望蜀”,没有采纳。据说曹操后来连肠子都悔青了。  第二次是219年,关云长攻打襄阳,水淹七军,活捉于禁,庞德战死,中原震动。曹操本人一直居住在邺(今
2011年,刚从公路局退休的张万全拿出70多万的积蓄,与人合伙向中小企业放贷。刚开始,他的确挣了不少钱,但到了2013年,好几位向他借款的老板卷钱跑路,这让张万全损失惨重。现在他还有50多万的放款没收回来。在山东冠县,和张万全有一样遭遇的人还有很多。  同样发生在冠县的,还有曾掀起轩然大波的“于欢刺死辱母案”。随着二审改判,这起因暴力催债引发的血案再次引发关注,不少人为“五年有期徒刑”这一改判结果
无论报道内容是关于一名非法马里移民爬上一座巴黎建筑物挽救一名幼儿,还是关于旨在驱逐50万移民的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府成立,与移民有关的头版头条已经成为欧洲媒体的主要关注。尽管问题不断得到报道—或者,更可能的是,恰恰因为问题不断得到报道—移民政策辩论迄今为止依然受困于误解和政治化。  在英国,虚假和扭曲的说法,比如来自欧洲其他地区的不受限制的移民正在导致工资下降,部分助推了英国退欧公投。然而,自投票以来
2018年7月,特朗普宣布提名53岁的卡瓦诺(左)为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这项提名引发了一场历史性的政治风暴,并在整个社会引发巨大的分歧  “我要代表全国,向布雷特和卡瓦诺全家致以歉意,因为你们被迫承受了许多痛苦和煎熬。”10月8日晚,特朗普在白宫东厅的大法官就职仪式上,对布雷特·卡瓦诺一家说。  13周前,同样是在这个大厅里,特朗普宣布提名53岁的卡瓦诺为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项
卢晓中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全国教育政策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独立或排名第一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其中一等奖4项。荣获“广东省首届优秀青
贵州习酒“十里酒城”  曾记否?关于酒的起源,我在上一篇文章推崇“猿猴造酒说”。  这一说法有自然合理性。酒是由粮食、蔬果等含糖物质发酵而成,此乃天注定—自然法则决定的。  岁月迁延,这些物质总有在一个合适的环境里长久堆积的契机,于是酒就偶然出现了。而这一偶然性,不必借助人力,动物也可以完成。比如猿猴,在食物丰盛的时候,收集堆积果类,就可能无意中酝酿成酒,芳香流溢。  猿猴先于人而存在,酒也先于人
1. 1985年,江苏苏州,午后的阳光洒落在街道上,树影摇曳下,下班回家的自行车潮。  四十年。人的一生中,有几个四十年?有几个波涛汹涌、目不暇接、跌宕起伏、猝不及防的四十年?  饭桌上,多了大米白面、鸡鸭鱼肉,不等过年,天天吃饺子。大路上,跑的是电动汽车、共享单车、平衡车,四个轮子的、两个轮子的、一个轮子的。高楼大厦四五十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冬天再不用买煤烧。“蓝蚁之国”如今姹紫嫣红,争奇斗
28年前,一篇长达11000字的大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下简称《东方》)首发在《深圳特区报》上,震动海内外。  这篇文章主要记录邓小平在深圳5天所见、所闻和所讲,从中,人们不仅看到他睿智、果敢的一面,也看到这位88岁老人的风趣、幽默和平民化的可爱形象。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深圳是他“南方谈话”的重要节点。在深圳,他回应当时社会上关于“姓资姓社”等阻碍改革和发展的诸多争论,很多重要讲话,
2018年9月20日,文在寅与金正恩一起登顶白头山,圆了文在寅“从朝鲜一侧登上白头山”的心愿  在朝鲜半岛传统中秋节前的9月18日到20日,韩国总统文在寅访问朝鲜3天,与朝方签署《平壤共同宣言》,在15万朝鲜观众面前短暂发言,还和朝鲜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一起登上中朝边境的白头山,在天池边合影,忙得不亦乐乎。  文在寅这次出访的目标,除了青瓦台秘书室长任钟皙对外宣称的三个议题,即改善南北关系、促进
剑雪封喉,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神秘存在。  一方面,他那专业又颇具艺术感的《DOTA回忆录》《天下DOTA》等系列电竞赛事视频广受好评,娓娓道来且富有磁性的声音被观众熟知。在优酷、哔哩哔哩、YouTube很容易找到他的作品,播放量动辄百万。  但另一方面,作为电竞圈颇有名气的视频作者,他的公开个人信息却极其匮乏。相貌、成长背景、从业经历,甚至连真名,都无法在网上检索出来。  这时常让他的粉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