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为梦半生为缘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其他文献
满枝满树满山满野满秋的苹果  如千帆竞发 向金秋深处的红挺进  它们餐风露宿补阳 日夜蓄势待红  即使红得发紫 落尽黄叶  也不甘掉队 不愿独自打坐  等 待  这个偌大的苹果园 唯有时光妙手丹青  以羞红点亮满枝满树漫山遍野  点亮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  数以万计的红苹果 仿佛红鸟安静地栖息  冥想 像停泊的舰队 随时扬帆远航  青果无语  秋天的苹果 纷纷扬起羞红的脸  却有几个自卑的青苹果低下
野墅依溪涧,松风起石隈。  长空霞绮散,青嶂霭云开。  雁送斜阳去,星随淡月来。  江村藏画境,欲别复徘徊。  新夏寨下即景  渟澄田北水,九曲抱村流。  浅渚楓杨蔽,平池藕叶浮。  蜩蝉惊白鹭,鸲鹆翼青牛。  更喜新篁外,鸣禽弄石榴。
摘 要:巴鲁迪——复古派先驱者,其诗歌“悼亡妻”也体现了阿拉伯当代文学流派复古派的诗歌特点。其中包括风格,内容,结构,以及艺术特点和创新特点。复古派是阿拉伯文学复兴时期所出现的文学流派之一,之所以有它的出现是因为阿拉伯文学在奥斯曼时期曾有一段衰落时期,也就是在现当代时期之前,阿拉伯文学发展衰落,而这种衰落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较为落后,导致其文化不能发展,同时又面临着教育的落后,以及文学
摘 要:随着认知学派的兴起,诗歌的认知解读也成为了研究热点。《天净沙·秋思》这一经典元曲以时空环境的具身效应渲染情绪氛围;以“图形-背景”的凸显效应强化主题;以“前景化”的群聚效应衔接语篇,从而让这首元曲把悲秋哀志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流传千古。  关键词:诗歌;情感;具身认知;“图形-背景”;“前景化”  作者简介:吴婧(1987-),女,湖北十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
百卉凋时唯独艳,禅香何惧晚来欺。  天生傲骨寒霜笑,遥望蒹葭轧乱羁。  秋 池  秋池滿目莲枝藻,菡萏随风驾九霄。  点水蜻蜓蛙泣叫,祈求明岁看塘潮。
阿琪阿钰从栈道上 环顾四周  群山圍拢了过来 仿佛飞天  菩萨 星星 诗歌 也围拢了过来  环游祖国山川那么久  城市那些层叠的肉褶里  血液流淌得越新鲜 越摩登  仿佛星星下落的声音  注定会下蹲在月亮未爬起的麦垛里  体验古老  匠人细镂着光的面膜与心肠  是泥塑形变之美 还是历史变迁之誉  是肉身菩萨乍停登山之意  还是法师殒落惊雷之变  他不知道哪一滴泪会先潸然而下  抛光一尊尊观览中的智
摘 要:鲁迅在《呐喊》、《彷徨》里塑造了许多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展现其深刻思想提供了有力的联想符号。其中,仅“寡妇”这一形象在这两本小说集里就有九个之多,她们多善良温厚,却命途多舛,究其原因,是封建礼教,是人性冷漠,也是寡妇本人愚昧、麻木。在不同时期,鲁迅书写的寡妇各不相同,由封建走向解放,传达了鲁迅对女性命运的思考。由此,本文将探讨鲁迅如何书写寡妇、为何热衷写寡妇、意义所在。  关键词:鲁迅
摘 要:在《盗墓笔记》中,南派三叔运用一系列奇绝诡秘的意象,构建了一个极具神秘主义色彩的世界。庞大的意象群中,“面具”是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浸润着作家对主题、审美和艺术等多方面的思考。小说中的面具主要有两种,一是表象的“面具”;二是心上的“面具”,即人格的面具,指向了更深层次的人性,融载着作家深刻的生命体悟与当代焦虑。  关键词:南派三叔;意象;“面具”;人性  作者简介:夏肇蔓,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
摘 要:《蒲柳人家》是刘绍棠“在自己最熟悉的乡土地上”打出的一口“深井”。[1]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一幅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热情讴歌了冀东北运河沿岸广大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美好品格和高尚的情操,笔下流露出的乡土情怀更是不言而喻。  关键词:语言特色;人物形象;乡土情怀  作者简介:姬冬玲(1993-),女,汉族,甘肃陇西人,硕士研究生,新疆科技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中国汉语言文学研究。  [中
摘 要:作为集道家,墨家,儒家等思想于一炉的巨著,《淮南子》的译介在中国典籍翻译中极具研究价值。斯奈尔-霍比恩所持的翻译综合法认为文本分析应当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本文据此对文本从篇章结构,题目与主题,句子结构,词汇四方面进行分析,检验约翰梅杰和丁往道的《女娲补天》的英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和产生的效果,发现前者的译文更为贴近原文,但可读性下降,词汇意义表达不准确。丁往道在句子结构和词汇选择上比较灵活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