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模式,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and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过程,拓宽探究空间,发展学生能力和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 数学知识 原点
  山东省梁邹小学刘思军校长在一次讲座中提到“让课堂教学回到原点”的理念,让我很受启发。在大呼高效课堂的今天,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追求热闹的情境创设,华丽的课件制作,时髦的小组合作,却往往忽视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那就是回到数学知识的原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立足数学原点,发展学生思维。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在教学冀教版三年级《面积的认识》一课时,多数老师按照教材和学生的知识经验,先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再抽象出平面图形,而忽略了面的多样性(平面曲面)和数学上面的形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为此我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面后,还为学生提供水杯、球之类的物体,让他们亲自动手摸一摸,这些面既有平的又有弯曲的,还有凹凸不平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做好铺垫。然后从这些物体上抽象出平面图形,再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这些平面图形是怎么画出来:先出示一个点,移动成线段,线段分别平移或旋转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水平还处于从直观向抽象转变的时期,如果作为一个知识点讲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则很显然难度过大。一个简短的课件演示,既降低了学生接受的难度,又为面的形成找到了数学根源,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烙印,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究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为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过程,活用教材,拓宽探究空间,发展学生能力和思维。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一般的教学无非是先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因为先学习2、5的倍数,受已有知识影响,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个位数字有关,再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记录数据观察等活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最后归纳总结出他们的特征。虽然结论产生了,但是到底为什么3的倍数要看所有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而不能只看个位数字,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要让知识回到原点,必须组织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解决学生心中隐藏的问题。下面的课例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始,先让学生判断部分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由此引出问题。
  (一)探究2、5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
  师:(出示图)把1个十也就是10根小棒2根2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既然十位上没有剩余,我们只需要分个位上的6根小棒,能分完吗?
  师:我们再来看24。(课件配合同步演示)
  师:第一个十2根2根的分,有剩余吗?那第2个十呢?
  生:也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十位上的2还需要观察吗?只需要把个位上的4根小棒继续分,有没有剩余?那5个十呢?7个十、8个十呢?……2个2个地分有没有剩余?说明了什么?
  生:十位上不管是几,只要2个2个地分,都不会有剩余。
  师:看来,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和它十位上的数无关,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
  师:再看一个三位数138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百位上的1也不需要观察呢?(课件同步演示)用刚才的方法解释,5的倍数为什么也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就可以?
  (二)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师:16是不是3的倍数?个位上的6是3的倍数,为什么16不是3的倍数呢?(师同步示图)
  师:1个十2根2根地分,正好分完。那3根3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十位上没有正好分完,剩余了1根,个位上还有6根,我们要继续分……1根和6根合起来是7根,3根3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7根再分就余1根。明白为什么16不是3的倍数了吧?
  师:再看24。24是不是3的倍数?
  生:24是3的倍数。
  师:个位上的4不是3的倍数,24却是3的倍数?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拿出1号作业纸,自己动手分一分,画一画,弄明白为什么24是3的倍数。
  师:结合你分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4不是3的倍数,24却是3的倍数?(生说师总结,并同步展示课件。)
  师:再来看一个更大的数!(课件出示138)你能不能用刚才分一分、画一画的方法,来判断138是不是3的倍数?(随着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
  师:下面我们不用操作,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把450像刚才那样分一分,会是什么结果?
  生:4个一百根3根3根地分一共余4,5个十3个3个地分一共余5,4 5 0=9,9是3的倍数,450是3的倍数。(师示图)
  师:回过头来梳理我们研究的这几个数(4个例子放在一个画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原来是几,剩下的数就是几。
  师:仔细观察!(隐去画面,只剩下面一组数)
  师:现在你找到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了吗?
  生:如果一个数各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完成意义建构。这样的课堂虽然占用了时间,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几个课堂教学案例华丽情境少了,数学问题多了;低效活动少了,思考感悟多了;空泛提问少了,思维交流多了。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经常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浪费学生的时间了吗?这种时间的浪费是否值得?是学生所需要的吗?在滚滚而来的改革之中,我们应该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关注什么,有没有戴着冠冕堂皇的帽子,心安理得地做着不着边际的教学活动。应该做到不管外面的风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让数学知识回到原点,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当然,我们强调回到思维原点,并非一切知识都从头教起,只是想提醒大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
  [2]杨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9).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2007(04).
  [4]陈承伟,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2007(08).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9(05).
其他文献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讲了,而且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如
摘 要: 导数是高中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章,它在解决数学有关问题方面起到工具的作用,可以巧妙地解决许多初等数学问题.但同学们对导数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本文着重探讨纠正错误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导数 单调性和拐点 极值 错因  我们在用导数研究函数图像和性质时,常常因为审读不够充分,没有注意到题设隐含条件对值域范围的限制而导致解答出错.从避免或减少这类错误的角度考
摘 要: 小学语文教育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不仅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字词,而且要让学生能够用这些单调的字词组合成精彩的文章。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加强语文知识积累,提升美育素养,刺激写作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 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我们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在我们教会他们单独的字与词后,还要教导学生能够将这
在BP神经网络中完成T-C识别问题后,考察了在全联结和局域联结网络的权值感受野型和随机型初始化设置条件下,输入层与隐单元层之间联结权值H(?)的最终分布。发现对称感受野型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上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在今年1月2日视察解放军报社时的讲话中又重申,“要政治家办报”。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
摘 要: “以人为本”是现代组织管理当中重要的管理原则,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管理中,也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重视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推进“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将这一原则落实到教学准备中、教学关系维护中,落实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提升教学品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水准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 以生为本 数学教学 课堂管理  我国的初中数
本文针对当前激电找水在应用基础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1)根据在四百多个含水砂样上测得的近千条放电曲线,给出并阐述了样品极化率和半衰
摘 要: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有收获的特殊场所,双方都要做出努力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要创建有效的课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提高课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的永恒追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