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xwbx45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隆平,江西德安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織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这位身材瘦小、有些驼背的老先生,研究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成绩斐然。他为什么能够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未来科学奖等殊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崇拜的“偶像”?解决全球十几亿人的饥饿问题,是众所周知的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成就,但袁隆平最具感染力的,还是他那种天高任鸟飞的精神境界。
  袁隆平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他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在亲历了饥荒的窘境后,他深知人民的屈辱与苦难,同时也明白了首先要解决粮食增产及人民温饱的问题,国家才能不再受人欺凌,才能在世界舞台上争取荣誉和尊严的道理。
  1949年,袁隆平考取重庆相辉学院,选择农学作为第一志愿。1953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市安江农校教书。袁隆平没有满足于做一个教师,而是胸怀家国,全身心地扑进农学研究中。1963年,他从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中,发现了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现象,便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强烈念头。
  1945年到1964年间,苏联李森科的遗传学说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里占据强势地位,真正的遗传学研究受到批判。但袁隆平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他通过实践发现了李森科“无性杂交”理论的致命漏洞,于是冒着被批判的危险,坚持在“孟德尔分离理论”指导下进行杂交水稻研究,从而奠定杂交水稻培育的正确基调。
  之后,面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国际普遍论调,袁隆平顶住了质疑反其道而行之,在发现“雄性不育株”之后,独辟蹊径地提出了用“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的培育体系。1970年,袁隆平的学生在海南南红农场沼泽中发现1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将它命名为“野败”),杂交水稻研究从此打开了突破口。
  1979年,名声大振的袁隆平面对高产早稻新组合“威优49”的一片溢美之词,自揭其短,指出这个品种还存在抗性较差、生育期较长的缺点,并提出了三系杂交水稻必然走向二系、一系杂交水稻的“袁隆平思路”。有好心人提醒他说:“作为著名科学家,万一搞砸了,岂不坏了名声?”袁隆平说:“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了一个高度,还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
  一心扑在科研上的袁隆平,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2019年,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袁隆平给自己定了三大目标:其一,继续巩固每公顷18吨产量的目标;其二,选育耐盐碱稻,瞄准每公顷产量4.5吨的目标;其三,发展第三代杂交水稻。他曾粗略估算,我国有10多亿亩盐碱地,现可供利用的在2亿亩左右,如果能拿出1亿亩开发种稻,每亩按300公斤产量计算,每年能产出300亿公斤粮食,可养活七八千万人口。
  为了实现这三大目标,已90岁高龄的他,尽管身体大不如从前,无法频繁地奔走于全国各地,却依然“管不住”那迈向稻田的腿。为方便行动不那么便利的老院士进行研究,湖南省农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这块田从此就成了袁隆平的“心病”,他起床后首先干的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在袁隆平的书房里,挂着一首他自题的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正是他坚持不断创新的精神写照,也是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原因所在。
  (注:文章内容根据《新民周刊》《新京报》登载的相关文章整理。)
其他文献
人生如跑道,如此的长。成长是什么?细细品味着曾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咸,我似有所悟。  成长是一颗香甜的糖果。妈妈的生日快到了,我想给她个惊喜。于是我早早地起了床,偷偷钻进厨房。水龙头“哗啦啦”地开着,我在水槽边洗洗刷刷,就像那勤劳的田螺姑娘。把开关一扭,火苗便“哧”地躥了起来,金黄的煎蛋在锅里冒着香气。厨房中交杂着许多奇妙的声音,汇成了一支交响曲。随着乐曲的落幕,一碗喷香的鸡蛋面就“光荣登场”了。妈妈
期刊
善是一剂良药,可治愈心伤,可让人温暖。善是一团明火,使真情闪耀,让爱的奇光洒满世间每个角落。  善,点燃空洞的心。  小区有几扇门已经年久失修了,拉起来“吱吱呀呀”作响,蹭人一手铁锈,有时还会卡住半天。邻居们早已习以为常,谁也不会去管它。  又是回家的路上。步入小区,自由自在哼着小曲的我毫无忧虑,心情像加了糖般甜。远处传来熟悉的“吱呀”声,奇怪,那声音怎么断断续续地响了好久?难道是搬家公司在运东西
期刊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认真
我尝过各种各样奇特的滋味,但最令我难忘的,是一道酸菜鱼的味道。  小时候,我最喜欢父亲做的酸菜鱼。每到周六,我总要吃上一回。这天,艳阳高照,我练完舞后,父亲一如既往地准时来接我回家。“爸,帮我拿袋子!”我傲娇地递过袋子。父亲却看都没看,严肃地说:“自己拿,不能老让我帮你!”我听了,心里一阵不爽:干吗呀?大晴天的这么大火气。云朵顽皮地蹦到太阳身边,不一会就遮住了它的半张脸。我们往回走着,父亲一路上不
期刊
什么滋味最不能忘?是糖果的甜蜜、橄榄的涩苦,还是辣椒的火热?对我来说,最忘不了的是感冒清热颗粒的味道,是父爱的味道.
期刊
每次看见火辣辣的红辣椒,我总会想起一位和蔼的老人.rn小时候,我一直害怕跟老人接触,总觉得他们大多脾气古怪.而在我住的小区里,有一位老人家,或许是年轻时脸上受过伤,面目显
期刊
小学六年级作为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既是学生总结前期经验的最佳时机,也是开发学生无限潜能的黄金阶段.因此,教师更需要牢牢把握.而写作能力作为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最佳方法,
25公里,是一段距离的表示。但于我而言,这个数据已有了特定的指向——它是20年前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我,向公众传递的一条信息的“要点”:“我国农民的通婚方圆不超过25公 25 k
【题目一】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进行写作。  为坚决遏制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扩散,1月21日,武汉市决定对进入武汉的人员进行管控。钟南山等专家表示:能不到武汉去就不要去。然而这时,这些专家却冒着危险前往武汉了解疫情;各地医疗机构的许多医护人员也自愿报名,不顾危险,连夜奔赴疫情一线……网友们称赞他们为2020年最美“逆行者”。  请以“逆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