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
——生活教育论
【内容摘要】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作文脱离实际,不能为实际服务,内容空洞,抄袭模仿现象更是到处可见。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有话可说,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应该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让学生的作文有生活味。
【关键词】作文走进生活爱生活
一、目前中学作文存在的问题
1.从中学作文现象分析。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虚假现象,作文因为题材的虚假而无法具体、生动,无法反映生活的灵气。于是学生作文“优秀”者则虚情假意,以华丽词章掩饰生活理解上的贫乏;差者则任教师百般启迪,无法具体展开,因此真正能反映丰富多彩生活的文章可谓凤毛麟角。
2.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太重视文学性,而忽视实用性,以至学生把作文看成是很难、很头疼的一件事。即使学生在平时写作中水平不错的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又显的手足无措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作家或文学家,大部分人以后很少会接触这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写作,与此相反一般都是一些应用性的文体。相反美国与日本就比较注重作文的实用性,例如交际能力等等。
3.当前作文教学教师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且有规定的时间。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中学生挖空心思搜索材料,即使写出来也是枯燥无味,没有真情实感的。
二、原因分析
1.出现这种现象有其社会因素在里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导因素。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知识是不行的。那到底怎样才算有知识呢?文凭就成为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为了让儿女能好的在社会上生存,让其子女拿到高分高学历就是一条必选之路了。作为考试科目之一的语文,作文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为了拿高分学生不惜死记硬背甚至抄袭,老师只讲求形式教学,甚至教考试技巧。
2.学生被课堂所束缚,缺少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俗话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上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更加缺乏写作素材。
三、解决办法
由原因的分析可知,这种社会因素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虽然我国也在进行应试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从体制上加以根本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况且这也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改变的。如此而言,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第二个原因入手来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仔细分析,其实这也是改革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就我个人而言,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作文走向生活。这里有两个含义:①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写作。②让学生能进行生活写作,也就是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调了写作的生活实用性。生活作文教学研究认为,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环。即从生活到作文回到生活再到生活的往复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活的质量会因学生对生活认识的提高而提高,作文的能力会因对生活的表达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生活作文可以优化这个循环,从而造就生活与作文的双向目标的达到,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要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因此:
(1)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做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观念如果没有改变,那么一切都是空谈,因为教师的教学都是在一定的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以树立教师的生活教育思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为此教师必须树立以下三个原则:
①生活性原则。这是生活作文教学的个性体现。作文来自生活,作文教学应当来自生活,作文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②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也应贯穿作文教学的全过程,陶行知认为,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作文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
③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生活能力的发展。
④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2)要让学生作文走向生活,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
①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有些同学经历的事也不少。家里家外,课上课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多事情经历了,可到作文的时候,一片朦胧,没有鲜明的印象,又从何写起呢?老师就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用心体会。
②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研究性写作态度。如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我国各省自治区、世界各国人文地理以及历届亚运会的举办国、参赛国、奖牌得主等资料,掌握做资料卡片和将资料归纳整理成文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在课上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③必须实行说写结合,加强口头作文训练。
④文体训练与语体训练并重。让学生走向生活进行写作,就必然会或多或少的与人进行交往。教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这样既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进行交往,通过实际交往更加深对语体和文体的理解。
(3)教师命题要贴近生活,与社会生活现实紧密联系。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文:“我们来找出自己以后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并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去访问一个真正从事该行业的人。”这道作文题,使那些十几岁的孩子感到惊讶,但他们还是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完成。别小看这样一篇作文,它起码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五种能力:
①抉择能力。经过慎重考虑,选择、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
②思维能力。如何确定职业种类,如何从现在起为实现未来的理想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③写作能力。即写一份“针对未来的职业”的文字报告;
④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习如何去访问一位与自己未来职业相关的陌生人;
⑤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在班上向老师和同学作条理清晰的口头报告。
这样的作文形式,便把学生的做、写、说、想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4)教师要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生活。
现在学生由于课业的负担,每天基本是学校、家里。这种两点一线式的路线,在加上计算机的普及,许多学生迷上电脑,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孩子不需要出门也可以接触自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学生走向生活就显的更为重要了。具体做法是:
1.在观察中引导体验,丰富积累,驱动作文动力
观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平时,我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触发学生有意注意的兴趣。如观察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树木花草,日月星辰,湖河田野,蔬菜瓜果……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浏览乡村的市场,当一回家庭“主妇”;做一次小贩,留心捕捉新的印象;比较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如交警风雨无阻指挥交通;爷爷、奶奶勤俭朴素;邻居之间和睦相处;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既可以发现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又可以了解社会现象中假、恶、丑的一面。让学生想一想,并利用日记、社会拾真集等形式,把听到的、看到的、经历过的、猛然感悟的及时写下来。在观察中,我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方法。比如:有序观察法,定点、定时观察法等,让学生在多角度的观察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周围事物保持一种敏锐的观察力。事实上,现实生活常常在平凡中孕育非凡,平淡中包含新奇,一旦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非但不会害怕作文,而且会经常产生写作的冲动。
2.在参与中丰富体验,“找米下锅”,写作性灵之文
有意识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也关系到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最佳立意点的选择和作文主题的深化。如进行写人的作文训练时,若老师只作简单指导,让学生写,则学生执笔茫然无从下手或写成空空洞洞的“干瘪文”;若老师作过细的指导,给学生提供范文,学生又会“依葫芦画瓢”写成“葫芦文”。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我们可以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
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作文与生活融成了一体,学生对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学生的习作内容真实、丰富,感情真切、真挚。
3.在交流中强化角色体验,再现精彩瞬间,铺设展示平台
作文,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只有内心有了独特的体验后,才能舞得婆娑,舞得蹁跹。作文,也是一支心灵的交响曲,只有内心有了真切的感受,每个人才能唱响属于自己的那支充满情趣的乐曲。一句话,有体验才会写出好文章。我倡导的生活化创新作文,无论是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还是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面对生活,每一个学生往往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会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会有遇到不顺心的烦恼,会有受到困难挫折的懊丧,也会有受到责难、误解的悲伤和惆怅……作文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那么,教师怎样让学生更好的表现生活化素材?
1.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拟题
学生“自主拟题”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交流作文素材入手,引导学生从自己积累到的作文素材中拟定作文的题目,然后组织班级评比,看谁拟定的作文题目新颖、有趣,让学生从中初步掌握拟题的一般方法,最后要求学生在作文时,自拟题目。
2.作文指导要明确着力点
有效的作文指导,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拓宽学生作文思路和启发学生自由表达上。要拓宽学生的作文思路,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启发学生自由表达,一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内容,写真话,说实话,抒真情;二是要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自主选择表达的方式,或记叙,或说明,或抒情,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思维与写作环境,减轻学生作文的心理负担。
3.作文修改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修改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态度上要求积极参与,人数上要求人人参与,过程上要求全程参与,形式上要求多样化参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透过写作来学习如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是生命中一项无价的技能。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关注生活的研究探索。可以这样说,写作离不开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实现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让他们更热爱生活。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作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安家中学)
——生活教育论
【内容摘要】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作文脱离实际,不能为实际服务,内容空洞,抄袭模仿现象更是到处可见。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有话可说,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应该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让学生的作文有生活味。
【关键词】作文走进生活爱生活
一、目前中学作文存在的问题
1.从中学作文现象分析。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虚假现象,作文因为题材的虚假而无法具体、生动,无法反映生活的灵气。于是学生作文“优秀”者则虚情假意,以华丽词章掩饰生活理解上的贫乏;差者则任教师百般启迪,无法具体展开,因此真正能反映丰富多彩生活的文章可谓凤毛麟角。
2.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太重视文学性,而忽视实用性,以至学生把作文看成是很难、很头疼的一件事。即使学生在平时写作中水平不错的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又显的手足无措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作家或文学家,大部分人以后很少会接触这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写作,与此相反一般都是一些应用性的文体。相反美国与日本就比较注重作文的实用性,例如交际能力等等。
3.当前作文教学教师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且有规定的时间。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中学生挖空心思搜索材料,即使写出来也是枯燥无味,没有真情实感的。
二、原因分析
1.出现这种现象有其社会因素在里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导因素。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知识是不行的。那到底怎样才算有知识呢?文凭就成为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为了让儿女能好的在社会上生存,让其子女拿到高分高学历就是一条必选之路了。作为考试科目之一的语文,作文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为了拿高分学生不惜死记硬背甚至抄袭,老师只讲求形式教学,甚至教考试技巧。
2.学生被课堂所束缚,缺少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俗话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上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更加缺乏写作素材。
三、解决办法
由原因的分析可知,这种社会因素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虽然我国也在进行应试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从体制上加以根本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况且这也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改变的。如此而言,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第二个原因入手来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仔细分析,其实这也是改革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就我个人而言,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作文走向生活。这里有两个含义:①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写作。②让学生能进行生活写作,也就是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调了写作的生活实用性。生活作文教学研究认为,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环。即从生活到作文回到生活再到生活的往复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活的质量会因学生对生活认识的提高而提高,作文的能力会因对生活的表达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生活作文可以优化这个循环,从而造就生活与作文的双向目标的达到,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要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因此:
(1)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做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观念如果没有改变,那么一切都是空谈,因为教师的教学都是在一定的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以树立教师的生活教育思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为此教师必须树立以下三个原则:
①生活性原则。这是生活作文教学的个性体现。作文来自生活,作文教学应当来自生活,作文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②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也应贯穿作文教学的全过程,陶行知认为,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作文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
③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生活能力的发展。
④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2)要让学生作文走向生活,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
①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有些同学经历的事也不少。家里家外,课上课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多事情经历了,可到作文的时候,一片朦胧,没有鲜明的印象,又从何写起呢?老师就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用心体会。
②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研究性写作态度。如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我国各省自治区、世界各国人文地理以及历届亚运会的举办国、参赛国、奖牌得主等资料,掌握做资料卡片和将资料归纳整理成文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在课上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③必须实行说写结合,加强口头作文训练。
④文体训练与语体训练并重。让学生走向生活进行写作,就必然会或多或少的与人进行交往。教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这样既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进行交往,通过实际交往更加深对语体和文体的理解。
(3)教师命题要贴近生活,与社会生活现实紧密联系。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文:“我们来找出自己以后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并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去访问一个真正从事该行业的人。”这道作文题,使那些十几岁的孩子感到惊讶,但他们还是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完成。别小看这样一篇作文,它起码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五种能力:
①抉择能力。经过慎重考虑,选择、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
②思维能力。如何确定职业种类,如何从现在起为实现未来的理想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③写作能力。即写一份“针对未来的职业”的文字报告;
④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习如何去访问一位与自己未来职业相关的陌生人;
⑤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在班上向老师和同学作条理清晰的口头报告。
这样的作文形式,便把学生的做、写、说、想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4)教师要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生活。
现在学生由于课业的负担,每天基本是学校、家里。这种两点一线式的路线,在加上计算机的普及,许多学生迷上电脑,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孩子不需要出门也可以接触自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学生走向生活就显的更为重要了。具体做法是:
1.在观察中引导体验,丰富积累,驱动作文动力
观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平时,我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触发学生有意注意的兴趣。如观察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树木花草,日月星辰,湖河田野,蔬菜瓜果……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浏览乡村的市场,当一回家庭“主妇”;做一次小贩,留心捕捉新的印象;比较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如交警风雨无阻指挥交通;爷爷、奶奶勤俭朴素;邻居之间和睦相处;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既可以发现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又可以了解社会现象中假、恶、丑的一面。让学生想一想,并利用日记、社会拾真集等形式,把听到的、看到的、经历过的、猛然感悟的及时写下来。在观察中,我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方法。比如:有序观察法,定点、定时观察法等,让学生在多角度的观察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周围事物保持一种敏锐的观察力。事实上,现实生活常常在平凡中孕育非凡,平淡中包含新奇,一旦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非但不会害怕作文,而且会经常产生写作的冲动。
2.在参与中丰富体验,“找米下锅”,写作性灵之文
有意识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也关系到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最佳立意点的选择和作文主题的深化。如进行写人的作文训练时,若老师只作简单指导,让学生写,则学生执笔茫然无从下手或写成空空洞洞的“干瘪文”;若老师作过细的指导,给学生提供范文,学生又会“依葫芦画瓢”写成“葫芦文”。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我们可以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
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作文与生活融成了一体,学生对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学生的习作内容真实、丰富,感情真切、真挚。
3.在交流中强化角色体验,再现精彩瞬间,铺设展示平台
作文,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只有内心有了独特的体验后,才能舞得婆娑,舞得蹁跹。作文,也是一支心灵的交响曲,只有内心有了真切的感受,每个人才能唱响属于自己的那支充满情趣的乐曲。一句话,有体验才会写出好文章。我倡导的生活化创新作文,无论是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还是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面对生活,每一个学生往往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会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会有遇到不顺心的烦恼,会有受到困难挫折的懊丧,也会有受到责难、误解的悲伤和惆怅……作文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那么,教师怎样让学生更好的表现生活化素材?
1.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拟题
学生“自主拟题”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交流作文素材入手,引导学生从自己积累到的作文素材中拟定作文的题目,然后组织班级评比,看谁拟定的作文题目新颖、有趣,让学生从中初步掌握拟题的一般方法,最后要求学生在作文时,自拟题目。
2.作文指导要明确着力点
有效的作文指导,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拓宽学生作文思路和启发学生自由表达上。要拓宽学生的作文思路,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启发学生自由表达,一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内容,写真话,说实话,抒真情;二是要让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自主选择表达的方式,或记叙,或说明,或抒情,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思维与写作环境,减轻学生作文的心理负担。
3.作文修改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修改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态度上要求积极参与,人数上要求人人参与,过程上要求全程参与,形式上要求多样化参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透过写作来学习如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是生命中一项无价的技能。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关注生活的研究探索。可以这样说,写作离不开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实现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让他们更热爱生活。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作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安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