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生态视阈下的广播主题报道创新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38574646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两会报道年年做,创新一直是道难题。2013年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大型主题报道《直通北上广》外联内合,别具一格,让受众打开广播“看电视”“读报章”,使广播新闻谈话节目既深入浅出、庄重大气,又娓娓道来、时尚活泼。从传媒生态视阈对此予以考察,笔者认为,《直通北上广》节目的实践创新,是顺应传媒外部生态的演化逻辑,适应传媒内部生态竞争态势,遵循新闻规律和声音传播特质的必然结果。该节目的成功探索,显示出广播内容生产转型升级的大有可为,并显示出转型期广播主题报道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媒生态视阈 广播主题报道创新 《直通北上广》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每年的两会报道是广受各界关注的、最有影响力的主题报道,但往往由于题材硬、宣传意味强而导致传播效果不佳。今年的两会报道,却可谓别开生面,好评如潮,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主题报道创新,较之以往,更上一层楼。从3月4日至3月16日连续13天,每晚19:00~20:00准时直播的两会主题报道——系列时事谈话节目《直通北上广》,带给受众不同于以往的欣喜,那就是打开广播“看”电视、“读”报章,不在面前,犹在“眼前”。
  《直通北上广》约请了一批当下活跃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中的“名嘴”,包括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长盛、《北京青年报》评论部主任张天慰、上海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主持人骆新、东方卫视首席主持人曹可凡、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俊、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节目主持人王牧笛、广州《新周刊》总主笔闫肖峰等。每晚他们中的三位,分别作为北京、上海、广州的代言人,在与主持人郭静的问答间,以民意调查为“核”,以话题讨论为“线”,汇集三地不同阶层对两会热点的意见与观点,谈笑间纵论国事,深刻而又生动地解读数字背后的国计民生。“名嘴”们既有建立在地域差异上的不同视角和诉求,也会在焦点话题的争论中达成共识。他们在荧屏上为人熟悉的音容笑貌,通过电波集中出现在中国之声的“空中会客厅”里,让受众感到亲切又好奇,增加了每晚要“一看究竟”、一听为快的期待。
  表面看来,《直通北上广》的广受好评是源于新颖的创意、充分的策划、独特的节目架构和广播新闻人持之以恒的创新追求。但如果仅限于此的话,《直通北上广》的成功还仅仅是一个偶然的个案。如果把《直通北上广》放到更为宽广的传媒生态研究视阈下加以考察,无论从近年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大势及新闻竞争格局变迁,还是广播新闻报道自身发展需要,《直通北上广》在此时此地的成功,都具有毋庸置疑的必然性。
  本文以传媒生态研究视阈为参照,把微观的《直通北上广》放入宏观的传媒生态中,探究时下广播新闻主题报道审时度势、优化传播质量的创新本质。
  一、演化:转型期的传媒生态对广播主题性报道创新的影响
  广播主题性报道是一个线性的内容生产过程,在播出前、中、后都会受到各种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对具体广播新闻节目的考察,就必须将其放回到其所依存的“土壤与空气”中去,即放入整体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中去。换言之,厘清影响声音新闻生产的传媒政策动向、市场竞争态势、社会文化变迁、新兴媒介技术冲击等生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①,这是传媒生态视阈下的广播新闻研究取向。按照这一思路,我们来梳理影响到《直通北上广》出现、生长、发展的传媒生态状况。
  1.传媒发展的外部生态变迁决定了《直通北上广》的话语空间
  政治生态因素直接制约、影响着广播新闻媒体的全方位发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确定了“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纲要。2013年2月28日,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公报》进一步强调了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时下正在推动的反腐倡廉、厉行节约、大部制改革也都表明,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正顺应民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建设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而在传媒政策管理上,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项规定中,就直接要求“要改进新闻报道,……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随着执政党的成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推进,政府的信息公开尺度日益加大。这些新变化,实际上都在召唤着广播主题性报道的创新表达。
  经济生态因素决定了广播新闻媒体的物质生存状况。当前中国政府正在推动经济转型,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这必将为传媒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新的、多方面的物质资源;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政府对广播新闻媒体的财政支持日益减少,这推动了广播媒体的产业化运作进程,也要求广播媒体在担当社会公共责任与保证商业利益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文化生态因素是广播新闻话语生产的精神支柱,它规范和约束着广播新闻的内容与形式。社会结构变迁导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文化,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多元共生。过去严格意义的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已不再泾渭分明,但精英化的态度与表达以及大众化的娱乐基因,已作为当代的文化资源渗透到传媒圈,成为广播新闻媒体的文化立场与表征。
  日新月异的技术生态因素,推动新媒体突飞猛进,使传统媒体必须直面由此带来的全新的信息来源、新闻表达语态。这种现实的技术生态环境,直接造成了媒体行业的多样化生存,加剧了传媒间的竞争与合作,也为传统媒体的新起航提供了新的动力,时刻提醒广播新闻媒体在拥抱新媒体的同时,更关键的是强化传统广播的声音优势与传播效力。
  以上四方面的生态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直通北上广》脱颖而出的传媒外生态背景。而《直通北上广》的成功,除了对上述大势的准确判断,还离不开对传媒内生态格局的精准掌握。
  2.传媒竞争的内部生态变革影响着《直通北上广》的叙事策略
  2012年以来的新闻媒体竞争格局正在重塑。新媒体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1月15日最新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披露: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亿,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微博用戶规模已达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到2.02亿,接近微博总用户人数的2/3,手机微博已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②新媒体的庞大用户群及其内容消费喜好与倾向,是广播新闻在业务发展中必须正视的现实。   在新的传媒竞争变局中,广播媒体一直在思变、应变、引变。自2007年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提出并一直贯彻“世界眼光、开放胸怀、内合外联、多元发展”的战略思路,并以“使命、创新、和谐、卓越”作为其核心价值理念,③完成了资源配置由单独事业体制向事业产业双轮驱动的转变,完成了内容呈现由电台业务向全媒体业务的转变。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2011年10月启动的新一轮改革,特别针对中国转型期现状,提出站稳国家立场,专一做新闻,做专业的新闻,着力塑造“以责任赢信任”“责任至上”的国家媒体形象,获得了不俗的社会反响与市场回报。事实证明,中国之声不仅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站稳脚跟,形成中央级媒体特有的舆论引导力,而且能为社会公共舆论建设积极服务,并最终推进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⑤
  这样的传媒内生态因素,引领着新栏目《直通北上广》创新的方向。《直通北上广》借鉴了中国之声六年来累积的成功经验,在叙事策略上更加紧扣当前传媒生态的新变化,使围绕两会的时事系列谈话节目,一扫往日的枯燥、沉闷,听来既有真实、质朴、原生态的民声表达,也有诙谐生动、多角度的政策解读,更不乏见微知著、发人深省的思想火花。
  二、突破:主题报道《直通北上广》的创新解析
  转型期已被日益精细化区隔的受众,对两会的关注,更多是从软化政治色彩、淡化宣传腔调出发,他们希望及时了解那些错综复杂且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为什么会发生,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未来会如何发展。这种触媒前的心理期待,实际上对广播主题性报道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既要真实可信,让受众能借助声音完成不在现场的“见证”,也要好听有趣,令受众在直接或间接参与中获得身份归属与价值认同的满足。具体到广播新闻谈话节目,既需要立意巧、有深度,又要接地气、说人话、有个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直通北上广》节目直面这一挑战,精益求精,确保了系列节目的可听、耐听和对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力。
  1.精心确定选题,巧妙设置环节,满足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
  转型期的传媒生态因素,为《直通北上广》提供了比以往更宽广、驾驭难度也更大的话语空间。
  《直通北上广》每天围绕两会,选取既关乎国计民生、涉及未来重大改革方向,又符合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社会民情、城市心态,普通公众广泛关注且参与讨论愿望强烈的话题,包括房价、物价、社保、收入、农民工、城市文化、异地高考、医改、养老、交通治理、环保、食品安全共13个话题,每个话题都会与两会期间具体的热议事件、焦点人物联系起来。例如《直通北上广》3月4日播出的第一期节目《人在北上广,活着就为房?》中,提到房价,主持人郭静开宗明义,先说正被普遍热议的“新国五条”,接着又以录音短消息的形式抛出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提出的“阶梯式购房”倡议,引来当日嘉宾长盛、骆新、肖锋和参与讨论的微博网友们褒贬不一的热评。
  《直通北上广》节目在环节设置上有两点创新,一是事前委托专业市场调查公司——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围绕焦点话题进行民意调查,每天出场的三地嘉宾紧扣调查结果点评、解读;二是由三地的大学生志愿者就焦点话题在街头采访市民,以录音消息的形式穿插在嘉宾解读的前后。专业调查公司的第三方身份,增强了数据的可信度,而街头巷尾热闹的市井声里、操着本地口音、简短有趣的各种说长道短,让不是代表委员的普通公众借助广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正如郭静在3月5日节目开场时所说,“这是我们在尽我们的公民责任,这也是我们普通人,以我们的方式来参与两会。”
  2.整合资源,跨界合作,营造立体化传播的规模效应
  《直通北上广》节目践行中央电台积极改进文风、“开门办评论”的号召⑥,在广播与电视、报纸、杂志之间,广播与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用户之间,中国之声与零点调查集团之间,搭建起合作共赢的桥梁,实现了多层次、多介质的跨界合作,形成了立体化传播的规模效应与乘数效应。
  人气颇高的三地嘉宾纷纷把参与《直通北上广》节目的相关内容,通过自己的实名微博账户、电视节目或文章加以扩散,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完善了传统广播新闻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与表达形式,进一步吸引了更大范围人群的关注,提升了广播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3.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张扬声音传播特性的感染力
  新闻专业的本质,就是通过报道实现对新闻内容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追求。在现有的传媒生态下,新闻报道在恪守真实、客观原则的前提下,更需要、也能够通过展示事实与观点的各个侧面、不同立场与结论,向受众呈现一个多元社会的真实画卷。
  《直通北上广》节目每个话题的讨论中都有异议的声音,不再是千人一声的赞同或抨击,更多是带着自身阶层、处境、价值观的个性化表达。在这里你能听到,广州市民慢悠悠、喜滋滋地期望“房价嘛不要涨,物价嘛不要涨,工资嘛涨一点呵”;当一口京腔的市民说“不支持异地高考”,旁边立刻飘来一个外地口音的质疑:“为什么不给我们外地人机会?”;长盛在被郭静问到“什么样的人是压力不大的人呢”时,他微一沉吟,回答:“嗯,一定就是给别人造成压力的人”,引来广播内外笑声一片;一向犀利的顾俊抱怨学生的工资高过自己,郭静安慰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应该高兴”。顾俊紧跟着表达郁闷:“关键是,没发现他青出于蓝呀”;锐气十足的王牧笛在被问到是否同意通过征收“拥堵费”来治理交通堵塞时,他干脆、直接地说:“我坚决不同意!城市出了问题,为什么让我们来买单?”这样的平民视角、百姓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利落,没有口号和术语,却直达受众心灵。
  4.《直通北上广》团队与嘉宾的专业素养,缔造主题报道的新闻品质
  主持人郭静是中央电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拥有十年的调查报道记者经历,十余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两次获得“金话筒奖”,曾经主持过2010年12月26日温家宝总理首次广播直播访谈。《直通北上广》节目中的郭静,真诚大气,亲和而敏锐,每一次的开场白都能在两会动态信息播放与嘉宾出场之间,找到巧妙的衔接点,听起来既热了场,更暖了心。每每与嘉宾的攀谈中,都会马上补充嘉宾曾经的相关评价,或者由某一句話延伸开的政策规定与相关知识,这些都显示出她在直播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她与她的团队(方亮、李谦、吴菁、何源)精诚合作,让每一期《直通北上广》节目在错落有致的起伏变化中,牢牢抓住受众的耳与心。   参与《直通北上广》话题讨论的三地嘉宾都是媒介精英,有着丰富的媒介表达经验,长盛、骆新、王牧笛、曹可凡都是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而张天慰早已在中国之声做特约评论员多年,顾俊、闫肖峰则有渊博的社会学知识背景和丰富的电视评论参与经历。名嘴们的精英身份与围绕民生话题的个性表达,加上郭静的穿针引线,使讨论既串联起精英化的宏观分析与理性表达,也充满了极富人情味的嬉笑怒骂。例如:肖锋在谈到收入分配差距时,明确指出“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更多源于体制因素,城乡差异与“贫富差距”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但在谈及个人的不平衡时,他说,最不平衡的就是“我端起碗来吃肉,看见别人碗里的肉比我的还多,所以,我要骂娘!”
  综合13期的《直通北上广》节目,我们认为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需要特别指出,即相对以往中国之声的受众群相对泛化(从少年到老年都各占一定比例)而言,《直通北上广》的受众定位更加精细化,目标受众锁定为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背景、关心时政、有生活压力、有进取心、追求时尚、喜欢思考、年龄为18~45岁的受众。《直通北上广》是专门针对这一人群的触媒期待,进行有对应性的内容生产。节目的嘉宾选择、节目架构、欢快清新的剪辑节奏、频频被引用的微博微信留言,以及每次节目开始时6秒的电子背景音乐等,诸多细节都呈现出《直通北上广》节目目标受众定位上的突破。
  三、启示:广播主题报道的发展方向与品牌培育
  从传媒生态视阈下考察《直通北上广》,我们认为,是转型期传媒生态的演化与变迁,为《直通北上广》的成功创新贮备好了特定的天时、地利;而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一贯的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以及《直通北上广》团队的凝心聚力、精益求精,才真正让广播新闻主题报道在2013年的两会新闻大战中脱颖而出,傲立群芳。它的成功,也为转型期的广播主题报道摸索出了现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当然,《直通北上广》也并非十全十美,至少在节目推广方面还有待加强。如:《直通北上广》在中国广播网上的更新与节目的快捷、生动、时尚、有思想的风格追求相比,还有差距。
  优秀的广播精品节目,经过一定时间的锻造与培育,就能形成好的品牌节目,如:1994诞生的《新闻纵横》节目,已拥有“中国新闻名专栏”的终身荣誉。从2013年《直通北上广》的表现来看,它已初步具备冲击广播新闻精品品牌的潜质: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台内上上下下的大力支持,一个优秀稳定的团队,再加上生逢其时,赶上了中国新一届政府组建,新一轮的新闻改革大幕正在徐徐拉开,这为《直通北上广》今后的不断完善与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历史机遇。为此,我们有理由期待,2013年后的《直通北上广》能够取长补短,再接再厉,早日成长为享誉传媒界的广播新闻精品品牌。
  (作者單位:四川大学现代传媒研究中心)
  (本文编辑:莫玉玲)
其他文献
摘 要:大众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日益丰富,但基于大众媒体平台所产生的受众之间的良性交流在当前广播节目中并不多见。本文从《京城帮帮团》节目的实践入手,分析基于大众传播平台所产生的受众间人际传播对广播节目的影响。大众媒体和受众的互动以及受众之间的互动,将使受众既能被动接收信息又能主动传播信息,使受众和受众能直接联系,将其应用在生活服务类广播节目将会增加节目的信息量、增强信息可信
期刊
编者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同样适用于新闻界,新闻界要以好的作风、好的学风、好的文风将党的十八大精神宣传得深入人心,转化为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联系到近年来,党中央在新闻界大力推动和倡导的“三项学习教育”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刘云山同志的讲话对新闻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流媒体只有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
期刊
摘 要:电视连续剧《先遣连》2012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作为编剧之一,笔者记录了从一篇广播新闻报道延伸到一部报告文学再到一部电视连续剧,所经历的采访、创作、拍摄等过程。  关键词:新闻 采访 体会  24集电视连续剧《先遣连》于2012年7月14日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晚8点黄金强档时段,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很大反响。作为其中的编剧我感到十分幸运和自豪。回想进藏采访经历
期刊
摘 要: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工作从10家网站试点到全面铺开正迅速推进。本文梳理了我国新闻网站由新闻单位开办、依托新闻单位开展业务的历史背景,分析了目前新闻网站运行模式存在的弊病。阐述转企改制有望解决多年来困扰新闻网站发展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状况,推动新闻网站培育核心竞争力、建立科学决策机制、获得独立自主的经营权。本文期望通过剖析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的初衷和目的,对于业者在转企改制方案的顶层设计上有所帮
期刊
摘 要: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春运特别节目《温暖回家路》已创办了四年时间,获得了很高的品牌美誉度。本文认为,《温暖回家路》取得成功有四个原因:以当年春运新热点为主要新闻点展开报道;将直播间设到各交通枢纽城市火车站;通过直播活动进行品牌宣传;全天节目围绕春运立体展开,服务与公益倡导同步进行。作者最后为广播电台做好春运报道提出了五点建议。  关键词:《温暖回家路》 春运报道 建议  【中图分类号】G222
期刊
摘 要:全国两会新闻报道具有特殊意义,也是考验媒体策划能力的关键考题。作为国家电台专业财经频率,中央电台经济之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中,立足平台优势,策划了特别访谈节目《企业家说》。邀请两会代表委员中的知名企业家,以直播对话的方式,与全国听众沟通交流,探索中国经济转型之路。在策划的内容上突出了时空、人物、落点“三要素”,在策划形式上则将国家电台的宣传特点,与当下的热点问题、重要趋势相结合。  
期刊
摘 要:中央电台在2013年两会报道中,精心组织、周密策划,充分发挥了广播优势,全面挖掘新媒体潜力,转作风、改文风,在圆满出色、及时准确的基础上,发稿数量创中央电台两会宣传报道史之最,被听众誉为“报道文风清新,汇集大民意,关注众民生,很接地气”。  关键词:改进文风 两会直播 《做客中央台》 跨媒体合作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和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是
期刊
摘 要:本文认为,广播媒体要做好春运报道,需要实现理念上的五个转变:由提供公共出行信息向提供个性化出行信息转变;由固定的大时段“我说你听”的播报形态向让听众成为信息发布者转变;以“大交通”概念向全国的交通信息网络版图转变;记者用脚步“丈量”春运,让“春运报道”的人文视角发生转变;强调春运途中的“紧急救援”,让春运内涵的多元化发生转变。  关键词:春运报道 山东交通广播 《情暖春运路》 转变  【中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广东电台2013年春运报道的主要特色,即打造新的交通信息平台,依托此平台,开设春运特别报道栏目;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手机QQ等新媒体手段配合广播,进行立体宣传;推出以“温暖春运”为主题的线下活动等。  关键词:春运报道 广东电台 交通信息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每年一度的春运,是牵涉亿万民众的大事,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如何让旅客平安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四川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在2013年春运报道的实践,阐述了广播在春运报道中的独特优势:广播传播的伴随性适应了春运客流主体的移动性,广播传播的及时性契合了春运信息的多变性,广播传播的隐秘性迎合了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广播传播的互动性满足了春运服务的贴近性和针对性。作者认为,广播要做好春运报道需要从五方面着手:要明确自身在春运报道中的角色和作用;要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要提前做好应急报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