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微血管生成及其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胆管癌微血管生成及其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胆管癌标本的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k-1/KDR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胆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微血管密度(34.04±11.08、32.80±9.28)均高于正常组织(11.67±4.64)(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Flk-1/KDR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织(P<0.01);伴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密度(41.07±11.83)高于无转移组(30.93±9.18)(P<0.05);伴神经浸润组微血管密度(37.85±12.04)高于无浸润组(30.32±8.51)(P<0.05);微血管密度<30和30~39组的生存率高于≥40组(P<0.05).结论微血管生成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患者女,58岁,因颈部肿物2周入院.患者入院2周前感冒后发现颈部肿物,大小约2.0 cm×3.0 cm,肿物5 d后迅速增大,不伴明显发热、咳嗽,应用抗生素治疗后肿块略缩小,伴咽部异物感,无明显呼吸困难及声音嘶哑.无明显食欲亢进、消瘦、心悸及多汗。
期刊
患者男,30岁.因上腹部疼痛两年余,加重伴呕吐半个月入院.两年前开始上腹部疼痛,后半夜疼痛加重,解黑色大便,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经止血、输血、抗感染、制酸等保守治疗,病情好转.此后每年冬季都有类似发作。
期刊
期刊
患者女,37岁.因多汗2年,伴头昏、心悸1年,加重3 d于2004年收入本院外科.患者2年前开始时常出现多汗,伴易饥饿感,1年前开始出现头晕、心悸,劳累时多汗、四肢无力明显,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血压高,150/110 mm Hg,开始规则服用硝苯地平、卡托普利及氢氯噻嗪等药物,血压一直控制不理想,平时血压波动在130~170/100~110 mm Hg。
期刊
期刊
我院近年收治Dieulafoy病23例,其中3例在胃镜和腹腔镜联合下行胃楔形切除术,明显减少了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期刊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普通外科专业高级学术刊物。本刊以高、中级外科医师及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为读者对象,报道普通外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普通外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普通外科临床密切相关的实验研究成果。
期刊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4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首先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切开患侧股静脉,远端血栓以挤压法驱出,近端髂静脉内血栓以Fogarty导管取出,球囊扩张左髂静脉狭窄,最后做临时性股动静脉瘘,术后3个月结扎.结果 40例治疗成功,37例髂静脉狭窄,7例放置支架;随访34例,3~32个月.26例患肢肿胀
目的 观察大剂量5-Fu致肠黏膜严重损伤时肠上皮细胞musashi-1(msi-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成年C57BL/6J小鼠40只,分为对照组(n=8,D组)和处理组(n=32).D组给予腹腔注射PBS,处理组给予腹腔注射大剂量5-Fu(150 mg·kg-1·d-1×5 d),分别于处理后1 d(A组)、3 d(B组)、5 d(C组)剖杀濒死小鼠取出小肠,用来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肠上
目的 总结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再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2004年2月间19例(20条)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共31次再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8次单纯转流血管取栓术后通畅时间1 d至3年,通畅率为27.7%(5/18),再阻塞率为72.3%(13/18);13次取栓加流入或流出道旁路重建术后通畅时间4 d至11个月,通畅率为61.5%(8/13),再阻塞率为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