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理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音乐是听觉艺术,离开了听觉思维,音乐便失去生命。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非常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去欣赏音乐。
一、让学生和音乐充分对话
目前,音乐欣赏课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和音乐旋律不能充分对话。其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沉重,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少,课前无法预习或无法收集资料而流于应付,有时上课铃响了,他们还捧着语、数、外的课本,课堂上面对音乐脑中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本应匀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匆匆听一遍,未及思考便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或思考问题未及透彻便被教师的讲解打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几乎没有。有的老师认为,一星期就一节课,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只能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回答问题便依赖固有的答案,众口一词,惯于接受,懒于思考,毫无创新可言。笔者认为,课本内容不一定全都要欣赏,听一首就要听充分,听明白。
比如,在欣赏吹管乐器时课本安排三首乐曲,我只选择了《姑苏行》一首。我给学生听了三遍,第一遍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能听出是什么器乐演奏的,对整首乐曲留下初步感受;第二遍逐段欣赏,加以简单的分析;第三遍让学生闭上双眼,复听全曲,随音乐一起步入姑苏园林,悠扬的旋律仿佛展示了一幅晨雾依稀、亭台楼阁隐现在郁葱浓荫之中的画面。第三段缩减再现第一段,由于中段欢快情绪的对比,这一段更加显得优雅,婉转,好似人们从心底赞美这些巧夺天工的建筑,沉迷于诗画一般的景色而流连忘返。让学生充分聆听,感受音响的流动,畅游或沉溺于情感的起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开想象翅膀,最终达到丰富欣赏体验,累积音乐感知的目的,为个性化欣赏提供必要的保证。
二、尊重学生欣赏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音乐欣赏是一种个体行为,欣赏主体需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积淀来唤回直觉经验。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面对同一材料,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而传统音乐欣赏教学则很少顾及个体差异,把教师个人理解、教参的答案和权威的结论强行灌输于学生。“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可以说,同一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乐曲所产生的情感也未必相同。因此,个性化欣赏主张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赏析作品,不是要去寻找作品固有的某个标准意义,而是要尊重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比如,《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五曲《大象》,是一首低沉、缓慢的乐曲,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欣赏。他们听后,会认为是笨重的大象,但也可能说成是顽皮的狗熊、懒洋洋的肥猪及慢吞吞的乌龟等。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动物都是笨重而缓慢的。再如学生赏析圣·桑的《天鹅》,通过初听和复听,生成了许多独特的感受。有的会认为这是一个月夜,一个人站在空旷的野外,皎洁的月光正照着她,好像很孤独的感觉;有的会认为它充满了温婉娴静的旋律,感觉一个人在舞台表演,姿态很高雅;还有人会认为这首曲子有一种郁忧之美,让人产生思念亲人和故乡的感觉;甚至有人会认为曲子是用大提琴演奏的,觉得很优雅,像一只天鹅在水面舞蹈。学生以他们独特的“慧眼”,深刻而全面地感受到乐曲的内涵。他们聆听后的多彩的体验和感受,从精神实质上来说与乐曲内涵基本一致,但却大大地丰富了我的想象和理解。
1907年,巴甫洛娃(俄国舞蹈家)找到福金(俄国舞蹈家、芭蕾导演),请他为她选一首乐曲编一个芭蕾小品。那时候福金在家中正经常用曼陀林弹奏圣·桑的《天鹅》,他从音乐中感受到天鹅的悲伤与抑郁,感受到天鹅垂危之际对生命的渴望之情。当巴甫洛娃提出要求时,他便向她推荐此曲,并着手编排舞蹈。就这样,著名的独舞《天鹅之死》顺利地完成了。但在交流时却有一个学生认为这只天鹅非常幸福,她在舞台上快乐地表演着,这让我惊异不已。但我没有对他的感受进行“框式”化的纠误,而是赞赏了他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下课后,我从班主任那儿了解到这个孩子刚刚考了全班第一,心情特别高兴。原来如此,我更坚信了学生的音乐感觉是一种直觉,是非理性的,他们的第一感觉是情绪化,情感化,具有顿悟性的,能把住音乐深处的主动脉的。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思维,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思维的火花进一步燃烧。
三、教师应做学生的引路人
“个性化欣赏”虽然强调学生个体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但并不因此而否定教师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因为学生相对于教师在知识积累、人生阅历、生活经验方面仍显稚嫩,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很多的帮助,通过耐心的解答,给学生的欣赏提供咨询,通过不动声色的“挑逗”激发学生欣赏的热情,通过恰当的引申,使学生欣赏走向深入,通过合理的组织,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欣赏体会得以交流。
比如,欣赏《保卫黄何》这首歌,为了使主题进一步深化,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做法——直接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是充当了一个引路人:“八年的抗日战争早已结束,但这种侵略的行为当今社会有没有呢?”学生立即反应:“有。”教师又问:“那坐在教室里的我们能做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学生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思想情感得以升华。使学生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是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启发引导学生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随机性。它可表现为创设疑问、设置情境,为学生指点思维路径。它也可以表现为为学生提供相关辅助资料,促进学生感悟思考。比如学生在欣赏《赛马》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一望无际大草原上许多马儿竞相奔驰着,随着音乐学生有明显的身体律动,禁不住想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身体的律动来体验乐曲的节奏和情绪,其中也渗透出学生生活经验与乐曲所给予体验的吻合和协调。这里我运用画面,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受,最后学生的体验和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变得丰富、立体、多元而独特。因此,在个性化欣赏中教师必须由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服务者。
音乐欣赏课绝不是让学生听几首歌,简单评析一下,而是让学生和音乐充分对话,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它最本质的是通过个性化的欣赏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汤小娟,如皋市外国语学校,226500)
责任编辑:颜莹
一、让学生和音乐充分对话
目前,音乐欣赏课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和音乐旋律不能充分对话。其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沉重,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少,课前无法预习或无法收集资料而流于应付,有时上课铃响了,他们还捧着语、数、外的课本,课堂上面对音乐脑中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本应匀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匆匆听一遍,未及思考便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或思考问题未及透彻便被教师的讲解打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几乎没有。有的老师认为,一星期就一节课,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只能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回答问题便依赖固有的答案,众口一词,惯于接受,懒于思考,毫无创新可言。笔者认为,课本内容不一定全都要欣赏,听一首就要听充分,听明白。
比如,在欣赏吹管乐器时课本安排三首乐曲,我只选择了《姑苏行》一首。我给学生听了三遍,第一遍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能听出是什么器乐演奏的,对整首乐曲留下初步感受;第二遍逐段欣赏,加以简单的分析;第三遍让学生闭上双眼,复听全曲,随音乐一起步入姑苏园林,悠扬的旋律仿佛展示了一幅晨雾依稀、亭台楼阁隐现在郁葱浓荫之中的画面。第三段缩减再现第一段,由于中段欢快情绪的对比,这一段更加显得优雅,婉转,好似人们从心底赞美这些巧夺天工的建筑,沉迷于诗画一般的景色而流连忘返。让学生充分聆听,感受音响的流动,畅游或沉溺于情感的起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开想象翅膀,最终达到丰富欣赏体验,累积音乐感知的目的,为个性化欣赏提供必要的保证。
二、尊重学生欣赏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音乐欣赏是一种个体行为,欣赏主体需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积淀来唤回直觉经验。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面对同一材料,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而传统音乐欣赏教学则很少顾及个体差异,把教师个人理解、教参的答案和权威的结论强行灌输于学生。“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可以说,同一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乐曲所产生的情感也未必相同。因此,个性化欣赏主张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赏析作品,不是要去寻找作品固有的某个标准意义,而是要尊重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比如,《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五曲《大象》,是一首低沉、缓慢的乐曲,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欣赏。他们听后,会认为是笨重的大象,但也可能说成是顽皮的狗熊、懒洋洋的肥猪及慢吞吞的乌龟等。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动物都是笨重而缓慢的。再如学生赏析圣·桑的《天鹅》,通过初听和复听,生成了许多独特的感受。有的会认为这是一个月夜,一个人站在空旷的野外,皎洁的月光正照着她,好像很孤独的感觉;有的会认为它充满了温婉娴静的旋律,感觉一个人在舞台表演,姿态很高雅;还有人会认为这首曲子有一种郁忧之美,让人产生思念亲人和故乡的感觉;甚至有人会认为曲子是用大提琴演奏的,觉得很优雅,像一只天鹅在水面舞蹈。学生以他们独特的“慧眼”,深刻而全面地感受到乐曲的内涵。他们聆听后的多彩的体验和感受,从精神实质上来说与乐曲内涵基本一致,但却大大地丰富了我的想象和理解。
1907年,巴甫洛娃(俄国舞蹈家)找到福金(俄国舞蹈家、芭蕾导演),请他为她选一首乐曲编一个芭蕾小品。那时候福金在家中正经常用曼陀林弹奏圣·桑的《天鹅》,他从音乐中感受到天鹅的悲伤与抑郁,感受到天鹅垂危之际对生命的渴望之情。当巴甫洛娃提出要求时,他便向她推荐此曲,并着手编排舞蹈。就这样,著名的独舞《天鹅之死》顺利地完成了。但在交流时却有一个学生认为这只天鹅非常幸福,她在舞台上快乐地表演着,这让我惊异不已。但我没有对他的感受进行“框式”化的纠误,而是赞赏了他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下课后,我从班主任那儿了解到这个孩子刚刚考了全班第一,心情特别高兴。原来如此,我更坚信了学生的音乐感觉是一种直觉,是非理性的,他们的第一感觉是情绪化,情感化,具有顿悟性的,能把住音乐深处的主动脉的。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思维,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思维的火花进一步燃烧。
三、教师应做学生的引路人
“个性化欣赏”虽然强调学生个体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但并不因此而否定教师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因为学生相对于教师在知识积累、人生阅历、生活经验方面仍显稚嫩,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很多的帮助,通过耐心的解答,给学生的欣赏提供咨询,通过不动声色的“挑逗”激发学生欣赏的热情,通过恰当的引申,使学生欣赏走向深入,通过合理的组织,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欣赏体会得以交流。
比如,欣赏《保卫黄何》这首歌,为了使主题进一步深化,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做法——直接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是充当了一个引路人:“八年的抗日战争早已结束,但这种侵略的行为当今社会有没有呢?”学生立即反应:“有。”教师又问:“那坐在教室里的我们能做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学生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思想情感得以升华。使学生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是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启发引导学生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随机性。它可表现为创设疑问、设置情境,为学生指点思维路径。它也可以表现为为学生提供相关辅助资料,促进学生感悟思考。比如学生在欣赏《赛马》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一望无际大草原上许多马儿竞相奔驰着,随着音乐学生有明显的身体律动,禁不住想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身体的律动来体验乐曲的节奏和情绪,其中也渗透出学生生活经验与乐曲所给予体验的吻合和协调。这里我运用画面,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受,最后学生的体验和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变得丰富、立体、多元而独特。因此,在个性化欣赏中教师必须由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服务者。
音乐欣赏课绝不是让学生听几首歌,简单评析一下,而是让学生和音乐充分对话,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它最本质的是通过个性化的欣赏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汤小娟,如皋市外国语学校,2265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