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说中医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y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有其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一套体系,如经络完全没必要一定要在显微镜下看到,当一个假设看就行了。深受唯理主义影响的人,常会说出“你说有经络,你指给我看看”的话,这是不得科学的真义。
  一位是隔三岔五喉咙发炎的喉疾男,一位每日起床就准时大打喷嚏人称XX园十六座闹钟的鼻炎女,还有一位喜欢逢事都郑重其事无事化小事小事化大事紧张兮兮的神经主妇,再加上一位暂时未能控制自己人生被大人们认为是体质虚弱的幼稚儿……我依然记得那天的浩浩荡荡,一千人士前赴后继排队就诊看“神医”。起因仅仅因为鼻炎女从她同事处得来的一个信息,某社区诊所的一位中医很是不错也医好了她的病。
  我曾试过严重咽喉发炎,吃了不少药都无济于事;还有一次,咳得天翻地覆,去医院打吊瓶吃药仍如是。后来家人找了间小药店的一位后生医师开药回来,竟然很快转好。未曾望闻问切就治好我的顽疾,故此封他为“神医”。然而后来又一次咳嗽,“神医”的药方却无效了,我不禁猜疑是否是之前吃的一堆药起的作用,功劳却被最后一位领了?
  果然如此,便是犯了“后此谬误”——仅仅因为偶然吃了某家的药好了,就乱封神医、误认权威—一如人们以为罗斯福新政结束了大萧条、挽救了美国经济。(编者注:“后此”意思是“在此之后,因而必然由此造成”)
  去医院打了一针、吊瓶两次治好了病,不会觉得医生是神医。但如果吃了两剂中药病好了,那个貌不惊人走路不稳视力不好的老头很可能立刻就能成你心中的“神医”。医院的医生尤其是西医纵使医好了病人,也很难得到神医的美誉。其实恰恰这一点反映出中医而今面临的尴尬。西医西药是一套工序化的流程,药物成分、用多少,包装上几乎都列明。而中药讲究个案案例,要望闻问切之后才对症下药,那种药材多一点,这种少一点,于医师而言相对随心所欲,而医师为了保护个人知识积累,也发展出了一套他人难以辨认的独特的书写字体。
  要取缔中医的呼声却从上世纪初喊到如今。鲁迅对中医的态度广为人知。然而,吃了经霜甘蔗、原配蟋蟀等不能治好病,并不代表中医的失败。反过来也一样可以驳斥,我吃了一堆西药丸不见好,西医是否就没救了?今天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明天也可以反驳说“我朋友中,曾经有过被西医所认为毫无希望,而一经中医医治,不半月便霍然病愈的人,而且不止一二位”。反驳者是陈西滢,源于梁启超因看西医误割右肾的医疗事故,当年掀起中西医比较的争论。一班朋友很是不满,徐志摩对此也大加讽刺。其实,鲁迅对中医的批评和陈徐等人对西医的批评是同理的,源自于自己的个案观察,他们完全可以为中西医辩护说那是误诊而已。
  他们所犯的错误,其实就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开头所指出的合成谬误(编者注:把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仅仅由于它对局部来说是对的,便说它对总体来说也必然是对的),这是从个别或者局部推出整体时候的错误。给我一千万,我生活会大为改善,但全国每人都发一千万。那我们很快会变成津巴布韦那样,明天一觉醒来,发现要带一麻袋钱去买早餐。某病人看中医看好了,不代表每人有病都可以去看中医。某人被中医误诊了,不代表所有中医生都医不好病。
  中西医学各有其擅长之处,一些受了唯理主义影响的人动辄说要取缔中医,还有人认为中医没有体系,这些看法是浅薄的。中医有其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一套体系。不能把它得不到微观方面的验证便说成伪科学。如中医里头的经络论,完全没必要一定要在显微镜下能看得到,当一个假设看就行了。一个魔术师能够无中生有,你不妨假设他是孙悟空。然而,深受唯理主义影响的人,常会说出“你说有经络,你指给我看看”的话,这是不得科学的真义。
  有人分析,中医是时代的产物,当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中医会自己消失。中医会否消失昵?目前的中西医受地区发展水平、教育程度高低影响并不大。环顾周围,无论是学富五车收入不菲的知识分子,还是忧患生计的底层人士,家中多会备着药罐。
  可以看看,香港中医颇有发展壮大的趋势。换个角度,中西医其实也并非就是那么泾渭分明、完全无关系的,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是种趋势。更何况,一粒众生丸里,如何分辨究竟哪些贡献是中医的哪些又是西医的呢?
其他文献
马世民,SMG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主席。虽年近古稀,但他的思维依然活跃、眼神依旧犀利,恍然问似乎还可以感受到他曾为“雇佣兵”的经历。也许你对他的名字颇感陌生,但提及他曾经服务过的“公司”,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法国外籍兵团、和记黄埔集团、德意志银行。在香港业界,提“前和黄大班”便是在说马世民了。大班,旧时是用在对外国公司、洋行的经理的称呼上,据说和黄以前就是一家洋行,而马世民今天仍是和黄的独立非执行
期刊
1977年2月的某一天,“奥迪quattro之父”工程师乔格·本辛格(Jorg Bensinger)在结束一款传统奥迪轿车在芬兰恶劣条件下的测试之后,开始测试一辆全轮驱动越野litis车。  本辛格思考,是否可以将一辆跑车的动力分配到4个车轮上,以提高车辆的公路性能。而那个时候四轮驱动在乘用轿车领域的应用是前所未闻的。于是本辛格组织了几名工程师,开始进行秘密研究。  1978年1月,本辛格的团队来
期刊
温桂洁,女,1954年出生在辽宁锦州。童年时因父亲转业全家一起来到北京。2004年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退休。  1954年出生,中学毕业时上山下乡运动正好结束,因此没有背井离乡过。  15岁半招工进工厂,边工作边学习,由于上进、肯钻研,成为技术人材和研究人员。  上世纪90年代经过商,依靠自己的眼光和人脉,钢材、加油机、电话,她都买卖过。  从进工厂到2004年退休,她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了整
期刊
“我买的几支偏股基金,都跌了接近20%,但我买的上投亚太QDII,8月份才跌了5%。”一向对QDII颇有抱怨的意见基民臧先生第一次向记者表扬起手中的基金。而另一位持有华宝兴业中国的基民朋友也向记者“报喜”说该基金已经解套。一年前雷曼倒闭时被口诛笔伐的QDII们,一年后终于以一场翻身仗打碎了投资者对其的“有色眼镜”。    回顾:出海两年跌宕起伏    QDII似乎与9月有某种渊源。  2007年9
期刊
盘点人类近现代历史影响最重大的技术手段时,有一项发明让大家大跌眼镜。那就是铁丝网。铁丝网出现后,人们精确、低成本地划分彼此的界线,也就实现了精确的产权划分。产权确定,分配才能确定,人们的劳动成果才能确保归自己所有;这样,人们才有生产劳动的激励,才愿意在土地上投入心血和劳动。在那些产权制度不充分的地方,是没有人愿意努力工作的。结果自然只能是一个贫穷匮乏的社会。    产权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但正如梁漱
期刊
他是第一批国家注册认证拍卖师,  主持全国性艺术品拍卖近千场,成交近百亿元,  众多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皆出其手,号称“中国第一拍”。  虽然在拍卖圈中取得了众所皆知的威就,但他却始终认为自己的本行是艺术创作。  在他几乎每天的艺术创作中,他都在努力地与艺术大师们找到共鸣——找到的越多,  就代表着离成功越近。如今,他已渐渐淡出拍卖市场第一线,转而担任北大、清华的客座教授,艺术市场策划人、评论人。 
期刊
2008年春拍时,也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80后”艺术家领军人物之一高瑀的作品《打虎》,曾经创作过1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纪录,轰动一时。2009年的春拍时节,也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最萧条的时候,在北京798艺术区内的一家著名书店的墙壁上,高瑀的另一件大尺幅作品《大雪夜》再一次被挂了出来。  知情人都知道,当年花100万元买进高作品的收藏家就是那间书店的主人,他总是习惯将自己新近买进的作品
期刊
几个月前刚刚过去的艺术品春拍中,保利推出的陈逸飞《踱步》、嘉德推出的沈嘉蔚《为伟大祖国站岗》,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交纪录。紧接着即将举槌的秋拍中,恰逢自己15周年庆典时刻的北京另一家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拍卖公司瀚海,也精心征集到一张鸿篇巨制式的写实油画作品——沈尧伊创作的《血与心》主打油画雕塑专场。  作品以“四五事件”为题材,完成于1979年,是当时唯一真实再现“四五事件”中暴力冲突场面的美术作品,
期刊
中国人一向厌恶债务,所谓“无债一身轻”。在19世纪的西方,“债务”恐怕也是金融世界中最不受欢迎的字眼。然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分期付款出现。这项被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誉为“世界最伟大的社会创新”造就了二次大战以后全球伟大的经济成长。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年前,以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轰然倒下为标志,全球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究其根源,还是与过度繁荣的消费信贷有关。  一年之后的今天
期刊
“在郊外包座山或是买一片林,以后可以向城里的企业卖‘碳配额’了。企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二氧化碳,必须要买相应体积的碳汇来综合……”  卖“碳配额”是一项不错的买卖,但“碳投资”也同其他商品一样面临市场风险,如受本轮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上的碳交易价格就从最高32欧元吨下跌至8欧元/吨。但长期来看,全球共同解决环境的决心将为这一主题带来机会。    从奥巴马可能在10月推动“碳关税”的实施到伦敦G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