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学习的“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改革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x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智能交通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智能交通系统”作为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智能交通系统”课程建设,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知识掌握度、有效提升学习能力,成了非常重要的课题。结合对交通工程专业大学生的课程指导经验,在“智能交通系统”课程的特点总结和问题剖析的基础上,基于协同学习方法,构建了“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改革模式和体系,为综合提高交通工程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和课程改革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协同学习;“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北京建筑大学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协同学习方法与互帮互助机制的课程改革及质量评估研究”(Y2025);2020年度北京建筑大学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交通强国战略下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以交通规划类课程模块为例”(Y2026)
  [作者简介] 罗 薇(1989—),女,湖南浏阳人,博士,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孙 煦(1987—),女,安徽宣城人,博士,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焦朋朋(1980—),男,安徽淮北人,博士,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其他文献
[摘 要] “管网平差理论”是“给水管网系统”课程的核心知識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管网流量和压力分配的应用,是该课程学习的难点。由于给水管网系统实验设备建造困难,大多数高学校都无法开展“给水管网系统”课程的“管网平差理论”实验环节,影响了多数学生对“管网平差理论”这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对该知识点的学习进度变慢、学习效果普遍一般。以高校给水管网系统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相关问
[摘 要] “电路基础”是面向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电类专业基础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该课程学习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电路基础”探究式、研究型课程建设以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工程能力强、基本素质好的创新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建设方案涉及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实施多元教学方法、深化考核模式改革以及完善教学反馈机制四个方面。教学实践表明,新的课程建设方案更有助于促进研究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