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化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a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化是伴随货币化、货币资本化和资本虚拟化发展而出现的经济现象。随着金融化的发展,产业资本主导被金融化资本主导取代,形成了金融化资本主导的收入分配机制和分配渠道。金融化条件下,金融利润来源发生了变化,金融化资本不仅通过借贷资本和虚拟资本渠道参与经济剩余的分割,而且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机制参与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和资本的再分配。金融化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金融化资本主导,不仅导致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收入所得者倾斜,而且通过负债、资产渠道和价值形式的财富及虚拟价值溢价机制影响收入在不同部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其他文献
时间性概念(Zeitlichkeit)是《存在与时间》中的关键词,它关乎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最终解决。然而,这一概念的隐秘起源却在有关"宗教现象学导论"的讲座中。通过对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的现象学阐释,海德格尔将源始基督教的实际生活经验之基本特征理解为一种三态(再临—已成为—瞬间时机)统一的现象整体。而这一基本特征恰好就是后来《存在与时间》中时间性概念的形式结构[即一种在诸绽出态(将来—曾在—当前)的统一性中到其时机]的雏形。
马克思的市场理论蕴含在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全面分析之中。市场具有时间和空间两重维度,前者表现为商品流通过程中时间的存在和实现以及一定生产关系下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后者表现为资本的空间占有、市场的空间统一、限制造成的空间异变。时间包含了空间的生成,空间又推动了时间的变化,市场的时空维度是辩证统一的,最终在空间极限引起的危机中将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超越。马克思市场理论的时空建构对当代全球化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资本形态,对个人和社会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文章首先简述了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测量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一个基础性的因果分析框架。然后,分析和梳理了社会资本跨学科研究的四条进路,即对企业组织、公共参与、健康与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跨时空的比较研究。最后,提出社会资本研究的三个理论方向以供探讨:第一,如何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关系"研究与社会资本研究进行更紧密地结合;第二,更充分地考虑嵌入于个人自身的资源与嵌入于结构位置的资源的不同,以及这一不同对社会资本的调用和作用效应带来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之初,女性期刊广泛采编外媒对苏俄的宣传报道。一方面廓清社会妄议诽谤,另一方面秉持新闻媒体立场客观采纳各方言论进行报道介绍,使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得以传播,加快了女性解放与社会制度变革结合的步伐。之后学界和期刊围绕社会主义女性解放运动展开的持久讨论,从根本上厘清了女性运动与社会经济的问题、女性运动与国家政治变革的关系,从而确立了贯穿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女性问题的解决思路,即通过国家体制革命解决女性问题。在以向警予为代表的中共革命家的论述中,将妇女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相结合的观点
大学生作为"职业准备人",即将经历"职业自我"的实践过程。面对环境的"变",作为大学生的个体必须具备"应变"能力,成长为"面对不确定情境作出恰当反应的人"。生涯适应力理论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通过对生涯适应力的要素分析和机制剖析,提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构建路径,以期帮助大学生实现从"象牙塔"到"职场"的顺利过渡和转换。
期刊
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提高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发展、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探讨现有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结构及指标体系,以及全面落实这一评价体系的实践路径,为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健康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创业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本体论转变是从"实践论"到"生活论"取向的根本性转变。实际上,实践是中国实践哲学与实践美学的思想根源,关键就在于实践与类生活(类本质)的循环规定。广义的人类活动或人类的做,可以区分为创生与实践两类,但西方思想界却不仅以实践遮蔽掉了创生,且将工作提升到实践的地位之上。如今,我们却可以回到创生,返本开新出一种新的"生活论"的哲学和美学。因为哲学和美学的根基,并不在于实践那种有意志的实践行为,反而更在于创生之"生-成行为"。由此形成的哲学和美学,与中国本土思想内在贯通起来:一方面
创伤、历史、记忆和身份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仍然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目前的挑战是,如何在不将历史和记忆塑造为一对二元概念的情况下,通过深入探索二者间更为复杂和不易研究的关系,包括创伤的角色及其影响,来研究这一主题。文章尝试提出一套顾及多方面的研究计划,同时包含多种概念上彼此关联的组成部分,呼吁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通过不贬低档案材料价值和重要性的研究方式,探究创伤记忆和记忆(或者回忆性作品)的角色,后者不仅可以抵消创伤后效应,还可以补充、甚至纠正文献材料。文章主张历史学应以一种包含批判性的积极方式研究创